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瓶梅》作者是屠隆

 太阳初照 2012-07-17

宁波人屠隆是《金瓶梅》作者考


听说宁波江北桃渡路,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屠隆之故居。于是骑着自行车,在江北认真考察起来,但是没有什么线索。
清代才子张潮在其《幽梦影》中以仰慕之情写道:“我又不知在隆万时……眉公、伯虎、若士、赤水诸君,曾共我谈笑几回。茫茫宇宙,我今当向谁问之耶?”陈眉公、唐伯虎、汤显祖(若士)、赤水都是明代著名的知识分子。其中赤水还是地道的宁波人。
赤水是其号,其真名叫屠隆。1543年农历6月25日申时出生在今江北区桃渡路一商人之家。他大器晚成,35岁才中举人,以殿试第三甲第110名而被赐以进土。先后担任过颖上县令和青浦县令,做过不少好事,但因被中央检察机关(刑部)举报有“淫纵”行为而披皇上削职为民,只好回乡。在宁波江北王家汇三间老屋中安下身来,时年42岁。
屠隆是多才多艺的戏曲家和疏狂放逸的文学家,因此在当地相当有名。近年来,上海和台北的学者经过考证认为,《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屠隆。其依据如下:
《金瓶梅》描写的地理环境在山东清河、临清一带,而屠隆曾放官清河县令,亲赴临清考察水灾情况,并全家在山东临邑居住了半年之久。他对清河等地可以说是既熟悉,又不熟悉。所以,在《金瓶梅》中,才会出现不少地理位置的差错。这和他显然不是真正的山东人有关。
《金瓶梅》作者“笑笑生”实际上是“笑笑先生”,即屠隆本人。他“笑所笑者笑笑之,故被称为‘笑笑先生’”。他以此名称写下了很多著作。另有一部内容为春宫画的书,名曰《花营锦阵》。
我在1987年和上海有关单位联合建立宁波市第一家男性专科时,参加了在哈尔滨举行的一个全国男性科会议,曾在一位专家处看到过这本书。该书中春宫图的题咏的署名也是“笑笑生”。台湾有关专家将24幅春宫图题字与屠隆手迹反复比勘后认为,这确实是屠隆的笔迹(屠隆真迹现藏于宁波天一阁)。
“兰陵笑笑生”一语中的“兰陵”,也和屠隆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之兰陵有两处:一是山东的峄城,一是古常州之地。前者称北兰陵,后者叫南兰陵。屠氏先祖曾经“居常州之无锡邑”130年之久;屠隆31岁才结婚,而新娘是15岁的常州无锡人。因有友人赠送500 亩地于无锡秦村,屠隆曾想把宁波全家迁来,并准备在此隐居终生。由此可知,屠隆对无锡有着特殊的感情,故可以自称为“兰陵笑笑生”。
屠隆放荡纵欲,至晚年已“一发不可收”了。这和《金瓶梅》中性描写是有关联的。长期的纵欲使他得了性病,可能也死于性病。国内一些男性病专家还曾探讨过其性病的归类问题。汤显祖在挽诗中说屠隆得了“疡”病,“筋骨段毁,号痛不可忍”,这也符合性病(花柳病)的晚期发病特征。
屠隆曾给友人信中说自己写了一部书,“……成而尚秘,未敢播之通都,意且藏之石匣。”他自认为这部书是“今代未有(之)书”。据宁波知府李昌昱记述,他有书秘“藏在其箧中”,死后才被家人发现。据一些专家们考证这部书可能就是《金瓶梅词话》。
以上研究使宁波的屠隆受到近代学者的重视,在海峡两岸,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形成了一股“屠隆学”的热潮。屠隆和《金瓶梅》之间神秘的文化关系之间的研究,也因此而越来越深入。

下图左为宁波天一阁馆藏的屠隆的草书摺扇面;右为我的藏书《金瓶梅》,藏书上我的印章为宁波著名金石家张奕辰所篆刻。


题外话:

今天,我正在龙爪树宾馆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三届第五次全会。北京的天气特别好,天空湛蓝,空气清新。

期间收到“中国博客网”的通知:“为了答谢广大用户对Blogcn的支持,发扬光大博客草根文化,我们举办本次2006年度 Blogcn博客之星选拔赛,打造出一批用户心目中的“博客之星”,并且以丰厚奖品的形式,回馈我们Blogcn的忠实用户。参赛要求: 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主题!只要您是我们的用户!只要您在06年发表过3篇以上的日志!我们欢迎您来加入!”

仔细看了这个通知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参加,尝试一下。不仅仅是为了奖品,而是作为一个年近花甲的人,带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涉足这个主要是年青人的领域,看看是否会得到认同和支持。

故此,希望我的朋友们,在你们浏览我的“红旗飘飘”的时候,点击这个网页:http://4yearstar.blogcn. ... 586&pageindex=0 。

 

 

 

 
 
屠隆说藏书 

 
  周东旭

  宁波号称“书藏古今”,从“藏书之富,南楼北史”(全祖望《湖语》)的宋代开始,明代的丰氏万卷楼、范氏天一阁,清代的双韭山房、烟屿楼,民国的别宥斋、伏跗室,历代都出现了非常有名的藏书楼和藏书家。或许是受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理念影响,他们的藏书,都是以学者型的“用”为主的藏书。比如大学者黄宗羲主张“藏书者,谓当以书明心,不可玩物丧志”,全祖望就鄙视那种“仅以夸博物,示多藏”,对那些秘不示人,以此当做财产,垄断知识的人没有好感。徐时栋则说,“置书以宜读之为务,奇僻之书无所宝也。故吾家所有书,大约皆布帛菽粟”,藏以致用,这个想法一脉相承,却很少有人去总结藏书、鉴赏书籍、把玩书籍这一块。当我翻到晚明时代宁波人屠隆的《考槃余事》时,发现其实宁波人除了实用藏书的理念外,也是非常重视品玩鉴赏藏书的。

  屠隆的《考槃余事·卷一·书笺》分“论书、刻地、印书、书直、雠对、藏书、观书”七节,论书一节讲了宋版书为什么如此贵重。第一是因为刻工好,第二是校对仔细,没有错处,第三是字体漂亮,第四是印刷干净,第五是数量少,后人重刻的少。像六经、《骚》、《国》、《史记》、《汉书》、《文选》,都是宋版书的精品,而且宋版收纸坚刻软,字好像人写上去一样。用墨稀薄,但没有湮迹。读书的时候,有一种书香味。

  “刻地”与“印书”,屠隆比较推崇吴、越、闽三地的刻工,虽然其他地方也都有刻,但以这三地最好。或许与晚明时代江南经济发达有关。印书的纸,他把“永丰绵纸、常山柬纸、顺昌书纸、福建竹纸”从优到劣,依次排列。绵纸是一种用树木的韧皮纤维制成的纸。纤维细长如绵,所以叫做绵纸,它的特点为“白且坚”。柬纸一般为桑皮为原料。特点是“润且厚”,顺昌纸的话,虽然没有绵的坚硬,没有柬纸的厚实,但价格便宜。还有一种“短窄黧脆”的闽中纸,价格最便宜。但屠隆所用的十之八九都是这种纸。他感慨“若稍有力者弗屑也”。虽然一笔带去,我们也可以想像屠隆晚年著书时的生活窘境。

  “书直”和“雠对”两小节里,屠隆谈怎么样定位书的价值,他从版本、刻工、纸张、装帧、印刷、需要程度、数量多少七样要求来定价,版本看抄本还是刻本,抄本看它有没有错误,刻本看它刻得精细还是粗糙,纸的选择要求漂亮,装帧看工艺,印刷看每一页的墨色是不是一样,需要程度,则看该书对比同时代的书,而且考虑自己用不用,数量多少,看它的新旧年代。从这七个方面来看,衡量价值。对于“雠对”,屠隆非常重视,藏书者精于雠对,所以往往有善本。所以他反对以一种版本为正,有多个版本才可以相互对比。

  最后讲“藏书”与“观书”。藏书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的打理,藏书要在还没有入梅雨期间,就要晒燥,放入柜中。还要求用纸糊密封柜子,不要让它通风,不要让水汽进入。密封的柜子里要防蛀,他推荐可以用“芸香、麝香、樟脑”。最后是怎样看书,“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纸,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则无伤残。”这三十六个字出自赵子昂的书跋,也可看做是每一个爱书之人的爱书条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