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卖公车 “功”从何来?

 笑熬浆糊糊 2012-07-18

百姓对政府拍卖公车的要求绝非自欺欺人的数据和报喜不报忧的态度,而是政府公平、公正、公开地行使权力,并严格遵循拍卖流程。

【侨报7月17日中国时评】近日,河南省中牟县公开拍卖43辆超编公车,共得39.11万元人民币。平均算来,每辆不过才拍出9095元。有网民质疑,政府将“公车卖出了废铁价”,背后是否存猫腻?而当地政府相关人士则称,被拍卖公车多接近报废,车况较差,所以卖不出高价,但成交总价仍使国有资产实现了53.2%的增值,整个拍卖过程也是公平公开,有视频为证。

且不论拍卖流程中是否存在猫腻,单说在每辆超编公车仅拍出9000多元的低价,当地政府仍坚称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似有“闭着眼睛说瞎话”嫌疑。

中牟县公车拍卖流程在事后被网民列出诸多疑点:比如评估公司与拍卖公司同属一个法人代表;当地政府面对质疑拒绝公布买主信息等。

其实,在中国政府开启“公车改革”后,公车拍卖逐渐成为各地方政府处理超编公车的通行方式。而河南中牟县也非第一个被质疑“贱卖公车”的地方政府。今年6月,浙江温州对约1300辆公车进行了分批拍卖,首批215辆公车成交总额1059.48万元,平均每辆车也才卖出4.9万元。

公车拍卖的目的本是在公平、透明、公开竞价的基础上,使得超编或超标的国有资产能够卖出公道价,同时延续其使用价值。作为公认的消耗品,任何汽车都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存在不同的贬值,根本谈不上什么“增值”。中牟县当局反而得出“增值”结论,岂不是笑话?

再说,政府超买公车,这是“违规在前”,如今拍卖,是在“纠错在后”,这值不得称道。而且,在每吨废钢铁售价都达到几千元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仍堂而皇之地大赞拍卖成绩,这怎能让公众理解和接受?恐怕这与一些地方政府和某些官员长期沉湎于“只报喜,不报忧”惯性思维中有关。

其实,对于公车的拍卖价,彰显的本是政府改革公车之决心,只要程序公开透明,就可以赢得民意。卖出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何必夸大其辞、非添一个“增值”之说呢?

百姓对政府的要求绝非自欺欺人的数据和报喜不报忧的态度,而是政府公平、公正、公开地行使权力,并严格遵循拍卖流程。换言之,百姓要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而非“言过其实、欺上瞒下、邀功请赏”之说辞。公帑购车,低价卖出,对错分明,怎能变“过”为“功”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