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上百万人进入社会求职,而且每年都呈现递增趋势,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一方面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些毕业生降低了期望值仍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企业打着“高薪”的灯笼也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企业抱怨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差,而学生频繁跳槽,工作状况不佳,缺乏工作后劲,体会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快乐。“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供求错位现象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目前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有: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错位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大优势是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很多技术行业的工作人员不具备大学学历,如果大学生进入技术类行业,则具备很大的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技术类行业紧缺人才的问题,同时可以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能源。大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往往不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又不愿意屈身于紧缺人才的技术行业发展,现在用人单位是不愿意花几倍的时间培训新员工的专业技能的。其实,用人单位更看重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即动手能力或上岗能力。因为用人单位是要做事的,做纯理论的工作单位现在很少,而且主要是博士研究生。就业技能不高对用人单位来说就只能是一个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作为买家,自然不愿意为质量较低的产品掏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比一些重点本科院校就业率还要高,因此,如果大学生教育能够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将很好的解决相关问题。 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缺乏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个人素养,如诚信、团队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事业心和责任心,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团队精神、沟通和表达能力是百家著名企业提及最多的。现今大学生最缺的是职业素养。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业绩都很优秀,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特别是在团队精神方面很欠缺。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有的大学生在应聘时一味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有的大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知识和礼貌;有的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有的一脚踩几条船;还有的大学生一看到校园张贴的用人单位招聘广告,自己想去,生怕别人去人多竞争大就赶快撕掉。一些学生在实际中过于偏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积累,而忽视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良好人际关系等的积累。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尤其不重视学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事。常以表面的经验、职位作为下一步发展的基础,而没有把实实在在的能力和人品作为坚实的台阶。所以在很多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题目中都有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品德素养方面的内容,一些学生也往往跌倒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能帮助那些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做事做得更好、更快和更有效率,也可以让那些暂时还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迅速得到发展,直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工作中去,因为很多工作是需要配合完成的。 求职能力欠缺 就业力是以求职能力体现出来的。目前很多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较差,首先是一些学生总是希望老师主动找他,把求职作为学校和老师的事;其次,有些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分析能力差。有的用人单位为了招到优秀人才,在招聘时故意将门坎设得很高,待遇说得很低,一些学生不分析用人单位的整体情况,听同学说好就好,听同学说不好就不好。同时一些同学的求职能力差还表现在在一个岗位干可以,到了另一个岗位干就不适应。同时现在就业一锤定终身的事很少了,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岗位和单位都在不断地变化,一些大学生没有持续的就业能力,有的一经用人单位抄掉,没有了再上岗的求职能力,连生存也成了问题。由于找工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职位,拒绝不喜欢的工作,但是也会被自己喜欢的单位拒绝。拒绝了几次,一些学生心态开始急躁,慌不择路,盲目地赶场面试,结果因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是越挫越勇而是越挫越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