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基本乐理 一、 记谱及唱谱 音乐主要采用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此外尚少量使用三线谱及一线谱。 (-)五线谱 五线谱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记谱法。谱表上的每根线和“间”都 对应于固定的音名和音高(见图一)。五线谱以 1=c 作为“本调”,其对应 的音阶是“1234567”。以G谱表为例,从“一线”到“五线”各线对应的 音名依次是“35724”;而相应各“间”(线与线之间)对应的音名则是“4 613”。当这五根线不够用时,其上方或下方都可再加线,分别称为“上一线” 、“上二线”…,“下一线”、“下二线”… A -------上一线 F--------五线 D--------四线 B--------三线 G--------二线 E--------一线 C--------下一线(中央C) (图 1 五线谱G谱表示意) 由于自然音阶中“3”和“4”之间、“7”和“1”之间是半音关系,而其 它相邻音之间则是全音,故对于非本调(即音阶的“1”不在C上),须对某些音 升半音或降半音以调整各音间的音程关系使其形成“新”的音阶。这体现在谱表上 则是表头的某些线或间上标有一些升降符号。常用调高在谱表上相应的升、降音列 于下表。(表中“ #”代表升音符号,“b”代表降音符号。例如:1=C 时谱 表上无升降号,各音名为原对应音高;1=D时,原调(C)的“2”作为“1” ,此时C音和F音各须升半音;当1=降B时,E、B两音各降半音。…) (表一) 音 高 C D E F G A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唱名 1≡C 1 2 3 4 5 6 7 首调唱名 1=D # # 1=E # # # # 1=F b 1=G # 1=A # # # 1=B # # # # # 1=降E b b b 1=降A b b b b 1=降B b b 五线谱上各个音高在绝大多数乐器上都有对应的位置,尤其是键盘乐器。例如 钢琴上的“中央C”这个键就对应于谱表上的C1,即“下一线”。显然,这种记 谱法特别适合于器乐的演奏。故绝大多数乐器包括定音鼓都采用五线谱记谱。五线 谱还具有功能多、转调方便及旋律线直观等优点,故被广泛使用。 (二)简 谱 简谱是十八世纪诞生于欧洲的一种记谱法,后传入亚洲,目前仅 在少数几个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流传。简谱的最大特点是采用“首调唱名法”即“1 ”音位置因调高而定。这样一来,它就囊括了所有调高及调式的自然音阶,使之顺 口易唱,易学易懂,尤为适合于声乐练习。目前通俗歌曲主旋律写作往往采用简谱 。但简谱终因其所固有的一些严重局限性及缺陷而未被广泛采用。古往今来,专业 团体一直沿用五线谱。 (三)其 它 三线谱和一线谱是较五线谱为早的古记谱法,现仍被保留用作某 些打击乐器的记谱法。 (四)唱 谱 唱谱就是照谱唱音名(1,2,3,…),也叫视唱。当然,演 奏乐器的只须“读”谱,不必唱出。唱谱主要需掌握两个要素:一是音准,二是节 奏。其中音准是第一位的。因为音唱不准则不成曲调。想唱准节奏只有多练。学唱 五线谱最理想的是有架键盘乐器如钢琴或电子琴。五线谱通常采用“固定唱名法” ,即C永远唱成“1”。这种唱谱法显然很适合于器乐演奏,因为如上所述,多数 乐器上都有与五线谱相对应的音高,而乐手一般只须照谱弹奏,不必唱出,故不必 在意“1”在哪。但对于声乐则不然,“1”音位置的变化,往往使视唱变得困难 又不易唱准。特别当有多个升降号时更是如此。例如当“来”音不在“C”上而在 “B”上时 (即B调)“1 3 5”这三个音则须唱成“7 #2 #4”(见 上表),多别扭!从上表可看出:G调和F调各只含一个升、降号。故除C本调之 外这两个调是最容易视唱的,常作为初级训练之用。 试对比视唱下例: 《爱的纪念》(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图森·塞内维尔曲)片段,4/4,速度 =96拍/分: (1) 首调唱名 1=G __ ___ __ ____ __ __ . . .. .. . . . .. .. .. .. . . . .. .. . .. . 5 1 2 | 23 33 3 -| 3. 2 43 21 | 23 33 3 -| 3. 2 43 21 | 62 22 2 -| -- -- - -- -- -- -- - -- -- -- -- (2) 固定唱名(1=C) ___ ____ . ___ ____ . __ ___ 2 5 6 | 67 77 7 -| 7. 6 17 65 | 67 77 7 -| 7. 6 17 65 | 36 66 6 -| -- -- - -- -- -- -- - -- -- -- -- 我们会感到这段曲子用固定唱名也很顺口。原因是它是G调,只有一个音F( 即C调的4)须升半音,而这个音(#4)又没出现,故而好唱。 五线谱也可采用“首调唱名法”,但这样一来,谱表上所有的线、间与音名的 对应关系都因调高而变。适应这种变化不仅困难也无必要,故专业内基本只用固定 唱名。 二、谱 表 五线谱表分为“G谱表”(高音谱表),“F谱表”(低音谱表)和“C谱表 ”(中音谱表)。 G谱表和F谱表最为常用。例如钢琴的大谱表就是由G谱表(右手)和F谱表( 左手)组成的。“C谱表”为某些中音乐器所专用,如中音、次中音号(长号)、 中音萨克斯号等。与前两种谱表不同之处是,C谱表上的C音位置不是固定的,它 可指定在任何一根线或间上。 三、 拍 子,小 节 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即一首曲子是几几拍。例如,若以四分音符为拍子单位, 依每小节中所含拍子数而有3/4拍、4/4拍等等。这种表示的含义是:处于不 同位置的拍子其强度不同。例如3/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而4/ 4拍则是“强,弱,次强,弱”。含有一个强弱循环的拍子叫“单拍子”,包含两 个以上强弱循环的则称作“复拍子”。如3/4是单拍子,而4/4则是复拍子; 3/8是单拍子,6/8是复拍子。不要小看“拍节”的作用:它不仅是旋律构成 的特征之一,而且构成了音乐的“呼吸”,使其起伏变化富有活力。 四、 调,调式,调性 通常把“1”音的位置称作调高。如简谱上标明“1=G”则称为G调,余类推 。调高主要是根据乐曲的要求和严格的专业标准定出来的。拿声乐为例,如一首曲 子要求用女高音唱,则根据女高音的音域范围和曲调结构定出“1”音的位置。“ 花腔女高音”的音域上限比“女高音”还要高两至三度,是声乐中的最高音。 因音阶排列不同使主音位置随之而异,这种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调式,如“大调 式”、“小调式”。常见调式有“自然大调式”,“自然小调式”,“和声小调式 ”及“旋律小调式”。自然大调式的主音是“1”,音阶是“1234567”。 大调式曲子以其主和弦音“135”中的一个音开始(指第一个强拍音),终止在 主音“1”上。小调式的主音都是“6”,自然小调的音阶是“6712345” 。小调式的曲子常常是“6”起“6”落,曲中6、1、3这三个音用得最多。这 种特点在民歌中尤为突出。试看。《渴望》的调式特征(1=降E,$=84 $在 此表示速度,即每分中节拍数,下同) . .. . .. . 6. 6 2 12 | 3 - - 35 | 1 76 56 35 | 6 - - -| (首句) - -- -- -- -- -- . . . .. . . 61 | 2 2 0 35 | 1 1 0 76 | 5. 6 3 5 | 6 - - -|| (末句) -- -- -- - 第一句就“6”起“6”落,且各小节的强音“6,3,1,6”都是主和弦音, 从而强化了主音,突出了调式。其结尾句终止在“6”上。可见,该曲调式特征十 分显著,是自然小调(自然C小调)。凡具有调式的音乐就体现了一定的“调性” 。调性是音乐的生命所在,除极少数(相对而言)现代派“无调性音乐”外,绝大 多数作品是有调性的。 五.音 程 音程是指两音间的距离,以“度”表示。音程的概念十分重要,它是学和声的 基础。音程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之分。所有纯四、五度音程,大小三 六度音程都是协和音程,其余(如增减音程)则是不协和音程。根音与另一音置换 所形成的音程称作该音程的“转位音程”。如“1与3”构成三度音程,其中“1 ”是根音。若将“3”作为根音,“1”升高八度,则二者构成原位音程的转位音 程(六度)。现介绍一个计算音程转位的公式: 原位音程数 + 转位音程数 ≡ 9 · 例:“1”与“3”为三度音程,它的转位“3”与“1”则是六度音程; · “5”与“2”是五度音程,其转位“2”与“5”则是四度音程。 和声学原理表明,原位音程与其转位音程的和声效果是相同的。亦即,“1= 8”,“2=7”,“3=6”,“4=5”,“5=4”,“6=3”,“7= 2”,“8=1”,式中数字为音程数。可见,五度音程是距离最远的音程。因此 纯五度音程产生空洞效果,常称为“空五度”。又因其“和谐有余而力度不足”故 “五度平行”为和声进行之一忌。 六.音型、节奏型 “节奏型”就是指节奏的类型,如“XX”,“X-”,“X--”, “X.XX.X” — — 等。一首曲子中总是反复出现某些节奏型,并以此构成曲调节奏特征。例如,“探 戈”舞曲就是以“切分”节奏型 |XXXXX|和|X.XXX| — — — 为其特征。将具体的音素赋以特定的节奏就是“音型”。音型是构成动机乃至旋律 的基本单位。例如“致爱丽丝”中就反复出现“3#2”这个音型:(6/8,$ =72x2) · · · ·· ·· 3#2‖:3#23721|6·136| — — — ————— ——— · ——————I—————— · · · |7·3#57|1·33#2:‖ — —— —— “拉德茨基进行曲”中,“332”则是曲调的一个特征音型: —— (4/4,$=108x2) 32|332332|32132|332332|36552| —— —— —— —— —— —— —— 七.动 机 动机是构成主题的最小单位。动机已具备主题的某些特征,就象“细胞”一样 ,但它需要发展才能成为主题。动机有大有小,小动机可发展成大动机(如“主导 动机”)。一个主题往往具有若干个动机。动机一般由若干音型组成。例如音型: 0333与1- ———— 一组合即为动机。对其进行下两度“模进”(参见“旋律的发展手法”)则成为《 命运》交响曲主题(强奏∶1=E,速度=100x2/分) ——————— ——————— 0333|1-|1-|1-|0222|7-|7-|7-| ———— ———— · · · 该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 如动机0333|1-|的两度模进0444|2-| ———— ———— 及三度模进0555|3-都曾出现在适当的地方以强化主题。 ———— 动机的繁简多寡主要取决于主题的内容和大小。如将333 —== 这个音型简单重复并形成一小节: |333|333|333|则可说是个动机了。 —== —== —== 如果给定较快的速度:$=120,唱唱看像什么?像火车飞驶,像骏马奔驰。现 对其进行如下简单发展: |333333333333‖:444444444544| —==—==—==—== —==—==—==—== 333333333333:‖ —==—==—==—== 就有了“西班牙斗牛士”的味道了。 但有时小动机需要发展成较大的动机。如|3-5-|可向不同方向发展,从 而形成不同的主题: (1) 德沃夏克《来自新大陆》 $=72 3·55-|3·21-|2·35·3|2---| — — — — · ·· · ·· · 3·55-|1·23-|2·126|1---| — — — (2) 何占豪、陈钢《粱祝》 $=96 · · · · · ····· · 3-5·6|1·2615|5·16535|2---| — ——— ————— (3) 古筝独奏《渔歌唱晚》 $=70 · 3-56·1|2---|353532|1---| ——= ———— 【注】⒈ 体现调式特征及旋律走向的主要是小节中的强音,如上例中的第一、三 拍上的音。而小节最后一个弱拍音往往须随后继音高低而调整。按旋律发展一般规 则,曲调音的发展应优先按音阶走;若音程超过三度时也应以“级进”过渡。 【注】⒉ 例(3)中第二小节的2看起来“应该”是高音2,可不是。这种情况 不罕见: ·· ·· 432-|321-|7·65432|1110‖ ————— (老施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 $=108x2) 头两小节“应”是下行级进,但各用一个低七度的音开头。这种欲高先低的手 法很有点欲高跳先蹲一下的味道,可增加气氛。 曲子的主题要鲜明;其构成、发展也应深入浅出,简捷扼要,使人容易记住、 留下印象。例如象“135”、“345”、“123”这样简单的音型都可作为 动机发展成重要主题: (1) 135|5-5|503|301|135|5-5|504|407| · (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速度由慢到快) ———— (2) 1-2-|3---|1123|4444|4---| (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慢速) (3) 532|123|532|12323| ————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晨”,$=120) (4) 3345|5432|1123|3·22-| — (贝多芬“欢乐颂”) 当然,动机具体的发展方式无一定之规,因人而异:同样的主题由不同的人去 写,断然写不出完全相同的曲子来。至于如何使主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增强作品表 现力和感染力,除需运用各种作曲技巧外,还应充分借助于“配器”这一强有力的 手段。这方面的范例请听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 八.乐句、段 故名思义,乐句是构成乐曲主题的基本单位。一般四或八小节为一句,两句或 四句为一段。由偶乐句构成的曲子结构上很像律诗:它也分上下句,上句与下句中 节奏规律相似;相应小节中的音型也相似或相同,这很像律诗中各联的“对仗”。 试看下例: (1)“欢乐颂”(贝多芬第九《合唱》),1=G(G大调),$=132: 3345|5432|1123|3·22-|(上句,“逗号”) — 3345|5432|1123|2·11-|(下句,“句号”) — (2) 《人在旅途》,1=降E(c小调),$=108 · ····· · 3536-|1756-|333216|2---|(上句) — — — — ———— ···· ···· · · 44346|2213-|777176|3---|(下句) — — — — ———— (3) 《皇帝圆舞曲》 · · · · 1--|7--|715|6--|1--|7--|715|6--| · · · 2--|1--|716|5--|7--|6--|564|3--| 大型曲式如“管弦乐套曲”(即交响乐)还分“乐章”。一个乐段已具相对完 整的主题思想。不同乐段的组合规则,规律是“曲式学”的内容。 九. 曲 式 曲式是指乐曲的结构形式。有“单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变奏 曲式”、“奏鸣曲式”及“回旋曲式”等。各主题乐段用“A,B,C...”表示。如“ 两段体”的曲式图式是“AB”;“三段体”的图式是“ ABA'”,第三段 A'与第一段 基本相同。两段及三段曲式中的主题“B”是主题“A”的对比性主题,全曲的高潮多 出现在这一段。通俗歌曲多是两段式或三段式。而“圆舞曲”则常采用回旋曲式。 例(1). “1990年上海国际电视节主题歌”(两段式) $=120 第一段(主题 A) 66 12 3. 5 | 66 12 3 -| 22 23 5 5 6 | 3 - - -| -- -- - -- -- -- -- - - .. . 66 12 3. 5 | 66 12 3 -| 22 23 5 5 5 | 6 - - 35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段(主题 B) 1.1 11 67 1 | 1.1 11 67 1 | 2.2 22 1 2 | 7 - - 35 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1 67 1 | 1.1 11 67 1 | 2.2 21 7 #5 | 6 - - - :|| --= -- -- --= -- -- --= -- 例(2). 《渴望》(三段式) $=84 . .. . .. . 第一段(主题 A) 6. 6 2 12 | 3 - - 35 | 1 76 56 35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段(主题 B) 5. 5 5 35 | 6 - - 56 | 7 76 5 56 | 3 - - 21 | .. . - -- -- -- -- -- . .. . .. . 第三段(主题 A) 6. 6 2 12 | 3 - - 35 | 1 76 56 35 | 6 - - -| ... - -- -- -- -- -- 就歌词而言,第一段属叙事,故平静深沉;第二段则是抒情,故激昂高亢,并出现 了全曲的最高音;第三段为总结,故情感复又平稳。 十. 旋 律 旋律就是曲调。它是一乐曲区别于其它乐曲的根本特征,好似建筑物的风格和 韵律。“音素”构成“动机”,动机进一步发展成主题从而形成旋律。具体说来,一 定的“音型”、“节奏型”按特定的节奏节拍规律组合形成旋律。旋律具有视觉性 ∶它体现在旋律线 (符头的连线)上。早期有些音乐家追求“旋律线的优美”,认为 好的旋律视觉上也应是美的。旋律的创作一靠天才二靠灵感三靠实践。旋律写作的 技巧性是很强的,其发展手法多种多样,最为丰富。常用的发展手法有:重复、模进、 模仿、紧缩、扩展、变化、对比、变奏等。多数概念的讲解要通过板示和视听,这里 只好选则性地简介一下。 (一) 重复. 重复是旋律形成的第一要素。再好的美味佳肴若不够塞牙缝也品不 出味儿。旋律就是要给人留下印象,故适当的重复十分必要。这种重复表现为音型的 重复,片段的重复或乐句乐段的重复。前面给出的那些例子中都包含很多的重复。再 看下例: . . . . . . . 0 5 | 6 5 ||: 4 0 | 3 0 | 2 0 | 1 0 | 7 0 | 6 0 |#5 0 | 6 0 | __________________ I,I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5 - | 5. 3 | 5 -| 5 -| 5 -| 3. 1 | 5. 5 | 6 5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5 -| 3 1 | 5 - | 5 3 | 6 5 | 2 3 | 1. 5 | 6 5 :|| - ____________________ I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5 -| 3 1 | 5 - | 5 3 | 6 5 | 2 3 | 1 1 | 1 0 || (施特劳斯《雷电波尔卡》, 快速 . . . . 主题句" 4 0| 3 0| 2 0| 1 0| 7 0| 6 0|#5 0| 6 0|" 被重复四次;后一句的旋 律也在重复,只是为连接进行之需稍有变化而已。可见,通过适当重复主题被极大地 强化。 (二) 模进. 按原音型,节奏规律升高或降低几度进行重复叫作模进。模进是最为 常见的旋律发展方式。请看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132x2): . . 76 56 | 1 0 21 71 | 3 0 43 23 | 76 56 76 56 | 1 - 6 1 | -- -- -- -- -- -- -- -- -- -- .. .. . 曲中第二小节的 " 21 71 3 "是动机" 76 56 1"的三度模进;而接下来的 "43 23"又是 -- -- -- -- -- -- . .. .. "21 71"的上三度模进,紧接着又跟了两个 "43 23"的上四度模进:"76 56"。模 进的运用 -- -- -- -- -- -- . 在该曲中其它地方还有不少。再看《春之声圆舞曲》: . .. . .. . . . . . . . . . . . . ( 5 0 45 | 6 0 23 | 4 0 71 | 2 0 5 | 1 3 3 | 5 3 3 | 1 3 3 | 5 3) 4 5 | -- -- -- - - .. . .. .. . . . . . .------. 65 45 21 | 71 43 23 | 6 0 0| 5 0 0| 4 0 0| 3 0 0#1 | 2 - -| 2 - 45| -- -- -- -- -- -- --- -- .. . .. . . . 前奏一开始就是几个下两度模进: 45 6, 23 4, 71 2; 第一句头两小节又是几个模 进: .. . .. .. -- -- -- 65 45, 21 71, 43 23 (上两度)。可见模进应用之多。读者还可从别的曲子中找出 很多模 -- -- -- -- -- -- 进的例子。 (三) 紧缩,扩展. 将音型,节奏型的“间距”“压缩”或“扩大”,但主题旋律 特征仍被保留。例(1). 还是《土耳其进行曲》: . . 76 56 76 56 | 1 - 6 1 | 7 6 5 6 | 7 6 5 6 | 7 6 5 4 | 3 0 -- -- -- -- 第三、四两小节就是第一小节的“扩展”。 例(2).下面是《粱祝》中相邻的两段: . . .. . . . . . . . .. . . 4. 3 21 23| 5 - - 6| 1. 3 23 76| 5 - - 6| 1. 6 1 2| 3. 2 3 5| 23 27 61 56| - -- -- - -- -- - - -- -- -- -- . 1 - - 6 | ... .... .. . .. . . .. ... . . 4643 2123 5. 6 | 1235 2376 5. 6 | 1.6 12 3.2 35 | 2327 6156 1. 6 | . .. ==== ==== - ==== ==== - --= -- --= -- ==== ==== - 显然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紧缩”。紧缩与扩展是相对的,具有对比作用,故常成 对出现。 (四) 变化,对比· 凡事无变化则死水一潭,无对比则平淡无味。音乐也是如此: 变 化使乐曲富有活力, 对比使主题鲜明突出。主题旋律的变化对比是根本性的。此外 ,变化、对比还广泛地体现在音色、音量、节奏、速度、和声、配器等诸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