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闫柔其人(2009-05-11 20:35:19)阎柔生于广阳(今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广阳村),年少时,流浪到乌桓、鲜卑族中。长大后,深得鲜卑族人的信任。 184年,发生了黄巾军起义,在黄巾军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对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各地官僚、豪强趁机争夺地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一时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当时势力较大的有袁绍、曹操、公孙瓒等。 闫柔利用这个时机,利用鲜卑的力量,杀掉了原乌桓校尉邢举,自己取而代之。 东汉董卓之乱后,渔阳曾一度为幽州牧刘虞所控制,他注意发展渔阳地区农业生产,继续开发盐铁资源,使渔阳较为安定、富裕。刘虞在幽州统治时与乌桓、鲜卑族互通有无,友好往来,深受鲜卑、乌桓族尊信。刘虞是汉朝宗室,此时得到袁绍的支持。袁绍的计划就是将刘虞拥立为“皇帝”,目的也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在河北一带,力量比较强大的军阀是公孙瓒。和袁绍不和的公孙瓒在193年抢先攻击刘虞,刘虞兵败被杀,公孙瓒遂利用手中兵权尽占幽州之地,成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之一。 公孙瓒的倒行逆施,极大的激起了各阶层人士的不满。195年原刘虞旧属鲜于辅等欲为刘虞复仇,便推举阎柔为乌桓从校尉升任司马。阎柔为人诚信,自幼在乌桓、鲜卑族中长大,担任乌桓校尉后,在两族中一呼百诺,此时被鲜于辅推举为乌桓司马,威信更加高了。他和鲜于辅轻而易举地便招募了幽州兵和鲜卑、乌桓数万人,一时兵强马壮。经过短期休整后,鲜于辅、阎柔率军与公孙瓒所置的渔阳太守邹丹大战于潞县(今北京通县东),大败邹丹,邹军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袁绍很高兴,派大将曲义宠慰闫柔,以安定北边。乌桓峭王也感刘虞的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向南迎接刘虞的儿子刘和。袁绍亲自率军北上,闫柔、峭王和袁绍将合兵十万,趁势北上,攻打公孙瓒。 二年前,即建安元年(196)时,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假献帝之名发号施令。建安五年(200)发动了官渡之战。长于判断的鲜于辅在此时归附了曹操,闫柔是比较尊重鲜于辅的,所以也跟从归附了曹操,曹操也以阎柔为护乌桓校尉,鲜于辅为左度辽将军,让他们回幽州镇守。当时,幽州还在袁绍的儿子袁熙控制之下。建安七年(202),袁绍病死,其家族内讧。建安十年(205),幽州大部分地区被曹操所占领。 袁绍儿子袁尚也败于曹操,逃奔辽西的乌桓首领蹋顿。当时幽、冀人众为避免战乱,逃奔乌桓的就有十万余户,袁尚准备凭借这些人,操练成兵,进一步争夺中原。 曹操意识到这一点,在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大军自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将蹋顿斩首,俘获了二十余万人。袁尚、袁熙与楼班、乌延等人,继续向辽东逃跑。辽东太守公孙度,是曹操封的武威将军、永宁乡侯。正好此时他刚因病去世,儿子公孙康即位。 蹋顿失败之后,乌桓峭王的势力最大,公孙康和曹操都要争取这个势力,曹操派遣的使者牵招和公孙康的使者韩忠在峭王面前争论的非常激烈。峭王早和闫柔是好朋友,击败公孙瓒的同盟军,此时,牵招抬出闫柔作为榜样,峭王顿时表示服从中原王朝的管理,接受曹魏的封职。公孙康已经收留了袁尚、袁熙,两人也积极招兵买马,势力逐渐壮大。公孙康既担心袁氏兄弟吃掉自己,又怕曹操怪罪自己,便将袁氏兄弟杀掉,表示对曹操的忠心。曹操闻报后,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这样,峭王和公孙康两大势力都归附了曹操,辽西辽东均告平静。 为了稳定局面,208年7月曹操把威信颇高的阎柔任命为渤海的太守,起到统领辽西辽东的作用。 闫柔虽然统帅的是鲜卑、乌丸部落,但始终持汉使节,治广宁如旧。北部鲜卑部落酋长步度根与轲比能在阎柔的劝说下,向曹操进贡。河间田银叛,曹操西征关中,闫柔随行,轲比能将三千余骑追随闫柔击破田银,闫柔因此立了大功。 此时,北方平定,曹操对闫柔更加信任,将降服的汉、胡二十余万人以及随阎柔归附的乌桓万余落移徙于邺城附近诸郡,由闫柔编为齐民,担负赋役,选其壮健者为骑兵,由侯王大人率领随时听从调遣参加征战。闫柔统领他们一直到去世。
|
|
来自: 昵称503199 > 《中国古代史+史海的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