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问多从积累来

 浪潮之巅 2012-07-17
天才是有的。但天才必须勤奋,必须要有知识积累。老子(即李聃)骑青牛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所留,要他留下点东西再走。结果老子用了两天时间,写出了经典名著《道德经》。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去交趾探亲,路过南昌,适逢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置酒大宴宾客,当场向宾客征序,王勃一点准备也没有,但他的才情立时爆发,当众挥毫写下了传世名作《滕王阁序》。抗日战争时期史诗一般的著名歌曲《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他们分别用了五天和六天时间,便完成了这首气势磅礴、传唱千秋的歌曲作词和谱曲任务。试想:王勃的《滕王阁序》,全文才1800多字,便用了近40个典故,其他有关天文、地理、气象、职官、城池、宫殿、铸造等方面的知识比比皆是,哲言慧语,清词丽句,层出不穷,而又浑然天成,恰到好处令人叹为观止。王勃若不在乎平时积累知识,并烂熟于胸,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迅速组合、喷涌而出吗?老子写的《道德经》,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什么叫“积”?就是广泛搜集;什么叫“累”?就是不断地增多,日积月累,学问才能进步。但这是一种很辛苦的工作,要脑勤,眼勤,手勤,脚勤,而且还要有极大的恒心与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就拿笔者自己来说,几十年来为了搜集材料,出差每到一个地方,便跑书店、书摊,以及某些名人足迹所及的地方。生平五上北京,居然未去天坛,“五岭足迹遍天下,不访名山但访书。”在搜集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写札记或卡片,抓住书中的要旨,精辟的见解,思想的闪光,生动的语句。随读随记,备忘备用。否则,每天读书,读过即忘,好比狗熊掰棒子,掰一根丢一根,白费力气。虽读书万卷,亦何取哉!札记一般选用活页簿,小札记写多了,再进行分类集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假存真,作出自己的判断,发挥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写成文章了,甚至可以写书了。因为我们是从基础工作做起的,所采用的资料是经过鉴别、筛选,合乎事实的;然后又经过我们大脑这个加工厂加工提炼,精心制作,文章(或书)的所有观点皆所自得,就不是别人的观点的简单重复了。

积累资料虽然辛苦,但也是学者必由之路,乐在其中。荀子说:“故不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他又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盘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句话十分深刻,对于我辈后学,是莫大的启发和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