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

 指间飞歌 2012-07-17

 

探讨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发布日期:2012-07-17 ]

魏德东
 

  7月11日至12日,“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暨第9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举行。会议发表论文70篇,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美国心理学会项目策划Kevin L. Ladd教授等10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认同是本次会议的主题。有17篇论文分别讨论了认同理论、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华人认同等问题。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宗教认同相关联,中国各民族分别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学者们对中华民族概念给与了多方面的讨论,包括远古的蚩尤共祖,近代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印度尼西亚的孔教与华人认同,檀香山、马尼拉、马六甲等地华人认同等。也有学者讨论了内蒙古、青海、陕西、云南以及中东部地区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凡此种种,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崛起都有重要影响。学者们强调,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可提倡认同的多元性,即每个人有多样多元的身份认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减少由于单一身份标签导致的对多样身份存在的扭曲。

  本届年会对众多敏感的宗教理论与现实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有10篇文章研究宗教慈善问题,分别讨论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慈善实践,分析了宗教慈善事业的组织发展、法律环境和最新进展等。有学者对近年来影响甚大的宗教市场论予以了综述,介绍了有关争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宗教社会学发展的轨迹。也有学者发表了对农村青年女性信仰与抑郁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内在宗教性与抑郁呈强烈负相关。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作为专场,有4篇专文。佛教社会学、伊斯兰教现代性、基督教与社会、少数民族的宗教与神话等问题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本届年会的重要特色,是与美国宗教与灵性心理学协会暨美国心理学会第36分会合作,举办了宗教心理学研究专场。来自内陆、香港和美国的12名学者,以“中美宗教心理学:方法与理论”为主题,讨论了宗教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学者们讨论了中西方文化对宗教、灵性概念的不同理解,探讨了禅修、祷告等宗教活动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及宗教在心理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创立于2004年,已经成为以宗教话题为核心,从宗教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开展综合研究的、充满活力的年会。参会人数由第一届的2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百余人,国际交流日益规范,既反映了宗教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也是中国宗教与社会开放进步的象征。正如方立天教授所说:“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宗教现象,为研究、开创中国特色宗教社会学提供了丰富资源。”“中国宗教越是符合国情,越是健康发展,越是具有独创性的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社会学就越有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也相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社会学的学术事业,一定会成功,一定能成功。”
 
(编辑:剧艳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