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剧评:《青瓷》

 飞飞书香人家 2012-07-17

2006年《青瓷》小说刚出那会儿,我买了本书一气儿读完,挺爽;时隔六年,剧集版《青瓷》终于面世,我却惊奇地发现,看不下去!从“一气儿读完”到“看不下去”,是我的问题还是剧的问题?如果是我的问题,那么播出第二天出炉的收视率则表明,跟我一样“有问题”的人还真不少———在宣传如此给力、主演如此实力的前提下,该剧收视率仅为0.421%,被挤到第12名……面对芒果台“收视率不可靠”、“有人在搞鬼”的叫嚣,我只能奉劝一句,“怨天尤人要不得!”

和小说一样,剧集围绕商战与情场展开。先说商事:《青瓷》,一言以蔽之,就是“教人怎么算计”,但相比原著中环环相扣的计谋,剧版的商斗手段显然更赤裸。据不完全统计,《青瓷》首播剧集中,王志文(点击观看王志文影视作品《青瓷》、《人到四十》)的台词就有过百句谎言。用网友的话说,他“不是在撒谎就是在准备撒谎”。小说主人公张仲平一夜暴富的法门是:第一步进行感情投资,第二步向对方证明自己能把事情做好,第三步向受贿者证明“绝对安全”。张仲平凭着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小聪明,总是剑走偏锋,为了把高达500万元的行贿款送出去,处心积虑,运用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合法”手段,手段之详细,过程之直白,让人“胜读十年书”……我不想做道貌岸然状指责该剧“价值取向不正确”,但客观地说,生活压力大、工作本身就很累的现代人并不喜欢沉浸在钩心斗角的故事中。如果一味地教人们怎么骗人,恐怕社会的信任度会变得越来越低,一如“青瓷”,一碰即碎。

再说情事。情事,自然是“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的事。原著中,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张仲平和女记者曾真的婚外情,冗长的对白、艳俗的细节描写、繁琐的心理活动让人感觉喧宾夺主。而剧中,这块“鸡肋”竟然被大写特写,原著中那位“知书达理”的女记者曾真,也被演绎成了“史上最二小三”,第一集里就展现出各种死缠烂打、很傻很天真的一面,让人无语。

从小说到电视剧,作者浮石几易其稿、耗时6年,却感动不了观众。虽然改编并不成功,但不得不承认,“老戏骨”的实力仍然不得小觑———把“精明”写在脸上的王志文以及把“世故”印在额上的张国立(点击观看张国立影视作品《青瓷》、《你是我爱人》),还是为该剧添色不少。

批判者

快餐时代的“垃圾食品”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向来是“快餐影视”最有噱头,一如香气袭人的“垃圾食品”。快餐影视有何特点?一是必有情色,小三、二奶、大婆在戏中各就各位,床戏、吻戏、激情戏层出不穷;二是涉及官场、商场,“权”与“钱”向来对中国人有吸引力;三是“揭秘行业规则”,哪怕作品在冗长地讲一个白痴的故事,只要作品能打出某领域“大揭秘”的口号,就势必是“了不起”的作品了,一如之前打出“揭露医患关系”的《心术》一样。

对这类作品的追捧,透出一种严重的窥视欲与自卑心态———自卑于自己的底层地位,所以喜欢看商战、官场、内幕;窥视源于自己的无知和好奇,就如性压抑者喜欢看爱情动作片一样。

欣赏者

可作为“关系学参考手册”

此剧口碑好,全在“真实”二字。整部剧就是讲述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包括:送礼、说话、请客吃饭、饭后搞活动、拉关系,其间的每一件事,张仲平都做得绞尽脑汁,反复思量,字斟句酌。与人相处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看了《青瓷》,知道了浮石,知道了官场,知道了交易,知道了利益,知道了无奈,知道了谎言,知道了做人。不管剧集试图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只要观众懂得取舍甄别,那就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