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病纲要(2)????????陈有唐

 峰刘 2012-07-14

杂病纲要(2)        陈有唐

(2007-11-12 11:29:55)

杂病纲要(2)        陈有唐    各论部分,

二、分论
    为将杂病用上述理论逐一验证,也为剔除好多书上病症不分的疾病,以便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完全可以统畴(用控制论的观点曰:控制)杂病,使其系统化。是一套整理杂病比较理想的理论体系。下面所述的杂病,就其内容也只是讲纲要,应用公式来概括。余相信只要依照此法,其余的杂病(包括未发现的)以后也会整理出辨证论治的头绪来。
     中 风
     此中风是指西医的脑血管病变,非指风、寒之风。此中风可谓比拟也,比之气引血挟痰冲脑,如风速之快。
     患此病者大多因肾亏虚,内风动挟痰浊上冲脑络;或是五志过及,水不涵木,血随气冲脑络;或是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肝火又盛,上冲至脑络所致。脑者奇恒之府,元神、精明之府、与心、肝胆、肾关系密切,脑络受气、血、痰浊犯之,则神明失也,故有昏仆之症。此病因所犯气、血、火、痰之多少,分入腑入脏、在经在络之别。 
    一、入腑入脏又分闭证、脱证。闭证突然昏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面赤气粗,脉弦滑而数,舌苔黄腻,为之阳闭;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脉沉滑,苔白滑腻,为之阴闭。脱证突然昏仆,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细弱,舌痿。

二、在经在络。 1、络脉空虚,风痰痹阻。症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脉浮滑,苔白腻。2、肾阴下亏,肝风上亢。头痛头晕,耳鸣目糊,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滑数 舌质红。
    中风常有后遣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喑不语。
       由此可见,上述症状主要病及脑、心、肝胆、肾,以及气、血、火、痰饮, 
       西医认为上述症状,由脑血管病变引起。余以为医学发展到今日,中医也应与时俱进,应取其所长,不可固步自封,满足于望闻问切,应吸收西医的长处,特别是在诊断方面,更应吸收先进技术,如测血压、化验、CT、核磁检查等,为病人负责。西医认为中风病变在脏腑者为脑溢血,在络在经者多为脑梗塞,那么中医治中风也应借助西医的诊断技术,注重脑血管方面的病情。首先确定是脑溢血还是脑梗塞,方可谈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 按照治杂病的公式  主症(几脏几腑)+(气、血、火、痰饮、湿、风)舌苔脉象===X病的要求:
       此病涉及到脑、心、肝胆、肾等脏腑,由气、火、血、痰饮(脾虚、脾湿造成)主症为突然昏仆,或是在络在经的症状。那么治疗也应从这些药物方面着手。
     一、入脏入腑的治疗:
    主症其斟情选择,阳闭选至宝丹、阴闭用苏合香丸、痰涎昏厥用搐鼻醒神散(牙皂、细辛)、脱症用参附汤(人参、附子)。

脏腑及火、痰饮用药:
1、脑腑选用黄芪  人参  连翘  升麻。2、心脏选用桂枝  北五加皮  淫羊藿。3、肝胆选用桑叶  菊花  钩藤  青皮  枳彀以及石决明  龙骨  生铁落  珍珠母4、肾脏选用山芋  山药  生地  枸杞。5、火选用羚羊角  山栀  黄芩  龙胆草  夏枯草。6、痰饮选用二陈汤以及竹沥  南胆星  猴枣  礞石  泽泻 猪苓
    在入脏入腑:止血用血余碳、荆芥炒黑、白芨。在络在经:活血用丹皮  三七  路路通  王不留行以及桃仁  红花
    余常用治入脏入府方:对于主症选用至宝丹、苏合香丸、搐鼻醒神散。
    再用(连翘  羚羊角 勾藤  明天麻 山芋  生地  丹皮  白芍)十(石决明  龙骨  青皮  枳彀  天竺黄  竹茹  淡竹沥 ,或半夏  南胆星  云苓)===中腑之基础方,随症照上述用药加减。
    对于在络在经; 常用方:黄芪60g 连翘18g升麻18g生地15g山萸12g太子参15g当归15g桃仁12g 红花15g 丹参30g 川牛膝15g 乌梢蛇9g桑寄生12g 地龙 9g 木耳一撮为基础方,随症照上述痰饮、火的用药加减。
    对于入脏入腑(脑溢血)与在络在经(脑梗塞、脑血管痉挛)一定要诊断清楚,因治法相反,故应做CT、核磁共振检查。
    中风多有后遗症:1、半身不遂:一般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效果并不理想,余自拟一方:黄芪  连翘  升麻  山芋  干地黄  桑枝  桂枝  当归  赤芍  王不留行  路路通  桃仁  红花  川牛膝  地龙  川芎 云苓泽泻 蜈蚣全蝎乌梢蛇。2、口眼歪斜: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加味。3、舌喑不语:资寿解语汤(防风、附子、天麻、酸枣仁、羚羊角、肉桂、羌活、竹沥水、甘草、生姜汁)加减.中风最好配合针灸,无论急救还是后遗症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急救常用合谷、了中(鼻尖)、内关、太冲。后遗症选用风池、百会、哑门(慎刺,勿深)、曲池、合谷、外关、阳陵泉、太冲、环跳等穴位。
    痹 病
    痹病今称之为痛风。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为病。内经痹论曰;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洒于小便,上为清涕。阴气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又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为其痹,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行痹,此阳邪也,曰: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痛,此阴邪也。曰:湿气胜者为著痹,以血气受湿而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亦阴邪也。

由此可见,痹之为病,由五脏虚闭,又受风寒湿所致。所谓邪之奏正气必虚。

根椐公式:  疼痛性质(五脏六腑的病变)+(风、寒、湿邪犯)舌苔脉象===痹病
 制定治疗:1、苡仁、陈皮行脾痹之气。2、紫苑、贝母行肺痹之气。3、人参、丹参行心痹之气。4、菊花、枣仁行肝痹之气。5、牛膝、泽泻行肾痹之气。
   六腑各腑从五脏之相表里,其痹用药从五脏之行痹,

行痹(如若是脾痹之症)+(风邪)舌苔脉象===秦艽  羌活(苡仁  陈皮  当归  牛膝)+(防风 )有热加黄芩  车前子

痛痹(如若是肾痹之症)+(寒邪)舌苔脉象===羌活 独活防风(牛膝 泽泻 当归  川芎 )+(桂枝 附子肉桂)日久可加云苓、人参

著痹(如若是脾痹之症)+(湿邪)舌苔脉象==== 秦艽  羌活  元胡(白术  苡仁 陈皮 当归  川芎)+(苍术)湿热在下加防己  木瓜;在上者加桑枝  威灵仙

血痹 

《金匮要略》证治第六曰:问曰:血痹病从何而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又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和,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由此可见:身体和如风痹状(骨弱肌肤盛)+(风)脉关上微尺中小紧====血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以下凡是《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方药剂量遵原书分量摘抄,医今人病时应折算成现代的计量。
 胸 痹
    《金匮要略》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性以其阴弦故也。《医门法律》: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诸病源候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由此可见,此病是:胸痛(上焦、肺、心阳虚)+(寒、痰浊、瘀血)舌象脉====胸痹

治疗法则: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可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瓜蒌一枚  薤白三升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日三服
3、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瓜蒌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瓜蒌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扑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  甘草  白干  姜术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取升,日三服。

4、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获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获苓 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右三味以水斗,煮取五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5、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泡)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服。

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7、心痛彻背,痛背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蜀椒一两(一法分二)附子半两(炮)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泡)  右五味,末之,密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胸痛也可引起心阳虚而生瘀血,导至心痛。故《金匮》附九痛丸,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生狼牙一两(灸香)人参 干姜吴茱萸各一两右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消 喝

《内经》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木藏篇曰:“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举痛论曰:“瘅热焦渴。”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奇病论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景岳全书》说:“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症也,大渴引饮,随饮随喝。以上焦之津液枯涸,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热,故又谓之鬲消。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张景岳又曰:三消证,古人以上焦属肺,中焦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固然也,然以余论,则三焦之火多有病于肾,而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腑,凡水亏症固能为消为渴,而火亏症亦能为消为渴者何也?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源,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

由此可见:溲多、焦喝、消瘦、多食善饥(肾脾胃心肺三焦)+(火湿痰饮瘀浊)舌苔脉象===消渴

治中消应滋肾阴、脾胃用药:生地  枸杞 旱莲草  女贞子  (用量参照肾病方比例为3:1:2:2)山药  玄参  于术  知母  黄连为主方。

治下消应用药:生地  枸杞子旱莲草  女贞子 (注意用量) 丹皮  获苓  泽泻  山药  山芋  黄柏  知母为主方。

若久病肾阳衰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  丹皮  山芋  山药  获苓  泽泻  附子  肉桂)为主方。

治上消应用药:西洋参 沙参 知母 桑白皮 麦冬 天花粉山栀
若三焦均病时,用上述三方加减治之。
    痉病  

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痉病之症,脊背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旨,四肢拘急,或身热
《内经》至真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真,皆属于风。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此病为气血两虚,再受六淫外邪,烁血耗气,阴虚内热,或是疮家发汗,反夺津液,又受外邪,随感内郁,郁则为热,热极生风,而痉作。
其症无汗,脉浮弦紧而有力者为刚痉;多汗,脉微弱涩数而无力者为柔痉。

主症为痉(气、血、津液)+(外邪)舌苔脉象===痉病

刚痉:症见肢体拘挛,掉眩口噤,头倾戴眼,角弓反张温  体热面红无汗。

葛根  当归 川芎白芍  秦艽  黄芩  防风  羌活  甘草  生姜为基础方  如有风加荆芥;如有寒加桂枝;如有湿加苍术;如有火加重黄芩加连翘
柔痉:症见四肢抽搐而振掉、口噤、目窜,面青畏寒,汗出雨,周体烦痛,口热鼻凉。

葛根 人参 当归  白芍  秦艽  荆芥  黄芩  桂枝  甘草 如气血两虚加黄芪  何首乌;如汗多加黄芪  防风去荆芥;如虚热加太子参  天、麦冬 知母。

*组合(纟左而上大下)
   关 格

也称噎膈。《内经》脉度篇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故邪在腑则为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前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和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患此病者,初多因忧思郁结,劳心耗血,伤肺津液涸,劳心血损,以致咽喉胃肠干涩,不能下咽食物。所以出现此种症状,最先必是肾亏不能生精血矣。以至阴阳二气不能荣,久则津液变为痰饮,血液变为瘀血,痞结于胃脘,则成噎膈也。

由此可见,病机涉及到肾、肺、心、肠胃诸脏腑的气滞,以至痰饮、瘀血,越聚越多,形成肿块,阻塞胃脘,不能下咽食物。主症:吞咽困难(肾、肺、心、胃肠)+(痰饮、瘀血、肿物)舌苔脉象===关格。 
柿蒂  杵头糠  代赭石(生地  川牛膝  肉苁蓉  紫苑  陈皮  天、麦冬 知母  人参  丹参  厚朴 枳实)+(川贝母  云苓  半夏  泽泻  瓜蒌  猴枣  桃仁  红花  路路通  三梭  莪术  两头尖山查),气虚阳微者可加附子  肉桂  枸杞子, 还可以用抗癌的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之类的药物。

此方是噎膈已成而设立的,早期病人可根椐病情减味。   
 患此病者早期认为一般胃病,不以为然,以至吞咽困难已成噎膈方才就医,故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余初步统计,此种病十有七八是西医所说的贲门癌,尤其是到晚期,正如《内经》所言:不得尽期而死矣。故早期发现很重要。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应借助于西医的内窥镜检查,如用上方治疗。效果不佳,应速求西医,手术治疗,不可耽误病人。
   眩 晕

《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睃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医学从众录》:“总结前人理论,以为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于是风火生动,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火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生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由此可见:本虚以肝肾不足、心脾亏损为主;标实肝风、火、痰饮为主。
 眩晕耳鸣(肝、肾、心、脾)+(痰饮、火、风)舌苔脉象===眩晕
 一、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症见烦劳、恼怒则眩晕、口苦,素日肾阴虚,腰困、膝软、遗精、或带多  舌质红 脉弦数。桑叶  菊花  钩藤  天麻  荆芥穗  木贼草  生地  白芍  女贞子  旱莲草  枸杞子  珍珠母  龙骨  炒枣仁  甘草。

二、痰阻清阳:头如蒙,耳鸣,胸似闷,少食多眠,舌苔白腻脉濡滑。桑叶  菊花  钩藤  荆芥穗 木贼草  陈皮  半夏  云苓  白术 竹茹甘草。

三、气血亏损:劳累则虚眩、眼黑。面色苍白,神倦疲乏,心悸少眠 舌质淡脉细弱无力。人参  黄芪  白术  获苓  灸甘草  当归  龙眼肉  远志  炒枣仁  木香  姜 
四、由耳病引起耳聋、耳鸣,导至眩晕、呕吐者,湿浊犯脾胃、肝胆也,用苍术(量要重24克)泽泻  郁金  磁石  辰砂  石菖蒲  半夏 天麻 菊花 钩藤云苓  陈皮  生姜,有火加龙胆草黄芩 羚羊角
       失 眠

《内经》下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曰:虚烦不得眼。《类证治裁》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沈氏尊敬生书》曰:心胆俱虚,触事易惊,睡梦纷纭,虚烦不寐。综上所述,失眼与肝肾心脾,以及食、痰饮、火有关。

按杂病公式:失眠(肝肾心脾)+(食火痰饮)舌苔脉象
1、心肝火盛:症见烦燥,头晕耳鸣,口苦,心悸 健忘舌质红脉数弦,炒枣仁  合欢花(生地  川连  黄芩  山栀  龙骨  牡蛎  龙胆草  甘草)2、肝肾阴虚:症见头晕耳鸣,虚烦,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腰酸、梦遗  舌质红  脉细数,炒枣仁  柏子仁(生地 山芋  山药  朱获苓  川连  丹皮  泽泻  阿胶)  3、心胆气虚:症见心悸多梦,时易惊醒  舌质淡红  脉弦细,炒枣仁  夜交藤(党参  获苓  远志  石菖蒲 龙骨  珍珠母  淮小麦  灸甘草)4、心脾两虚:心悸健忘,多梦易醒,体倦身疲,面色苍白,饮食不香,纳差  舌质淡  脉细弱,炒枣仁  柏子仁  (党参  获苓  炒白术  黄芪  当归  远志  龙眼肉  炒白芍  木香)5、痰食中阻:症见失眠,胃脘不适、疼痛,嗳气痰多舌苔黄腻脉滑数,半夏  获苓  陈皮  枳实  川连  竹茹  北秫米  灸甘草

余常用:蝉衣 白僵蚕 片姜黄 天竺黄 远志合欢花为基础方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结合上述病症加减,效果尤其好也。
     嗜 睡

《灵枢》寒热病篇:阳气盛则睁目,阴气盛则瞑目。李东垣曰:脾气虚则怠惰嗜卧。朱丹溪曰:脾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嗜卧。由此可见:嗜睡多与脾虚,湿、痰饮有关。
1、湿痰困脾:症见身重嗜卧,胸闷,纳少,痰多涎沫  舌质白腻  脉濡滑。苍术  陈皮  半夏  藿香  佩兰  苡仁  竹沥  获苓  甘草2、脾虚:食后困倦乏力,嗜睡。舌质淡  脉缓。党参  白术  获苓  陈皮  半夏  木 香  焦三仙  鸡内金
      哮 喘

《内经》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藏气法时论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至真要大论曰: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示从容论曰: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缪刺论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怯,胸中热。《金匮》肺痿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由此可见,哮喘是由:
      主证(肺肾胃)+(痰饮、风寒、暑热)舌苔脉象
      哮者有水鸡声,由饮阻于肺管,气冲而发也。
1、受风寒气闭而喘,病在表、肺 ,舌苔白薄脉浮紧、浮滑。用麻黄  桂枝 杏仁枳彀  苏叶 前胡 白前 桔梗  甘草生姜2、肺经素有痰饮,胃中素有积食,而又表实,复受风寒,或饮食生冷则发,喘咳有声,如水鸡声,哮喘也。脉多沉,或沉滑而急。用杏仁  桑白皮  陈皮  云苓  葶苈子  枳彀  蝉衣  荆芥  姜  枣。如只喘咳不哮,痰多粘稠,去葶苈子  桑白皮  云苓  加白芥子苏子  炒莱菔子  竹沥水  贝母。如有热而喘去葶苈子加杏仁  瓜蒌  贝母  竹沥水  鱼腥草  大青叶。如有寒者去蝉衣  杏仁  瓜蒌  葶苈子  桑白皮  加麻黄  紫苑  款冬  射干  百部3、肾虚不纳气,气有升无降,气短不续,心烦、难眠、五心相热,舌质红脉沉数  用朱丹溪的琼玉羔(生地  获苓  人参 白蜜)。如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 山芋 山药 熟地 丹皮 云苓  泽泻 )

余照肺的机理、功用,自拟一方,常用蝉衣  荆芥  前胡  白前  牛子  杏仁  瓜蒌  贝母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叶  甘草为基础方,遵照上述三方加减治咳嗽、哮喘,效果佳也。
     郁 症
    《内经》疏五过论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逆上行,脉满去形。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辟为挛。玉机真藏论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也,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景岳全书》曰:兹予辨其三证,庶可无误,盖一曰怒郁,二曰思郁,三曰忧郁。又曰:凡诸郁滞,如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当各求其属,分微甚而开之,自无不愈。
    由此可见此病非同小可,在当今患得患失的情况下,神志方面的病尤其多矣,好多属于西医的精神、神经病的范畴,中医将此类病多归于肝病内,已在肝、胆病内有所阐述,然而对于挟邪的杂病讨论不多,今就此类常见的病略述一、二,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对“精神病”、“神经病”历来重视。
    其病机是:(肝郁脾不运)+(致使火、湿、气、血、痰、风相结)舌质红脉弦或滑===郁病

一、脏燥病  
  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似有神灵符身,时时欠伸苔薄白 脉弦细 
  其病机是:(心虚肝郁)+(痰饮)苔薄白脉弦细 
   甘草  小麦  大枣  白芍  竹沥水

二、狂病 
   症见心神烦燥,狂言失志,不避亲疏而骂詈,不知饥寒,此郁怒而起  舌质红  脉弦数滑;其病机(肝胃火心火)+(痰饮)舌质红  脉弦数滑 

荆芥  薄荷  枳实  黄连  黄芩  山栀  大黄  生铁落  酒浸大黄芒硝  甘草  服后任其吐泻  不愈再服一剂  只饮粥汤  三日后方可服粥。

三、癫病
    症见癫呆不语;语则错乱,自相矛盾;神志时清时乱,狐疑胆怯,思虑妄想。舌质红  脉细弱;其病机(心肝脾)+(痰火)舌质淡红  脉多细弱
    生枣仁  获神  当归  白芍  远志 天麻  柏子仁  石菖蒲  竹沥水贝母  羚羊角  甘草 
       四、痫病 
       症见实然抽搐,口吐涎沫,声音变乱,摇头目窜,少时即醒,昏然不知。或偶有手颤、目呆,意识丧失,即刻清醒  舌脉正常  此脑府受刺激、外伤之过,脑者元神之府,藏精明焉。其病机(脑肝肾心脾)+(痰、火)
       天麻  钩藤  连翘  升麻 人参  黄芪  白术  当归  何首乌  远志石菖蒲  获神  枣仁  灸甘草  平时常服《金匮》风引散加味,此方也可用于狂、癫病。方见后面病例 134 例。
      水肿 
    《内经》水热穴论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胀,水溢则为水胀。逆调论篇曰: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至真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乃能出矣。经脉别论曰:饮食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
       由此可见水肿之病,与(肾肺脾膀胱)+(痰饮湿)有关,其舌苔腻脉濡。
       泽泻  肉桂  益母草  苏叶 桑白皮  姜皮  苡仁  获苓  陈皮  木通  甘草
       发热恶寒者加麻黄 桂枝
       湿热俱重者去肉桂加葛根  黄连  葶苈子  大腹皮
       气虚者加人参  白术
       肾虚者兼服金匮肾气丸
       由下肢向上肿者,是肾水克心火,已在心病中讲述。
    奔豚气
    《内经》骨空论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此生病从少腹冲心而痛,不得前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急,沉厥奔豚。《灵枢》五十六难篇曰:肾之积,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奔豚,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食人喘逆,骨痿少气。积者阴气也,其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金匮》奔豚气脉证治第八曰: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理发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由此可见此病由:一是:(肝肾)+(火)用奔豚汤:甘草  川芎  当归  半夏  黄芩  葛根  白芍  生姜  甘李根白皮;二是(心肾)+(寒)用桂枝加桂汤: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积聚
    《内经》百病始生篇曰: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遇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达于缓筋,邪气淫(氵失)  ,不可胜论。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溱渗注灌,濯灌有音,有寒则嗔胀,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益痛,饥则安。其著于胃肠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乾壅。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塞乃生,厥乃成积也。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辟上足下),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嗔胀,嗔胀则肠外之汁沫迫紧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博,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暴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肝中风者,头目肌肉牵动,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死脉,浮而弱,按之如索,或曲如蛇行者,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汤主之。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肌肉牵动布短气。脾死脉,浮之大坚,按之如复杯,洁洁装如摇者,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壮,涩则小便数目,浮涩相博,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由此可见:聚乃由体虚,复受风寒,中于脉络、肠胃之间而成;积乃与血、汁沫凝聚不散而成。聚而无形;积而有形。聚为初,积为末。积聚可至经脉、五脏六腑,称其伏梁、肥气、痞气、奔豚(上节已述)------今只将临证常见的痞气、肥气加以讨论。
    一、痞气多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而不运,则营气不通,以上下之气,聚集一起,形成痞,以致胀满,腹大矣。其脉沉而滑。
       (脾)+(风寒气滞痰饮)舌苔白薄脉沉滑===人参  苍、白术  防风  苏叶  枳彀  大腹皮  炒莱菔子  半夏  肉桂  炮姜
    二、肥气多因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气结血聚,久则凝结,便肝大焉。右胁痛,恶心呕逆,不欲食,其脉沉弦
       (肝)+(气滞血凝痰饮)舌质紫脉沉弦===柴胡  青蒿  赤芍川芎  桃仁  红花  山查  青皮  枳彀  路路通  防风  苏叶  人参  白术  半夏  云苓  生姜
       久则可加三棱  莪术  王不留行  川贝母
    *(辟上足下)
    黄疸
    《内经》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黄疸。 张景岳曰:凡已食知饥者,即阳黄之证;安卧,脉小,不嗜食者,即阴黄之证也。此病多由饮食不调,脾损不能输运,郁而生热生湿,湿热熏蒸,溢于肌表、六腑也。
       由此可见:阳黄是(脾胃)+(食湿热)造成,症见黄疸,胸膈胀满,恶心烦喝,二便不利  苔黄腻 脉沉滑  方用:
       茵陈  苍术  炒神曲  云苓  苡仁  白蔻仁  枳实  大黄  陈皮  连翘  滑石  甘草
       若有表症加秦艽  淡豆豉 葛根羌活
       阴黄是(脾胃肾)+(湿痰饮)造成,症见颜色焦黄,肢体消瘦,肚腹胀大,气逆而喘,苔腻脉沉涩  方用:
       茵陈  苍术  苡仁  云苓  泽泻  白蔻仁  川牛膝  丹皮  葛根  秦艽  陈皮  姜皮
     若真阳不足加附子  肉桂  或服金匮肾丸。
     此病后期胁下成积聚,可按肥气、痞气之方药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