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晋祠感受山西人风采

 黑老赵 2012-07-13

游晋祠感受山西人风采
2011-07-06 11:24:52   来源:王永利    点击:
  这个题目似乎风一马牛不相及,其实,凡是到过山西的人,无不体会到山西人的许多风采都和晋祠有关,可以说,晋祠是山西人的根。只有接触到根,才一可以了解真正的山西人。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字楼阁和亭台水榭。而据记载,晋祠最早建于周朝后期(当然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晋祠是干什么用的?不庸置疑,最早是祭祀晋国之主唐叔虞的。晋国的始祖是唐叔虞,字子于,为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他被封到今山西境内。当时人们把山西一部分称为“唐”,他先是封在唐地,就以唐为氏,所以又被称为唐叔虞,国名大概也叫唐国。后来他的儿子燮父迁都于晋水之旁。就改名为晋。所以。山西这一带后来都称为晋。而山西人从那个时候就被称为晋人。可以说叔虞是晋人杰出的祖先,祭奠祖先的晋祠不仅是风水宝地,而且还是萦绕着祖先杰出思想和魂魄的地方,启迪并福佑着后人去开创赫赫伟业。祭奠祖先的行为不仅追缅先烈感昭日月的丰功伟绩,更是后人一个反思自身的过程,校正人生未来如何走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既有庄严的仪式感,又有剧烈的思想激荡。

  遥想当年,一群以李渊、李世民为首的晋人,跪拜在祖先的灵位前。是怎样的壮怀激烈?据记载:公元617年夏天,在隋朝江山的风雨飘摇之中,太原留守李渊正在加紧起兵的最后准备。与此同时,隋炀帝安插在太原的两个亲信,李渊的副手王威和高君雅也做出了李渊将反的判断,设计以太原天旱,需到晋祠祈雨为名,准备借机诱捕李渊。但他们的计划被李渊心腹、晋阳乡长刘世龙察觉,于是,李渊擒杀二人于晋阳宫。李渊最终还是来到了晋祠,但他不是来求雨的,而是为起兵祈祷。在他看来,自己起兵无异于当年武工伐纣,而唐叔虞正是武王之子,求他来保佑自然是寓义深刻。

  李渊、李世民审时度势,汲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教训,以“仁义”感召天下,从众者如风随影,所到之处,百姓竿食壶浆,夹道欢迎。而敌人望风而逃。这支“仁义之师”可以说所向披靡。公元617年7月,李渊在晋阳誓师起兵,仅仅126天之后便攻占了长安。第二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为了纪念晋人的祖先唐叔虞,取国号为“唐”。

  而令晋人(山西人)最值得骄做自豪的是,这群“盛则后服,乱则先叛”的晋人,不因遵循守旧,不故步自封,以开放的心怀容纳百川,以前所末有的创新精神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唐朝。大唐帝国三百年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以至于许多国家都派遣唐使,前来学习。正因为晋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一页,所以至今海外华人都以“唐人”为民族的标识。

  我认为,山西人的风采中首当其冲的是胸怀远大。容纳百川。仪以晋祠的建筑为例,本来这里是独祭晋主的地方。可是后来,却允许其他建筑冲淡它的地位。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色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问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皇室的宫苑。反映了山西人创造的匠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山西人博大的胸怀,不排外,重发展,与时俱进。

  其次,山西人耿一改刚烈,“盛则后服,乱则先叛”是宋朝皇帝对山西人的评价。为了安抚山西人,宋朝皇帝没少对山西采取“怀柔”政策。北宋第二个皇帝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年间(公元976一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晋祠。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取代了叔虞主祭神的位置。叮见宋皇帝是多么俱怕山西人耿直刚烈、茱不驯的性格。只有政策得人心让他们心服口服,他们才不闹事。只要有一点不公平,山西人便要“叫真章”。

  再其次,山西人重礼仪、讲忠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晋祠的建筑体现了山西人的这些品格,凡是历史上为山西做过巨大贡献的人,在晋祠都有位置。如七贤祠位于晋祠文昌宫内,供奉着晋祠乡绅学子崇拜的七位历史人物。雍正进士,曾为官台湾的晋祠人杨二酉在晋水七贤祠碑记中说,“七贤者,虽生不同时,居不同地,而大节鸿文,丰功伟烈,赫然在耳目之前,足为晋水光也”。

  再其次,山西人精明,算计精准,在晋祠的建筑中,你可以感受到其精巧,巧夺天工。如圣母殿采用了“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建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宽敞”。“减柱法的熟练运用,说明山西人在建筑上已经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建筑中的用料浪费,在建筑样式上也更富于艺术性”。山西人是最会运用“优选法”的,“多快好省”是山西人的做事准则既科学严谨,又节省。所以,山西人干事精明,尤其会做买卖,晋商走遍天下,名扬海外。

  再再其次,山西人会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顺势而行。如晋祠的鱼沼飞梁就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典范。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在这样一处洼地中,似乎不适宜再兴建其他建筑了。而山西人偏偏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顺势建了一座比桥还复杂还宏伟的建筑——飞梁。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所以,山西人的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精神从古到今,仍在发扬光大。

  此外,山西人敢闯荡,从洪洞县最早开始的人口大迁徙,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各省人口的祖先,大都可以追溯到山西,是从山西走出来的。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人敢小看山西人。

  游了晋祠,在赞叹晋祠的宏伟壮丽之余,我更敬佩山西人了,最爱山西了。

  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到山西来,一定要到晋祠感受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爱上山西和山西人的。

  (摘自2008年1月25日中国雅虎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