配色: 字号:
针灸大全
2012-07-11 | 阅:  转:  |  分享 
  
针灸大全

<1>

人体经络穴位图高清男性版针灸挂图背面

简介: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人体经络穴位图高清男性版针灸挂图背面很清晰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在这个时代,先民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所以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从远古到1万年前为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到7~8千年前为中石器时代,7~8千年前到4千年前为新石器时代。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古书里保存着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资料,都指这个时代。如皇甫谧《帝王世纪》里记载:太嗥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罗泌《路史》则说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歧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则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还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今2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如《左传》收录的公元前550年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恶石”,《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制砭石小大”等。这些都是远古人类以砭石治病的佐证。砭石治病,最初主要是用于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络泻血之用。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针灸手部穴位砭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以渔业为生的民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这里所说的“东方”,相当于我国山东一带。近年来,在山东省发现了一批以针砭为题材的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雕刻着半人半鸟形的神医正在用砭石或细针给人治病。鸟形显然来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画像石反映了古代关于针砭起源的传说。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据考察,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击燧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烧灼动物骨。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为发明艾灸提供了必要条件。针灸易学

修针、取寸、持针、定神、补泻法、退针、合法、晕针

针灸学——手阳明经络

(一)经脉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从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缘,出第一、二掌骨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止于对侧鼻旁(迎香)。(图3-6)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病、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四)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手阳明腧穴

(一)常用腧穴

1.商阳(shāngyáng,LI1)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桡侧,距指甲角旁0.1寸。(图3-7)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技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解剖】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备注】配少商、人中治热病,昏迷;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

2.三间(Sānjiān,LI3)输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图3-7)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肠腑病证。

【技法】直刺0.3-0.5寸。

【解剖】有第1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始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备注】配前谷、睛明治目急痛;配阳溪治喉痹咽如梗;配天枢、足三里治腹满、肠鸣、洞泄。

3.合谷(Hégǔ,LI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图3-7)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技法】直刺0.5一l寸。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备注】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4.阳溪(Yángxī,LI5)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图3-7)

【主治】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

【技法】直刺0.5—0.8寸。

【解剖】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备注】配合谷治头痛;配阳池、阳谷治腕关节炎;配二间、阳谷治牙痛、喉痹、目赤肿痛。

5.偏历(Piānlì,LI6)络穴

【定位】屈肘,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图3-8)

【主治】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

【技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备注】配太渊治咽喉痛;配曲池治手臂疼痛;配手三里、内关治前臂神经痛。

6.手三里(Shǒusānlǐ,LI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图3-8)

【主治】手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技法】直刺l—1.5寸。

【解剖】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备注】配曲池治上肢不遂;配足三里治腹痛、腹胀、腹泻;配中渚、曲池治咽喉肿痛。

7.曲池(Qūchí,LI11)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图3-9)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瘾疹、湿疹、瘰疬。

【技法】直刺0.8一1.2寸。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备注】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据实验研究报道,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编辑本段特点

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3、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4、突出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5、突出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以上为您介绍的就是中医针灸在治疗疾病时候的巨大作用。中医针灸来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中医理论指导来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针灸的效果与穴位和辩证有密切关系,治疗时应加以注意。



献花(0)
+1
(本文系郑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