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上:中国男性角色变迁
近日,新疆的劫机案震惊全国。劫机未遂,被乘客制服,机组人员几无伤亡,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机上乘客展现出的勇敢、机智、拼搏等男子汉气概,也似乎唤醒了我们对“爷们”这个词的回忆。 “是男的就上”,这是使新疆劫机案乾坤扭转的一句话。机上男子被某位乘客的这句话激发出了血性,跟歹徒殊死一搏,终于战而胜之。从人的生理结构讲,男人保护女人孩子,是社会对男人最基本的角色定位。然而近年来,“伪娘”风愈演愈烈。高、帅、富,这三个跟男子气魄、个人修养、文化素质本无关系的词,成了女性择偶的标准。那么,在当今中国,男性角色应该如何定位? ![]() 2012-07-06 第 99 期 劫机案亲历者:“不冲上去,对不起自己的性别”
“是男的就上”:久违的简单思路 男人是什么?男人应该在社会中承担怎样的责任,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从生理上讲,男人更强壮有力,适合保护妇孺;女人心思更缜密,适合照看家庭。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就是依凭胜利条件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结构。而当今社会,随着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以及男性不断地“细腻化”,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逐渐被打破,女人在事业上独当一面已很普遍,男人在家做“家庭煮夫”也不再是多丢人的事。男女的社会角色定位在逐步模糊,男人女性化与女人中性化的倾向愈发明显。甚至在幼儿教育界,探讨如何防止“男宝宝女性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棘手的科研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此次劫机事件里乘客的那句“是男的就上”才会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从古至今,勇敢、坚强都是男性与生俱来的特质,保卫家园、看护弱小乃是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遇到劫机这样的危险,男人出头与歹徒搏斗,本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在遇到了那么多“老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幼儿落水行人围观无人施救”等事件,特别是佛山小悦悦事件等令人扼腕的实例后,敢于出头、勇于担责等品质已成为奢侈品,本该挺身而出施以援手的男人们,一次次地退缩不前,成为救人婆婆陈贤妹等的人肉背景。“是男的就上”能够成为社会热点,被广为传颂,这本身就凸现了男性普遍弱化的一种社会现实。… 男性文化:一种越来越“无用”的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男性文化一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而往往是以物品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而且历朝历代,反应男性文化的物品都不尽相同。古时候,文房四宝、折扇是男性文人的标志,而佩剑、骏马则是男性武将的心爱之物。我们往往能通过反应男性文化的物品来判断一个民族。譬如说起雪茄,就会想起古巴男人,想起卡斯特罗那张被胡须包裹的脸;提起烟斗,则会想起英国男人,想起福尔摩斯高瘦的身影。苏格兰男人穿裙子,巴西男人踢足球,这些都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地域文化的产物。 而如果我们现在打开电视,会发现广告里、电视剧里、谈话节目里,那些人描述的男性玩物都在消弭着地域特征:男人要爱喝法国红酒,要爱穿意大利皮衣,要喜欢美国跑车……商业社会的趋利性使得媒体把我们的视听世界打造纷繁亮丽,却缺少个性。且不说这些物品的浮躁和炫富,仅就这些物品的来源地,我们就会发现,找不出什么东西来界定当代的中国男人。我们丢失了文房四宝,却没有迎回属于这个时代的男性特征物。不仅如此,在男性文化中所应有的正直、勇敢、责任心、守信等特质,已不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当今中国的男性文化,正变得越来越无用,或者说,我们正在丢失本应属于男性的文化特质。
理智与情感:夹缝中的中国男性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高-帅-富” “高帅富”,这三个字仿佛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所有女性心中白马王子的缩写。对这个词的出现,很多人表示接受,认为这只不过把人们心中所想归纳了出来,其实“择偶市场”早就是照这个标准来区分人了;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认为这种人为地用先天条件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是对大多数男性的不尊重。我们在这里不想讨论这个词的对错,而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为什么这三个字成了大众对男性的美好愿景,这有什么科学上的道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把这个理论用在女性择偶上,也基本符合。最低的生理需求,是个健康男性都可以满足;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并不是人人都有,而且更多是依靠女性内驱力,而非靠择偶可以实现。所以安全、社交、尊重就成了女性在择偶时的真实需求。外形高大可以保护异性,“高”满足了女性的安全需求;相貌出众的伴侣可以使女性在社交中充满自信,“帅”满足女性的了社交需求;而在当今中国社会,有钱不一定能获得尊重,但贫穷则是基本得不到尊重的,因此“富”可以使女性获得令人尊重的基础。由此看,高帅富分别满足了女性的三大需求,因此成为择偶的标杆也就顺理成章了。
笑贫不笑“娘”:中国男人的尴尬处境 上面提到的“高帅富”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调侃意味更多。现实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对“富”的追求远胜于“高帅”,“矮锉富”大于“高帅穷”的例子屡见不鲜。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地把对男人优劣的衡量标准定为财富的多寡。男人承载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也更多地表现为“要会赚钱”。以往关于男性应有的优良品质,如今也很少有人提起了。 “伪娘”盛行的现象,可以看做是男性衡量标准单一的一个副产品。在20年前,一个男人把自己打扮成女性模样,搔首弄姿,观者还会觉得有趣而不反感,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随着人们价值观日益多元,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容忍度也在提高。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也就是说,“不笑娘”这件事本身是好的,关键的尴尬在于“笑贫”。中国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拉大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从“万元户”罕见到涌现出百万富翁,也就是十年的事;从百万富翁遍地到亿万富翁不新鲜,所用时间更短。而“笑贫”,则是穷人乍富的一种典型现象。真正全民富裕的国家,很少有笑贫的情况发生。即使放到20年前,一个老实本分挣“死工资”,不会捞外快不会干私活不会下海经商的男人,也不会被冠以“没本事”的名头,遭人讥笑。同样时过20年,曾经不可想象的伪娘可以为人接受,老实本分的人则成了被鄙视的对象。
中国男性角色变迁:从“角斗士”到“攀登者”
传统价值观对男性的要求:照顾妻小,保家卫国 上面发散地说了一下当下中国社会对男人的种种要求,下面让我们回到基本面,讨论一下男人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果把人当成一种普通的哺乳动物来考虑,那么雄性应当承担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讲,小到保护自己的伴侣和孩子,大到保卫自己的领地不受其他种群侵犯。这些大部分雄性动物应承担的责任,男人当然义不容辞。 在传统价值观里,男性角色更多是像一名角斗士,身负“原罪”,必须靠勇猛地搏杀才能完成自己的救赎。这个“原罪”就是自己的妻儿老小,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上辈子欠她们的”。在传统价值来看,能够做到对家人负起责任,对社会无害,在需要你保卫身边人时能够挺身而出,就算得上一个爷们。而这些标准,与钱无关,与高帅更无关。
中国社会对男性的附加题:攀上“成功”的高峰 而在当下中国社会,男人除了要背负上述“原罪”外,还有一道必答的附加题,即能否攀上“成功”的高峰。其惨烈状态丝毫不弱于你死我活的角斗士战场,颇有不成功则成仁的架势。因为人人都没有安全感,试图通过一些方法来获取安全感。所以世俗的成功,财富的累积,会带给人安全感。没有女人不爱帅哥,但当内心对美色的欲望遇到了对缺失安全感的惶恐时,往往惶恐会战胜欲望。所以,“矮穷富”战胜“高帅穷”,是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个别现象,错不在女人。 从男人的角度看,做一名优秀的“攀登者”,在攀爬名利这座大山时不掉队,甚至能领先,是大多数人的追求。毕竟我们都在尘世之间,难以免俗。这种攀爬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女人对有钱男人的青睐,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男人自身的内驱力。用上文提到过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来验证,男人从第二层次的安全需求,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无一不是需要靠自身不断攀爬来获得的。男性角色由“角斗士”到“攀登者”的转变,是社会对男性要求的转变,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人人自危现象的一个映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