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最近小学生期末考试都陆续结束,因而看到许多朋友在QQ上的签名是什么孩子考了100分之类。在中国,似乎全民都有高分情结,孩子考得分数越高才越高兴,最好是满分。 无形之中,家长们的这种偏好对于应试教育无疑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又拼命反过来迎合家长的这个心理,企图强化孩子的应试能力,在试卷上非得比个高低不可。于是乎,孩子、家长、教师三者之间就走进了一个怪圈,一切都围绕着分数进行,而所谓的素质教育总是容易抛之脑后。本来考试的目的应当是查漏补缺,即作为一种检查的手段,查出孩子有哪些知识点没有学透彻,现在却异化成了一个比试的工具或者人才遴选的便捷方法。于此而言,我觉得不妨取消孩子们的期末考试,或许还能给唯分数论这种愈演愈烈的现象来个刹车作用。 与中国的教育中分分计较的理念形成了显明对比的,是美国人的分数理念,在美国,学生只要考了95分以上,就全部被视为考了100分,美国人认为必须要允许学生出错。 中国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很容易养成追求完美的心理,而完美在现实中是基本不存在,当孩子走上社会后容易造成心理压抑。 有个故事也可以形象的说明这个道理,桌上有半杯水,一个人失望的说:只有半杯水了啊!另一个人高兴的说:还有半杯水啊!同样的现实可以造成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与从小养成看问题的视角、观念应该有莫大的关系。 何以不同的民族会有如此不同的教育观念呢? 通过比较中西的二种文化模式或许让我们有所启发。 在中国是人人可以成圣的文化。本来人人成圣的原意是众生平等,但问题是圣代表了无限心灵,是高一层次的存在,高于常人。在这样的文化中浸淫久了,一是对自我的要求特别高,这可以说是正面的东西,人人追求最高的境界。但是金字塔顶是没有几个人可以达到的,无数到不了塔顶的人容易自暴自弃,即使自己没有如此,老师也会扬弃你,反正没什么培养前途的孩子,就少管他一些,这恰恰与西方的个体平等精神背道而驰了。二是容易自我无限化,危险也就出来了,在还没有成圣之前,就自以为是圣了。这个圣是在低于自己的人面前趾高气扬,在高于自己的人面前俯首贴耳,自甘奴化。 西方文化主要是基于一种罪感文化,在上帝面前人人有罪,这个罪不是犯罪的罪,而是否定个人具备自己的终极语汇的可能性,与中国的人人可成圣相反,意味着完美只在于上帝那儿,而人则是永远欠缺的,这样就取消了人拥有绝对道德或真理的可能性,使人在上帝面前永远是谦卑的。 比较这二种文化模式,可以看出即使在面对一张试卷时,也打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中国人拼命追求完美,要得满分,美国人则允许人犯错,得到95分也可以算满分了。前者要培养的是完人,后者要培养的是正常的人。追求完美,往往失败,故中国多了许多失败者。容忍犯错,故美国多了许多快乐的人。 面这些不同的道德人格的养成者在政治上的反映,则是通往天堂的道德理想国两旁铺满了尸骨与鲜花,并不追求建立地上的天国的西方人享受了现代化的财富和人身自由。 所以说,一百分与否真的并不重要。或许在小学阶段时,得到一百分比较容易,但越是高年级,一百分越来越难,人的自信心就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步的受挫,追求完美的心愈来愈会有一种无力感。愿天下的家长们对分数少些在乎,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快乐多些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