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是入伏第一天(教你怎样计算入伏)

 哈哈笑铁592 2012-07-17

今天是入伏第一天(教你怎样计算入伏)

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那么什么是三伏,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一、“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三伏是初(头)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总称。“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按农历的规定,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这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 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这个时候中伏期间可能就会超过10天,也就是20天的情况。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自初伏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一般说来,“三伏天”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

根据我国相关历法,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是盛夏暑期“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2个“庚日”,是盛夏暑期“出伏”日。“末伏”结束、“出伏”的一天,也是“三伏”天告别酷暑的日子。

二、“三伏天”的日期确定方法

我国古代,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对应的干支,年月日时的干支互不干扰。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要确定夏至后的第1个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117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

Z=8*20+[20/4]+5*06+[06/4]+[3*(4+1)/5]+1+7+6=213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再例如:查2009年6月7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9+[09/4]+[3*(6+1)/5]+7-3=140

除以10余数为10,天干的第10位是‘癸’。

Z=8*20+[20/4]+5*09+[09/4]+[3*(6+1)/5]+7+7+6=236

除以12余数为8,地支的第8位是‘未’。

答案是:2009年6月7日的干支日是癸未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