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汉语_N_1的N_2_定中结构与英语属格的形式和语义对比 《海外英语》2010年9月
2012-07-17 | 阅:  转:  |  分享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语言学研究

2010年9月2010年9月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英语已由综合性语言进化成了分析

性语言。但与汉语这一“天生的”分析性语言不同的是,英语仍

保留着一些形态变化手段,如格,数、词尾、冠词等,这些形式手

段能够用来表达一定语义。现代英语名词有三个格:主格

(nominativecase)、宾格(objectivecase)和属格(genitivecase)。但

名词的主格和宾格形式相同,所以也统称它们为通格。名词的

属格也被叫做所有格,它的形式是由名词词尾加''s构成。另外,

名词前加介词of,即:N

2

+of+N

1

或N

2

+of+N

1

''s也是常用的所属等

关系的表达形式,许多情况下它和N

1

''s+N

2

P形式可以互换,而

不产生意义的差别,也被称作“of属格”。

[1]

对于这两种属格,汉语

的翻译通常是用虚词“的”来构成“N

1

的N

2

”或者省略“的”成为

定中短语。由此看来,英语属格和汉语中“N

1

的N

2

”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本文试从形式和语义角度来讨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进而关注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1形式上的区别和联系

1)词性问题

我们知道,英语中N

1

''s+N

2

或N

2

+of+N

1

或N

2

+of+N

1

''s属

格中的N

1

和N

2

都必须是名词,如:Mary''sdog;thesolder''sen-

listment;thehappinessofreading。汉译分别为玛丽的狗,士兵

的入伍,阅读的快乐。对比“Mary''sdog”和“玛丽的狗”,可以

发现英语的“Mary”,“dog”和汉语的“玛丽”、“狗”都是名词。而

对比“thesolder''senlistment”和“士兵的入伍”时,我们可以从

“enlistment”的名词后缀“-ment”断定其是名词,但对于汉语的

“入伍”确不能单凭其本身来确定它的词性,“入伍”兼类,即可

作名词又可做动词。这时我们必须考虑其前面的虚词“的”,有

了“的”就能断定“入伍”是名词,即“的”字决定其后的中心词

必须是名词,而不是动词。对于“thehappinessofreading”

(“阅读的快乐”)也是如此,“的”字决定了“快乐”是名词而不

是形容词,“阅读”是名词而不是动词。

简而言之,英语中N

1

''s+N

2

或N

2

+of+N

1

或N

2

+of+N

1

''s属

格中的N

1

和N

2

名词词性可以靠自身的后缀、词尾来体现,而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当N

1

或N

2

是兼类词时,“的”字就决定了

其名词词性。

[2]

2)结构问题

在学习英语属格时,通常会有这样一个概念:“''s”一般翻

译成汉语的“的”,如“Mary''sdog”译成“玛丽的狗”,看上去两个

结构好像是处处对应的。其实不然。英语中的“''s”是格,它表示

名词的形态变化,就像“数”一样,是语法范畴之一,表示与其

它词是“属”(所属等多种语法意义)关系。而汉语中的“的”字

是独立的一个虚词。我们说“Mary''sdog”是两个词:进行属格变

化后的Mary和dog;而其汉译“玛丽的狗”却是三个词:玛丽,

的,狗。

英语中“N

1

''sN

2

”许多时候可以和“N

2

+of+N

1

”互换而不产

生意义的差别。使用介词“of”是英语表示“属”关系的一种分析

手段,如“thehappinessofreading”。很明显,“N

2

+of+N

1

”中的N

1

后置了,这是介词“of”作为形式标志引导了后置成分。而汉语

却缺少这样的形式,不能用介词直接连接,不能只用介词连接

就把N

1

后置,汉语更注重语序,更注重靠逻辑来实现组合。

3)省略问题

汉语中“N

1

(的)N

2

”中的“的”许多情况下是可以省略而不

产生意义差别的。例如:

收稿日期:2010-06-12修回日期:2010-07-10

基金项目:毕节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81011)

作者简介:喻敏(1977-),女,贵州大方人,语言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马华(1976-),男(回

族),贵州威宁人,研究方向为高中英语教学。

汉语“N

1

的N

2

”定中结构与英语属格的形式和语义对比

喻敏

1

,马华

2

(1.毕节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毕节551700;2.毕节地区民族中学,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汉语“N

1

的N

2

”定中结构与英语属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形式角度看,英语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汉语则更注重内在的意

合性;从语义角度看,英语能从结构中析出语义,而汉语则常常必须把握上下文的含义,才能分析出意义。

关键词:汉语;英语;定中结构;属格;对比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0)09-0270-02

FormsandSemanticComparisonBetweenChinese“N

1

+DE+N

2

”Attributive-centredStructureandEnglishGenitiveCase

YUMin

1

,MaHua

2

(1.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ofBijieUniversity,Bijie551700,China;2.BijieNationalMiddleSchool,Bijie551700,China)

Abstract:ThereisacertaincorrespondingrelationbetweenChinese“N1+DE+N2”attributive-centredstructureandEnglishgenitive

case.Fromtheperspectiveofforms,Englishshowstheexternalfeaturesofhypotaxis,andChinesestressesoninternalparataxis.Fromthe

semanticpointofview,meaningscanbederivedfromthestructureinEnglish,whileinChinese,oftenfromthecontext.

Keywords:Chinese;attributive-centredstructure;English;genitivecase;comparison

270

2010年9月2010年9月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语言学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A)自行车把孩子(的)衣服都挂破了。

B)我想借小明(的)书包用一下。

但英语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以省略“''s”和“of”的。汉语注

重语序,注重非形式连接,靠词与词间的顺序和逻辑关系确定

意义;而英语却较为注重形态变化,较依赖形态来确定词语间

的关系,因而英语通常情况下“''s,of”必不可少。

有一种情况英语“''s,of”可以省略,就是在“N

1

”可以表示

“N

2

”的性质时。因为省略后,“N

1

”在语义上也是侧重强调表达

“N

2

”的性质。例如:

A)Book''scover:bookcover(书封面)

B)thebranchofaParty:aPartybranch(党支部)

C)Thekeysofpiano:pianokeys(琴键)

D)Sunday''spaper:Sundaypaper(星期日报纸)

这些例子都成立。但如“Mary''sdog,thearrivalofthetrain”

就不可省略。

2语义上的区别和联系

2.1歧义问题

1)歧义的产生

汉语中“N

1

的N

2

”也可以表示领有关系,我们主要根据领

有关系的语法意义,运用变换格式“N

1

”有(拥有、占有、具有)

N

2

”来作鉴定。凡是能进入该变换格式的,都应归入领有关系。

但有时“N

1

的N

2

”既可以归入以上变格式,又可以表其它含义。

如“鲁迅的书,齐白石的画”,如果不联系语境,我们难以判断

到底是“鲁迅拥有的书,齐白石收藏的画”还是“鲁迅写的书,

齐白石画的画”,还是“写鲁迅的书,画齐白石的画”,这时,汉

语的“N

1

的N

2

”就产生了三种含义。那么英语怎样呢?我们看

“Mary''sbook,John''spainting”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可以表示

“thebookwrittenbyMary,thepaintingpaintedbyJohn”或者

“thebookhadpaintedbyMary,thepaintinghadpaintedby

John”,但一般不会被理解成“thebookaboutMary,thepainting

aboutJohn”。相比较而言,汉语“N

1

的N

2

”会产生更多的歧义或

者说更容易产生歧义。

汉语“N

1

的N

2

”结构产生歧义的动因就在于汉语重意合,

造成了汉语“隐性”的特点,主要靠逻辑和语序起作用。“N

1



N

2

”就是隐去谓词而形成,充分表现汉语“隐性”的特性。它是

一个谓词隐含结构,即深层的语义结构进入表层的句法结构

时隐去谓词及其他不影响意义表达的成分,统一于“N

1

的N

2



的句法结构形式。如:

句法层语义层

日本的敌人属于日本的敌人

日本的敌人来自日本的敌人

局长的儿子属于局长的儿子

局长的儿子局长身份的儿子

巴金的书巴金写的书

巴金的书巴金拥有的书

上面例子中,语义层的“属于、来自、属于、身份、写、拥有”

被隐去,在句法层面造成了“日本的敌人”、“局长的儿子”、“巴

金的书”这样的结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义结构都能隐含谓

词生成“N

1

的N

2

”,它有条件限制,即在“N

1

的N

2

”结构中语法

关系限于“领属”与“属性”,这两种关系给N

1

——N

2

指派了语

义角色,即“领有者一一领有物”、“质料一一成品”,符合这一

规约的,才能生成。

正因为汉语“N

1

的N

2

”“的”字结构是谓词隐含结构,成分

间的关系处于隐含状态,所以该结构可能会出现歧义,用“N

1

的N

2

”同形结构表示不同语义关系。从“N

1

的N

2

”谓词隐含问

题可知,汉语语法具有隐含性特征。

2)歧义的消除

在歧义消除方面,除了联系上下文语境外,英语还可以有

更多的手段,如复数,冠词等。而汉语通常要把省略的词补出

来。如英语“Aboy''sface”(小孩的脸),其义可为:

A)afaceownedbyaboy(属于某个小孩的脸)

B)thefacelikeaboy''s(像小孩一样的脸)

如果将不定冠词“a”转换为“the”,就选择的A义,消除了

歧义。

再如汉语“中国的朋友”可理解为:

A)来自中国的朋友

B)中国友好的朋友

而英语可以用转换形容词的手段来区别,即:

A)Chinesefriend

B)China''sfriend.

又如:英语“thegirl''sstory”:

A)thestorytoldbythegirl

B)thestoryaboutthegirl

而如果story是复数stories,thegirl''sstories,就一般不会

被理解为含义B),而汉语就缺乏这样的手段,这也是由于汉语

是重意合的语言,

[4]

而英语重形合,有更多的手段来表达意义。

2.2关于“部分”的概念

英语表部分概念时一般采用双重属格,即:N

2

+of+N

1

''s结

构。如:

A)abookofmymother''s

B)somefriendsofmybrother''s

C)twoneighborsofmygrandfather''s

在语义上,这种双重属格表示部分关系,中心语N

2

是N

1

的其中一部分,这种双重属格与of属格是有区别的:双重属格

表示的是部分关系,以上两例指的是“我母亲拥有的书中的其

中一本”、“我兄弟拥有的朋友中的其中一些”、“我祖父拥有的

邻居中的其中两个”。而of属格则不表示部分概念,只强调Nl

与N2之间的领属关系。如:

AfriendofJohn.

他是约翰的朋友,强调了他与约翰的友好关系.

双重属格在形式上与of属格相比,它多了''s标志,并对

N

1

与N

2

作了限定,通过这些外在形式,我们能将双重属格区

别于of属格和''s属格,并能了解到其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

语义关系。可见,英语的语法呈现显性,我们可从形式着手,分

析出它的语义。

英语的双重属格对应为汉语的“N1的N2”,如:韩愈的两

篇散文、姑姑的三只狗、蚂蚁的一只触角。这种对应形式,与汉

语表示领属关系的形式“N1的N2”一样,也是由一个“的”连接

修饰语与中心语,不像英语那样由双重属格合起来表示。如:

我兄弟的一本书。我母亲的一些朋友。我邻居的两个

女儿。

我兄弟的书。我母亲的朋友。我邻居的女儿。

以上两行例子中,第一行表示部分关系,第二行表示领属

关系,在形式上,它们都有“的”作为连接成分,仅从“的”字并

不能判断哪些表示“部分”关系、哪些表示“领属”关系,只有联

系词的语义,不出数量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3]

可知,汉语

更注重语义上的联系,通过语义来实现词与词的连接。

(下转第273页)

271

2010年9月2010年9月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语言学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上接第271页)

3结束语

汉语形态手段不如英语发达,在形式上不具备显示出自

己的词性的形态手段,不仅本身不带词内词类标志如数、词

尾,绝大多数词也不带外部类属标志或词类标志如冠词,另外

汉语没有介词词组作为连接手段,方法更注重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英语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汉语则更注重内在的意合

性。

语义上,汉语无法通过形式来确定语法关系,正是因为汉

语缺乏必要的形式标定,结构中的关系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因而容易出现歧义。这是汉语重意合的结果。而英语形式比较

严谨,英语的形式标定性显著,可以通过形式标定来确定语法

关系,所以,歧义出现的机会相对较少,程度相对较低。可见,

英语重形合,能从结构中析出语义,而汉语重意合,常常必须

把握上下文的含义,才能分析出意义。

参考文献:

[1]薄冰.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2]文贞惠.表属性范畴的“N

1

(的)N

2

”结构的语义分析[J].世界

汉语教学,1998(1).

[3]夏艳.浅析英汉领属关系在结构和意义上的不完全对等性

[J].考试周刊,2008(5).

[4]张思洁.意合与形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realdisease的缩写V.D代性病,以tuberclebacillus的缩写T.

B代替肺结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在心理上对疾病的

承受能力。再以死亡委婉语为例,英语中据说有102种关于死

亡的委婉语,如passaway,tohavebetterplace,tobeatrest,to

gohome,thecallofgod等。人们把死亡比作了回家,休息,去

一个更好的地方等,这些委婉语减少了死亡带来的悲伤,也使

人们更容易接受,提高了人们对死亡的心理承受力。

3.3愉悦

在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都希望保持一种愉悦心理,双方

说出话来都应有愉悦感,至少不应令人作呕,否则就会给人一

种粗俗、无礼或者没有教养的不良印象,影响了个人形象和人

际关系。当在交际中谈到一些会令人产生一些不好联想的事

物的时候,为了保持或创造一个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委婉语

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公共场合尤其是在和

其他人一起进餐时,如果一个人想去厕所,往往不会直言,而

是说Iwanttowashmyhands或者其它一些委婉语。

4发展规则与趋势

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委婉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

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委婉语有的被淘汰,有的还保留,更

有新的委婉语层出不穷,遍及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涉及到政

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英汉语

言对比研究》中作者提到委婉语的发展与更新基本上遵循两

条法则: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和更新法则(lawofsuc-

cession)。格雷欣法则原是英国经济领域中的一个法则,后来

语言学家把这一法则运用到语言学中,指同一个表达方式如

果具有好、坏两种含义时,在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好的

或者中性的含义最终会被坏的含义代替掉。比如gay一词,原

来有快乐的和同性恋的两种意思,但是现在人们在表达快乐

高兴的时候很少会用此词,因为这个表达方式会让人联想到

同性恋这一含义。更新法则是指有的委婉语在用了一段时间

后,往往会逐步丧失其委婉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委婉

语又会产生来替代原有的委婉语。例如,贫穷落后的国家

(poorandbackwardcountries)一词,或许是为保全面子,先后

被婉称为不发达国家(undevelopedcountries),发达水平较低

的国家(under-developedcountrie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现在又被婉称为第三世界国家(thethirdworldcoun-

tries)和南方国家(thesoutherncountries),贫穷落后被掩盖的无

影无踪。

5结束语

委婉语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

范围越来越广。委婉语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蕴含着时代变迁的

历史和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心理、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在英

语教学中,英语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强烈

的文化意识,使学习者能够正真了解委婉语,正确使用委婉

语;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除了要学会基本的英文表达

方式以外,也要有意识的学习委婉语这一有效的交际手段,在

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得体地运用委婉语,提高跨文化交际

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73

献花(0)
+1
(本文系万语千言52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