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姑苏建筑的历史文脉

 苏迷 2012-07-12
苏州有不少历史传承下来的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大部分是江南的代表建筑,它们体现了苏州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构成了苏州特有的历史环境。它们的存在会使人很清晰地看到苏州城市的历史文脉,而不需用太多的记忆和思索来追踪它的踪迹。

    如何延续苏式建筑的文脉,尤其是在古城区,现在的苏州建设者有了很多思索、很多考虑。而且往往考虑得很周详。因为做苏式建筑,与周边环境、传统文化和人文气息一定要丝丝入扣。像苏州的博物馆、苏州的图书馆等,就是苏州文化建筑中的成功案例。因为建设者关注和表达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他们甚至考虑的是一个地理位置,一个历史因素,一个生活场景,一个传统元素……从某种角度来讲,苏州的文脉也是一条水脉,建筑依水而建,就有了很“苏州”的味道。文脉也好,水脉也好,莫过于人脉的过渡。苏式建筑的文脉在建筑中的引入,可以说是全靠人来与周边的环境融入,或者说是用苏式建筑文脉的元素,用提炼、深化和引申等手法在建筑中的合理运用。

    在明代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相当于副部长,正四品)徐泰时,罢官回到家乡苏州,在阊门外建造了一座私家园林,园中池水清幽,奇峰秀石,古木参天,建筑华丽,庭院精美,非常引人入胜。它就是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留园。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州有一家房产公司在留园的咫尺之遥,上塘河畔,精心构建了一片园林式别墅——“姑苏人家”,这片园林别墅与留园隔街相望,仿佛五百年的一家今天又会面了。

    在苏州的庭院中,几乎所有的苏式元素都能在庭院中体现。庭院的规整不只是苏式民居的特点,规整里透出闲适的随意,是在别处难以找到的。还有水,是苏州文化的载体,不可或缺,又平淡处之。水边的建筑,不管是临水建筑还是跨水建筑。总给人水乡的感觉,把这种元素合理的运用在现代建筑中又能体现文脉,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夹在两栋民居中的备弄或单路建筑内的走廊,也是苏式建筑中引人注目的地方,还有天井,封火墙,花窗等等……苏式建筑可不是喊喊那么简单的,一个所谓的苏式楼盘,如果只是一个名称,全然没有苏式建筑的结构、尺度、布局、构件、装饰、庭院……充其量不过是做秀罢了。当然也不是一定要原封不动地再现传统建筑,毕竟我们现在的材料更丰富,技术更先进,生活方式也全然不同了。像苏州庭园小区自创研发的“庭园瓦”,就是既有质感、又不易碎不易漏的江南黛瓦,充分保留了苏式建筑的传统韵味。

    曾有相当一段时间,苏式建筑的文脉无人拿捏,苏州的住宅设计,竟然被一股洋风左右,大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味道。本土苏式建筑师也不吃香了。有人还说,苏式砖木结构的建筑样式只适合低层,高楼大厦只能靠外来和尚。于是大量西式建筑进入苏州,说严重些,这也是一种文化入侵。这很容易使我们丧失原有的苏式建筑文化传统,切断我们的历史文脉,抹杀苏式建筑的传统特性。这样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睁开眼睛随便看看,就不难发现,苏州的新城区建得就像欧洲,而苏式风格的建筑却只能处于需要被保护的状态。我觉得从城市的历史文脉上来说,那是一种失败。记得当年干将路修毕通车,我们也是盲目的兴奋,现在想来,却是失去了太多的东西。

    延续苏州老房子的历史文脉,打造既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功能的姑苏人家,新一代的苏州人有责任承担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