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合肥飘起了不大不小的雨。 听说记者要采访,王顼在电话里爽快答应了,不过时间要晚点,“因为准备结婚了,有很多事情要准备。”他歉意地笑了笑,说自己两个小时后开出租车赶过来。 接到王顼电话时,记者发现,离约定的时间早了半个多小时。 在这之前,王顼在网上,尤其是在合肥热爱诗歌的网友中已小有名气。在一家网站上,对他的介绍是这样的,“凭轩听雨,回族人,出租车司机,酷爱诗歌,七步成诗对他来说易如反掌,而且他的诗歌大部分都是在出租车上所作,在开车休息之余作诗成了他的乐趣,也是他的绝活,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的哥诗人’。” A 说工作:大二辍学做生意,已做5年的哥 记者见到王顼时,他穿着白色T恤,剪得短短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神采奕奕的双眸,中等身材,显得有点瘦削。 如果是在打车时遇到王顼,感觉就是一个年轻点的普通80后的哥。 王顼今年29岁,老家在淮南,不过现在已经落户合肥。 18岁的时候,王顼考上了安大,学的是法学。不过,生性爱自由的他很快觉察到自己和大学生活格格不入,“感觉不适应”。大二时,他做出了一个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举动——辍学。 一下子从学校走进社会,王顼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计。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餐饮,“开了一家小饭店。”后来又在一家物流公司干过,直到后来转行开出租车,王顼才感到自己找到了喜欢的工作。 “开出租车很飘逸,很自由啊!”王顼笑了起来,轻松惬意的表情透着内心的满足。现在,他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开车挣钱,剩下的时间就是休息和写诗。 王顼说,最近又多了一件大事要忙,“准备年底结婚。”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B 谈灵感:就连等红灯时也能构思出一首诗 “以前写诗都是发在博客和微博上的,因为最近搬家,新房子的网络还没有弄好,都是用手机写。”王顼掏出手机,给记者看新作的诗歌。 开出租车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深夜到家那已是家常便饭,哪有时间写诗呢?王顼的办法是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有时候等红灯,时间稍微长点的话就可以想想,经常能构思一首简短的小诗。” 王顼是从上大学那年才开始尝试写诗的,当时还在学习阶段,后来辍学后有段时间忙于工作,诗写得断断续续,自己满意的也不是很多,很多诗也没有注意保存下来,“2005、2006、2007、2008年写得比较多。”王顼开通了博客、微博,用来发表诗歌。在他的电脑里,还有个保存了100多首诗歌的诗歌集,“都是比较短的诗。” 王顼写诗有个特点,就是除了网络,从来没有发表过。“我觉得诗歌是一种爱好,写出来给自己看看、放到网上就可以了。” C 聊成果:存有500多首诗,带有徽州风情 王顼告诉记者,自己保存下来的诗歌大约有500多首。 因为曾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王顼不同于完全来自民间的“草根诗人”,其诗歌明显带有浓郁的“文艺范儿”,更有大量的古典诗词。 “我从小就很喜欢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王顼告诉记者。 王顼诗歌里还带有浓郁的徽州风情,很多古徽州的建筑、文化、典故都在他的诗中可以见到。 最近,他新写了一首《醉茶》。“禅春猴魁恋丹诗,意抚祁红曲青词。茗香毛峰惊闲赋,语韵瓜片动琴棋。” 在自己的微博上,王顼对此诗做了注解,“整首诗内嵌安徽名茶,去掉每句的一个茶名,可由七言演变五言且横竖都可读,意在:‘饮下徽州四盏茶,横竖文章尽升华’之意,故取名《醉茶》。” 王顼告诉记者,这是一首“藏头诗”,是送给一位朋友新开的“禅意茗语”茶楼的。 D 诉心愿:希望更多人参与 今年3月,由本报和逍遥文艺网组织了一次读者去海子故乡的活动,作为海子的铁杆粉丝,王顼也参加了,这是他第二次去海子故乡。 王顼是从2006年开始接触海子诗歌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位天才诗人的才情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王顼,很多海子的诗作他都能流利地背诵出来。 去年,王顼联合了十几个同道中人组建了一个诗社,到现在诗社已经发展到了有20多名成员的规模,这些成员来自全国各地。 其中,除了合肥的两人外,还有安庆的、芜湖的、南京的、南通的、天津的等等,都是和王顼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 王顼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已经在发动诗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事情中来。 E 话情趣:诗里有古典韵味 “小伙子的诗古典意味浓郁,很有味道。”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严希在看了王顼的诗歌后表示,王顼选择网络作为发表诗歌的阵地,其诗歌风格明显不同于很多写诗人,最难得的当属其诗歌里面有很浓重的古典韵味。 严希说,爱诗、写诗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真善美有更执着的追求,这是人的天性,与其文化程度、从事什么职业没有必然的关系,“喜欢本身,就是很好的。” 严希认为,王顼的诗歌里能看出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的探索和追求,虽然这些探索和追求尚不明确,有些诗作也能看出模仿的痕迹,但对于一个热爱写诗、坚持写诗的年轻人来说已经非常难得,希望王顼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责任编辑:闫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