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帖选
王羲之《想弟帖》
 王羲之草书《想弟帖》(释文版)
 王羲之草书《想弟帖》材官本
 南京大学藏翁方纲宋拓本
 王羲之草书《想弟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草书《想弟帖》收刻于《大观帖》、《澄清堂帖》、《玉烟堂帖》中。三十五字,草书。帖文中有二处历来有争议:即第二行的“复期”二字。“复”字有释为“后”、“役”两说;“期”字有释为“斯”者。当作“后期”为是。帖文大意是:料想弟一定会经过彼地,暂且抒怀念之意。如误了如此时机,以后约会恐难以希求。临书多有叹息!我已经衰弱得胜任不了任何事情,写完此信,便感到极端的困顿。于此,王羲之写此信时身体状况格外糟糕,几乎是气息奄奄,他自己也感到生命行将走到尽头。当是晚年所写。 释文:想弟必有過理,得蹔寫懷。若此不果,復期欲難冀。臨書多歎。吾不復堪事,比成此書,便大頓。
王羲之《谢生多在帖》
 王羲之《谢生多在帖》(释文版)
 王羲之草书《谢生多在帖》杨氏海源阁宋拓本
 王羲之草书《谢生多在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草书《谢生多在帖》(出处不详)
王羲之草书《谢生多在帖》翻墨本
王羲之草书《谢生帖》重見于《淳化阁帖》卷八,3行,29字,草书。 释文:謝生多在山不?復見且得書,疾惡冷,耿耿。想數知問,雖能還,不能數,可歎。
王羲之《知远帖》

王羲之草书《知远帖》
王羲之草书《知远帖》刻于《大观帖》、《绛帖》、《鼎帖》、《二王帖》、《宝晋斋帖》。三行,23字,草书。
释文:(知)(弘)遠比當造,(頃)(须)(次)遲見此子,真以日為歲。足下得審問,旨令吾。
王羲之《不审帖》

王羲之《不审帖》
王羲之《不审帖》3行,2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不审比出,日集聚不?一尔缅然。恐东旋未期,诸情罔。
王羲之《吾怪帖》

王羲之草书《吾怪帖》
王羲之《吾怪帖》又名《参朝帖》。拓本。4行,38字,草书。被米芾、黄伯思、王澍三家辨为伪帖。山谷以为此帖与《初月帖》、《時事帖》、《前從落帖》皆語不類晉人,或是集書。時貴人戲作,行布其间,以待後之别者耳。此帖收刻于《大观帖》、《淳化阁帖》。
释文:吾怪足下參朝少晚,不審有何事,情致使如然也。王羲之再拜。
王羲之《执手帖》

王羲之草书《执手帖》
王羲之《阔转久帖》

王羲之草书《阔转久帖》
王羲之《力东帖》

王羲之草书《力东帖》
王羲之《百姓帖》
![[转载]王羲之行草书《百姓帖》 [转载]王羲之行草书《百姓帖》](http://image53.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1415/25506898_22)
王羲之行草书《百姓帖》
释文: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此时既不能开仓庾赈之,因断酒以救民命,有何不可。而刑犹至此,使人叹息。吾复何在,便可放之,其罚之制,宜严重,可如治日,每知卿同在民之主。
王羲之《七十帖》

王羲之《七十帖》高清释文版
 王羲之《七十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七十帖》馆藏本
 王羲之《七十帖》材官本
王羲之《七十帖》为《十七帖》第十一通尺牍。 释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懃加頤養。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非復常言。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王羲之《裹鮓帖》 
 王羲之草书《裹鮓帖》
释文:裹鮓味佳,今致君。所须可示,勿难。当以语虞令。
王羲之《独坐帖》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游相本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宋拓本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澄清堂本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附释文)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4行,35字。 释文:知彼乃爾。切切!汝乃獨坐,但有憂邑。懸遠,不能得遣人。且吾無復久意,果去,當南視汝等也。
王羲之《择药帖》



王羲之草书《择药帖》拓本三种
王羲之《择药帖》4行,44字。
释文:鄉里人擇藥,有發(簡)〔夢〕而得此藥者。足下豈識之不?乃云服之令人仙,不知誰能試者。形色故小異,莫(亦)(即)(當)(嘗)見者。謝二侯。
王羲之《朱处仁帖》





王羲之草书《朱处仁帖》拓本四种
王羲之《朱处仁帖》,3行,26字。
释文: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
王羲之《百姓帖》



王羲之草书《百姓帖》
【相关资料】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琅邪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变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 (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 ,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琅邪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 (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父兄子。”今从《晋书·王羲之传》。) 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他虽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有晋一代,玄学兴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淫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王羲之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选有着清醒的认识。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羲之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廙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廙,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 。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廙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他苦苦临习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唐张怀瓘《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睢⑾视谑唷⒖戮潘迹髯T拭鳌⑽尼缑鳌⒍洳⒒频乐堋⑼躅欤辶踯取G逯幸逗螅莱肌⒖涤形岢北皇北北咸购庥谑馈5氨咭嘧鸪缤豸酥ㄍ跸字谀诘摹岸王”法书。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窃出,终致散佚。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由宋至清,丛帖更多。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书法精品,多在其中。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王羲之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