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赫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2)

 mp寒梅 2012-07-1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
        一般而言,其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等。1720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幸去世。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4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27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
        巴赫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中,除了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外,只有2首流传于世,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便是其中的一首。这三部协奏曲写于巴赫在科藤的时期,大致创作于1717至1723年之间。在这期间,巴赫当任宫廷乐长,生活比较安逸。据说巴赫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应该有六首以上,但现今能找到原谱的只有这三首,这也得益于这三部作品的乐谱被反复转抄后方才得以流传下来。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一直以来都是检验演奏者是否已掌握古典演奏技巧和风格的试金石,所以,也是重要的演奏曲目之一。就总整体风格而言,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所使用的乐队规模比较小,伴奏主要由弦乐合奏、羽管键琴和数字低音所组成,所以听起来显得比较清秀、亮丽,犹如器乐重奏曲。然而巴赫却以自己的天赋付予了这些作品以独有的新意,并使这些作品充满着戏剧性。
        逐章介绍:
      第一乐章,快板,E大调,二二拍。先由十分热烈的全奏开始,听上去的感觉是豪迈,且用三和弦分格主体,不用回旋曲,而用三步曲式,也就是ABA三段体。最后有A出现,中间的B,采用A主题展开变奏,听起来这个乐章在结构上和现代奏鸣曲有很多相近之处。奏鸣曲是巴赫以后古典音乐的新曲目,有程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奏鸣曲的中间为展开部,其特点是将前面演奏过的主题音符散开,进行不同的变奏,调性转化很丰富,给听众加深印象。展开结束后,再回到后面的再现部时,给听众带来一种回家的感觉。(其间小提琴那像缒子打击的声音,有种活泼跳跃的感觉。)
      第二乐章,慢板,升C小调(E大调的平行小调上),三四拍。其为低音器固定旋律,不断反复。在高音区出现小提琴的旋律,很优美,犹如意大利的歌剧里女高音的咏叹调。以低音固定旋律为基础,奏出高音小提琴,且低音固定旋律不断反复来进行对比,巴赫这一段的写作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三八拍。又回到了E大调,中间有许多的插部,(对比交替为插部)构成回旋曲式。回旋曲常用于协奏曲的末乐章。生动固定的回旋曲式,先由弦乐引出小提琴,反复变化五次,小提琴独奏三次,每一次较前次延长,给人带来奋进的感觉。这就是独奏协奏曲。
        巴赫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为典型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不强调与小提琴的对比, 更强调对小提琴的支持,这样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就加强了。笔者认为穆特演奏的版本是最好的,德国小提琴演奏家穆特,老师都是德奥系的,她的演奏比较靠近巴赫,能比较理解巴赫的音乐,其演奏风格严谨,能发挥自己的特点。
                                 ——转自尚美网易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