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杂感25-危机和投资态度

 myfavo 2012-07-17

投资杂感之25——危机和投资态度

3年前的景象似乎又回来了。全球金融市场再现一片混乱,欧债危机、全球经济体萧条的预期……,这时人人都成了经济学家,即使还没发生的事,只要往悲观的情况下去想,似乎都是个英明的经济学思维。失望、恐惧、恐慌,明明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迷惘式下跌后开始了暴跌,却被描绘成危机“才刚刚开始”(那之前的下跌又叫什么呢?)。A股也难置身其外,通胀、滞涨、大扩容……,换个名词,反正都是未来悲观预期的理由。前几天,一位某机构的同仁给我传达他们研究后的结论:年内不会有行情了,未来2年内也不会有行情,因为……。可是就在今年5月份,他们还对我说,这次在3000点以下停留的时间将是这两年“最短的一次”。

未来的市场行情会怎么样,我想没有什么权威的说法。不过,看看美国从1964-198117年间,道指一点不涨,台湾从87年后到现在,欧州股市、日本股市近20年来的“颓废”走势,的确,谨慎的人都有其道理。但是,作为投资人尤其是职业投资人,却没有因此而退却的理由。因为,你可以不去买这些指数啊,这些地区难道真的没有好的投资对象了吗?确实,在一个整体经济环境不佳的市场中寻找投资对象难度大了点,但并非不可行。对于资产管理者来说,像06-07年那样的市场,投资人实际上是用不着你来管钱的,只有在像近两年“不好”的市场中,职业投资人或资产管理者才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来。如果投资都很容易(例如非要求有个牛市环境),那还要你资产管理者干嘛?!

A股投资人来说,情况可能更无那么悲观的理由。因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或大量中国优秀企业的崛起,在我看来,一个原因就是制度变迁(改革开放)带来的广阔无比的市场(内需和全球市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很低的要素价格(例如人力成本)。这两个因素在我看来,并没有根本的消失。

首先,中国制度改革的“红利”并未用完。很多人不是感叹现在市道不公吗?14亿人口的国家,你可以怀疑、痛恨各种腐败,但制度向更合理、更能激发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趋势是挡不住的。过度的两级分化即使在封建时代也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让更多人富起来所带来的经济变迁也许是中国下个阶段改革红利的主题,其中的投资机会相比已经富裕但却面临居高不下成本要素的欧美难道会更小更少吗?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很多方面已经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例如在很多大宗商品的产量上,一些少数先富起来的阶层的消费水平上,等等。但是,中国急需改善和追赶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例如,中国很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中国很多领域的消费水平,……只要你仔细分析,中国市场仍然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那样的令人憧憬和感怀!

其次,虽然这些年来中国的要素价值已经大幅提高,例如人力成本,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效率也有了大幅提高,人力成本的增加并未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你去问问很多企业家,中国企业的未来竞争对手是谁?是要素价格更高的欧美企业,还是要素价格更低的非洲及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投资的信心也就有了。

    市场的波动,就像人生理的波动。重视,但无需过分敏感。认清大局,方能潇洒以对。对投资人来说,巴菲特在0810月份写的《Buy American I am》这样的美文,永远不会过时。我曾要求,徐星公司的员工,至少都应该把此文熟记背过,投资的道理,已经通了一半。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11-9-27 11:10:46 编辑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