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农业小额信贷利率高,风险大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在现有的分配模式中,劳动者(包括小农)的博弈能力最差,所以最吃亏。社会总大饼在经过层层分割以后到他们手里的时候,只能是一点渣子。纯市场经济自由博弈,弱者必然一步步陷入困境,最终丧失一切,成为强者的奴隶。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强者最强的状态。 这个不是给不给贷款的问题,而是小农生产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绝对劣势的问题。 首先,分配模式不利于他们。具体到小农的贷款,他们产量高了,多收了三五斗,然后就是谷贱伤农,或者农资价格上涨;产量低了,连吃饭都成问题。 小农的报复就是去逃荒,不种粮食,看最后谁饿死。 有一种思路,认为要培养农民的造血能力,这种思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是没问题的。贷款买头牛犊,明年就能产牛奶,后年还一头牛犊,外加一些牛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出毛病。因为农民新创造的价值要在全社会分配。增收的部分,被其他强者瓜分。大家都买牛犊,牛犊就要涨价。大家都卖牛奶,牛奶就要跌价。大家的母牛都产牛犊了,牛犊的价格就下来了。稍微有点利润了,饲料又要涨价了,或者兽医兽药又要涨价。能源一涨价,什么不涨价? 再说,小农生产本身躲闪腾挪的空间就小,养头母牛,母牛病了怎么办?死了呢?对大农场主来说,一定的病死率,可以承担。但是对小农来说,自己只有一两头牛,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概率事件。 农业的利润这么低,风险这么高,贷款给你,你怎么还呢?农信社是坏帐的高发区。一方面国家要农信社贷款,一方面农业确实利润低,风险大。坏帐少就奇怪了。坏帐多,就只能提高贷款利率,不然就要赔钱。这样一来,农民获得的价值中很大一部分要被利息拿走。 如果考虑到某些环节的暗箱操作,就更可怕了。所谓三农贷款,就我所知,很少有投入到农业的。比如,有些企业在农村,这些企业的贷款就算三农贷款。至于具体干什么用,三个办法一指引以后稍微能控制,原先则只有贷款人自己知道。如果大家都没有贷款或者都有贷款是一回事,如果只有一部分人有贷款是另一回事。毫无疑问,有贷款的人的博弈能力比没有的人强。如果考虑到能弄到贷款的多数是强者,就更可怕了。 其实,只要改变小农的博弈能力,不用贷款他们也能改善生活。如果不改变博弈能力,贷款多了,不过是增加束缚在他们身上的金融枷锁。 如果不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大饼的分配问题,不好理解这个问题。如果考虑到总大饼的瓜分,则一切一目了然。 金融本身就是给大资本扩张的工具,而不是给小资本用的,更不是给小农用的。用这个扶贫,我个人理解,是没有体会到社会化大生产下金融的属性。 一定要牢记,黄世仁弄到喜儿靠的也是小额信贷。市场化运作针对农民的小额农业贷款,就是黄世仁和杨白劳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