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之道(2)

 张进乐斋 2012-07-12

本文由wangxmkobi贡献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 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 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 既对自己负责任, 又要对他人负责任。 《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 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 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 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 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 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 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 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 《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 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 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 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段有两个古代的词,一是“刍狗”,一是“橐钥”。“刍狗”就是用草扎的狗,是在祭祀的时候 摆在祭坛上的,而“橐钥”是风箱。这样一来, 《老子》第五章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样的:“天地 是不仁的,将万物作为祭坛上草扎的狗。圣人是不仁的,将百姓作为祭坛上草扎的狗。天地 之间,不就像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但不会穷竭;运动起来有喷薄欲出之势。用语言表达 总会穷尽,不如守在中间”。这样的解释很有问题,首先,天地和圣人都是不仁的,将万物 和百姓作为祭坛上草扎的狗,这有些视百姓如草芥的意思。其次,前面两句关于天地和圣人 不仁的话和后面的天地像风箱一样运动不息的几句话似乎没有关联。 于是, 这样的段落就造 成了众说纷纭的解释。主要的看法是将“不仁”解释为没有偏爱,将“以 XX 为刍狗”解释为对 待众生平等的意思。看来这段话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不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可是, 老子说:“圣人不仁”,这岂不是说:圣人不爱人。于是,大家就将其发挥为:圣人没有偏爱。 然而,在这样的发挥之后,还面临解释为什么圣人将百姓当作草扎的狗的问题。当然,可以 按照这个思路,既然圣人没有偏爱,那么他们看百姓就像看待祭坛上草扎的狗一样,认为他 们都是一样的。但是,这样的解释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老子要用“刍狗”来形容百姓, 用石头来形容不是更好吗,毕竟石头是天生的,不是人造的。而且,在圣人平等地对待百姓 之后,怎么就跑到天地运行上面去了呢? 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天地拿着 万物去祭祀?如果是这个意思,就应该存在第三个角色,也就是去祭祀谁。然而在这句话里 只有两个角色, 天地和万物。 因此可以认为, 天地就是那个被祭祀的, 无论是神像还是牌位。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一个祭祀场所,上面一尊神像,祭坛上摆着许多草扎的狗。这实际上 是一场对话,在神像和“刍狗”之间进行。而天地就像这座神像面临万物的时候,它所看到的 就是面前的“刍狗”。“刍狗”不同于其他物品,不同于神殿里的供桌、摆设,它是来与神像对 话的。每一个“刍狗”背后都有一个编织它们,送它们到这里来的人。而不同的人又有着完全 不同的社会地位,相邻摆在这里的编织品可能来自身份、地位非常悬殊的人。因此,每一个 “刍狗”实际上都标注了祭祀的人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标注了人文空间:“礼”。另外,送“刍 狗”来的人在编织它们的过程中寄托了各式各样的期望,因此在制作的时候会将自己的感情 也编织于其中。这是一个寄托了人种种情思的作品,属于“乐”,也就是人文时间。因此,拿 到祭坛上的“刍狗”远远不是草扎的狗那样简单,它是人文时空:“礼乐”的体现。当这样各自 独立的人文时空摆在神像面前时,神像是如何看待它们的呢?显然,在神像眼里,他们没有 任何区别。无论它们出自高官还是平民,虔诚的信徒还是路过的旅人,在“刍狗”与神像的对
话中,看不到有任何差别。如果我们将场景变换一下,假设某个人过生日请亲朋好友前来相 聚,很自然,大家会送礼物。曲终人散之后,这位接受礼物的人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礼物时会 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会如同神像面对“刍狗”一样视所有的礼物没有任何区别吗?礼物同“刍 狗”一样,也代表着送礼之人的身份、地位;礼物的选择、包装、贵重程度也是送礼之人情 思的表达,礼物也是人文时空的代表。但是接受礼物的人可不会如此的淡定,老领导的一幅 字可能在他看来比什么都珍贵;同事、朋友所送礼物中那些包装精美,用心选择的礼物可能 会打动他的心; 无话不说的密友所送的小物品, 由于承载了两个人之间的故事而会使他充满 感动。是的,在面对所有人,也就是面对百姓的时候,我们打多数人就像这位过生日的老兄 面对礼品一样,看到的是不同的人文时空,我们实际上是“以百姓为礼品”的。这样一来,我 们就了解了天地在看待万物,和圣人在看待百姓时和我们眼中的万物与百姓的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