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还是活 就看10分钟

 闲之寻味 2012-07-13

3岁孩子因一瓣桔子死于母亲怀中,6旬老人因为胳膊刮伤错失性命……每个人都有生命中的“白金10分钟”,如果及时地自救互救,死或许可以避免!

 

北京市卫生局2007年公布的急诊死亡人数显示:全年死亡62767人,死于家中的占到了49.74%。“急救车到来之前,近一半的患者已经失去了生命。”这是残酷的事实。

 

一瓣桔子卡死3岁男孩  胳膊刮伤夺去老人命——

死还是活就看10分钟

 

特邀专家何忠杰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危重病急救专业20余年。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危重症中心ICU主任。提出了急救的“白金理论”,从急救时效性角度,阐释了自救互救、现场抢救模式、社会急救链等新概念。

特邀专家田振彪

北京市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援中心副院长,多年来从事指挥调度工作,自999成立至今,参加指挥北京市的突发灾害等重大事件。

 

来自急救车上的急救报告——

“急也没用,医生到了人却没了!”

 

只有坐在急救车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就是生命”。 

 

1分钟前,999的急救医生杨智芳接到指令,天通苑某区有位老人昏厥在家中。刚刚打开饭盒的她来不及吃上一口,便又跳上急救车出发了。整整十几个小时,杨智芳一直奔波在去接患者或送患者去医院的路上。

 

第一时间,杨智芳将电话回拨了过去。“老人多大年纪?是否有既往病史?现在是否有意识?昏厥前有什么症状?……”她有一连串的疑问等待确认,一是为了方便到达后及时展开施救,二是为了通知医院做好相应的接诊准备。但无奈的是,电话一直占线。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杨智芳深知时间对于生死的重要性。“尤其是心脏猝死的病人,必须要在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杨智芳拼命地拨打电话,希望在急救车到达之前,电话指导病人家属尝试做些紧急的救助。然而,电话仍旧打不进去。

 

第10分钟,电话终于打通了,还没等杨智芳说话,电话那头传来了哭喊声:“你们怎么还没到啊,爷爷不动了,快点啊,我害怕……”杨智芳的心咯噔一下,任凭再怎么询问,对方都答非所问,一味地哭喊着“爷爷,你醒醒啊……”

 

第13分钟,杨智芳赶到病人家中。然而,一切太迟了,老人已没有生命指征,瞳孔已经放大,现场抢救了半个多小时,都无济于事。

 

老人的子女陆续赶到了,他们把老人辞世的责任直接赖到了杨智芳头上,“你是怎么抢救的?昨儿还好好的今儿咋就没了呢?”这么多年,杨智芳早就习惯了这种指责和委屈。

 

午后的北京,室外如同一个大火炉,格外闷热。杨智芳走在太阳底下,心情格外沉重。“对于心脏猝死患者而言,4分钟之内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如果老人刚倒下时他的家人能及时做做心肺复苏,或许能等到我们来的,但百姓中懂得心肺复苏的人太少太少了!”


“越捅越深,一瓣桔子要了命!”

 

作为999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生,杨智芳在这个救死扶伤的“战场”上已工作了六七个年头。然而,干得越久,她越有种力不从心的无奈。

 

小龙是个仅仅3岁的男孩子,他的父母怎么也没料到,宝贝儿子竟然会因为一瓣桔子而丧命。更可悲的是,当时父母就在跟前。

 

当杨智芳和急救车赶到小龙家里时,桔子仍旧死死卡在小龙的喉咙内。妈妈还在用手拼命地抠着那瓣桔子,只是死去的小龙没有了一点反应……

 

虽然见证过太多的死亡,但看到小龙那张紫青色的脸时,杨智芳还是有些控制不住了,“这真的是一起不该发生的死亡。”

 

“如果危险刚刚发生时,妈妈能把孩子倒过来拍拍背,桔子或许能够出来……如果她不用手拼命地抠,桔子瓣不会进入得那么深,不会堵得那么厉害……”

 

医生目睹死亡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杨智芳见证的死亡,“意外”太多太多:

 

一位老太太在吃糖的时候被噎住了,她的家人拨打急救电话后,就站在一旁干等。等急救车赶到时,老太太已经不行了。“如果老太太的家人稍微懂一点急救知识,立即清理喉咙异物,让病人头部前倾并拍打背部。如果心跳、呼吸停止,做一个简单的胸部按压,然后将手伸进喉咙抠一下,说不定就能救回一条命……”

 

刘先生有哮喘史,几天前他吃了一些海鲜,哮喘突然发作起来。在等急救车期间,妻子和女儿看着上气不接下气的刘先生,嚎啕大哭。只见刘先生气喘得越来越严重,送到医院时已经发展为呼吸衰竭,直接死在担架上。

 

一块果冻卡死一个孩子,一口痰憋死一位老人,一个跟头让一个壮年人瞬间毙命……“很多时候,意外是不足以致命的,但病人在身体极度不舒服的情况下,又受到家人紧张神情的暗示,心理负荷增大,加速了病情的恶化,'意外’便成了必然。”

 

“忙中出乱,该活的命活不了。”

 

“有很多时候,家人或路人在危急时刻的错误急救方法或不当操作,成为加速死亡的直接原因,这是典型的好心办了坏事。”急救车上,杨智芳也见证了很多“残酷”的死亡。

 

几个月前的一天,李先生在家中突发心肌梗塞,家人不敢迟疑,立刻抬着他往医院送,颠簸中这位病人脸色越来越紫,呼吸越来越急促,在途中就断了气。“这应该是搬运转送不当引发的猝死,病人发生心肌梗塞时,急于送病人去医院,这是非常危险的。”

 

每次接到急救电话,往病人家中赶的路上,杨智芳一定先打电话叮嘱病人家属:

 

“千万别给病人挪地儿,在床上或就地躺下。”

 

“请您观察病人的典型症状,是否嗓子疼?喉部有辛辣感吗?或者牙疼、耳朵疼、后背疼、腰疼等?如果有,这些都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

 

“家里有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吗?立刻放在病人舌下让他含服。家中有氧气吗?有的话给病人供上。”

 

“千万别乱动,不能改变体位,等我们到来……”

 

即便如此,悲剧还总是重复着。北京市卫生局2007年公布的对急诊死亡人数的统计显示:全年死亡62767人,死于家中或去医院途中的占到了51.11%,其中家中占49.74%、途中占1.64%。这样的数据印证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急救车到来之前,近一半的急诊患者已经失去了生命。”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能够争取的时间我肯定会争取。”但对杨智芳而言,能不能跑赢患者的生命,真的不是她能决定的。

 

来自急救医生的生命忠告——


“白金10分钟,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伤害发生后的前10分钟该干什么?在普通百姓眼里,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是不二的选择。然而,在何忠杰眼里,10分钟是一串与生命有关的数字:

 

病人的死亡呈3个高峰分布。

第一死亡高峰在发生事故后的60分钟内,死亡数量占50%,称之为现场死亡。

 

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事故后的2-4小时内,即早期死亡。这类病人是救治的主要对象,临床上的抢救也主要集中在这个阶段。

 

第三死亡高峰出现在事故后的1-4周,占死亡数量的20%。

 

抢救应该针对创伤后第一死亡高峰和第二死亡高峰内的危重病人,尤其重要的是,在60分钟内,前10分钟起着决定性作用,何忠杰称其为“白金十分钟”,因为它比金还贵。

 

大量急救实践证明: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有一半人能被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0%可以救活;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为4%;而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几乎无存活可能。

 

在现场每推迟抢救1分钟,病人的死亡率就上升3%。

 

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无论多健全的城市急救网络系统,也无论配备了多充裕的急救医助和急救医生,在真正发生危重症和意外伤害的现场,他们不可能当时当地立即出现。最早见到危重伤病员的人,最早接触现场的人,可能是家里的人,可能是街道上的过路人,可能是事故现场的未受伤害的人,可能是旅游途中的同行人……如果这些人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抢救技能,对其身旁的危重病员、猝死者立即实施正确有效的救护,无疑,将是最有效的!

本刊记者  赵丽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