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液

 刀月米 2012-07-18

血液血液是流動在人的血管和心臟中的一種紅色不透明的粘稠液體。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一升血漿中含 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質和20克的低分子物質,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有機化合物,血細胞包括紅細胞和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類細胞。紅細胞平均壽命為120天,白細胞壽命為9—13天,血小板壽命為8—9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細胞衰老死亡。同時,也有相應數量的細胞新生。

血液 – 基本簡介

血液血液顯微鏡觀察

血液是在心臟和血管腔內迴圈流動的一種組織。成人的血液約占體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對密度為1.050~1.060,pH值為7.3~7.4,滲透壓為313毫摩每升。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內含血漿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種營養成分以及無機鹽、氧、激素、酶、抗體和細胞代謝產物等。血細胞有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機體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所以血液成分的檢測有重要的臨床意義。ABO血型是人類的主要血型分類,可分為A型、B型、AB型及O型。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細胞功能和血漿功能兩部分,有運輸、調節人體溫度、防御、調節人體滲透壓和酸堿 平衡四個功能。紅細胞主要功能是運進氧氣運出二氧化碳,白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殺滅細菌,抵御炎癥,參與 體內免疫發生過程,血小板主要在體內發揮止血功能,血漿功能主要為營養,運輸脂類,緩沖,形成滲透壓 ,參與免疫,參與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人體內血液的總量稱為血量,是血漿量和血細胞的總和,但除紅細胞外,其它血細胞數量很少,常略過不計。每個人體內的血液量,是根據各人的體重來決定的。正常人的血液總量約相當于體重的7%-8%,或相當于每公斤體重70-80ML,其中血漿量為40-50ML。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萬個紅血球,4000-11000個白血球,15-40萬個血小板。另外,同樣體重的人,瘦者比肥胖人的血量稍多一點,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

安全的血液指的是這樣的血液,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蟲、藥物、酒精、化學物質或其他能給受血者帶來損害、危險或疾病的外來物質。獻血者必須身體健康,沒有也未曾得過任何嚴重的疾病。受血者不應因受血而受到損害,獻血者也不應因獻血而招致風險。

血液的顏色是有差別的,血液的紅色的來自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氧量多時呈鮮紅色(動脈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紅色(靜脈血)。通常獻血抽的是靜脈血,所以面板看上去呈暗紅色。若血含較多的是高鐵血紅蛋白或其他血紅蛋白衍生物,則呈紫黑色。血漿(或血清)因含少量膽紅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黃色;若含乳糜微粒,則呈乳白渾濁;若發生溶血,則呈紅色血漿。

血液 – 成份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一)血漿

血漿相當于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為淺黃色半透明液體,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還有無機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種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這些物質無一定的形態,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漿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質(6.5%~8.5% )和20g低分子物質(2%).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代謝產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漿中電解質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由于這些溶

(二)血細胞

在機體的生命過程中,血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顆粒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淋巴細胞的生存期長短不等,從幾個小時直到幾年。

血細胞及血小板的產生來自造血器官,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由紅骨髓產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和脾臟產生。

血細胞分為三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成人大約有5公升血液。以體積計,血細胞約佔血液的45%。每公升血液有:

5 × 1012個紅血球(約佔血液體積的45%):在哺乳類,成熟的紅血球沒有細胞核及細胞器。它們含有血紅素以輸送氧氣。在紅血球上的糖蛋白決定了血型是哪一類。紅血球在血中所佔比例稱為紅細胞壓積。人體所有紅血球的表面積總和大約是人體外皮膚面積的2000倍。

9 × 109個白血球(約佔血液體積的1.0%):它們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負責破壞及移除年老或異常的細胞及細胞殘骸,及攻擊病原體及外來物體。

3 × 1011個血小板(約佔血液體積少于1%):它們負責凝血,把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結成網狀聚集紅血球形成血栓,血栓封鎖更多血液流失,并幫助封鎖細菌進入體內。

血液 – 功能

血液血液圖片

1、為身體各處輸送氧氣,主要由紅血球負責。

2、輸送營養,例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3、帶走廢物,例如二氧化碳、尿酸、乳酸等。

4、提供免疫功能,由白血球及抗體負責。

5、資訊功能,例如激素及組織損壞訊號。

6、調節體內的酸堿值。

7、調節體溫。

8、液壓功能。

血液成份或迴圈出現問題時,可引致下游組織不能有效運作。“局部缺血”指身體某些部位得不到足夠血液流通。心臟的泵血功能使血液流經肺部及其它器官,重力及肌肉活動亦幫助血液流回心臟再迴圈運行。在哺乳類動物中,血液與淋巴液形成一種平衡,后者由血液經由毛細血管的超濾作用而形成,從胸導管回到血液。

血液 – 造血物質

血液血液中的紅細胞

血液本身是一種高營養的物質,因此造血也必須有很廣的營養原料。造血所需的主要原料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鐵、銅、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B12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和激素等物質。

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礎,血液中最主要的物質就是各種蛋白質,尤其是紅細胞。如果蛋白質供量不足,造血器官就無法生產出優質的血液,就會出現貧血而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成人每天需要蛋白質約75克。蛋白質原料的食品,主要有魚、肉、蛋類、奶類、豆類以及玉米、馬鈴薯、土豆等。

鐵是血紅蛋白中的主要成分。血紅蛋白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功能是通過血紅蛋白中的鐵的結合作用來完成的。如果鐵量不夠,就會出現缺鐵性貧血。成年人每天需要鐵量為12毫克。含鐵較多的食品主要有海帶、黑木耳、菠菜,其次是動物的肝臟、血、肉、蛋黃,豆類、稻米中也有較多的鐵含量。

葉酸對于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重要影響。如果供量不足,就會出現巨紅細胞貧血,這也叫葉酸缺乏病。成人每天需要量為200微克。含這種物質較多的食品有肉類、肝臟、豆類、蛋類、水果及綠葉蔬菜等。

維生素B12、維生素C及其他多種微量元素和激素等,雖然在紅細胞內含量不多,但對紅細胞的成熟和鐵的吸收等造血過程,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質。不同的食品,所含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不盡相同,因此在膳食時應力求廣泛多樣。這樣做可使機體在攝取營養過程中可以達到充分的互補。為了更好地攝取造血需要的營養原料,既不可暴飲暴食,又不要偏食。

造血的物質指的是制造紅細胞的物質,主要有蛋白質、鐵、維生素B12、B6、葉酸等。蛋白質來源自肉類及豆類;鐵來源自蛋黃、牛肉、肝、腎、豆類、葉綠素、海帶及波菜等,另一個重要來源為鐵鍋所游離出來的少量鐵;B12及B6來源較多的是肉、肝、腎、蔬菜等;葉酸的主要來源為蔬菜、酵母及動物內肝。

在諸多造血物質中,鐵是主要的物質,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物質,人體內鐵平均量約為3-4.5g,男性全身鐵量約為500mg/kg,女性為35 mg/kg,鐵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被吸收進入血液,并與其他物質結合組成10類以上有生理功能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鐵與卟啉環結合成血紅素,血紅素是紅蛋白的主要物質,而血紅蛋白又是紅細胞的主要物質。據測定,紅細胞中的96%是血紅蛋白。維生素B12和葉酸是合成DNA的主要輔酶,這兩種物質如果不足,將會引起幼紅細胞的發育障礙。

血液 – 生成原理

血液人體血液抹片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徑場上的接力跑,參與者有胚胎的卵黃囊、肝、脾、腎、淋巴結、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階段還沒有什么器官形成,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擔起造血的第一責任。

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干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裡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

血液 – 理化特徵

血液的溫度為37攝氏度,比重為1.050—1.060,紅細胞的比重為1.090,血漿的比重為1.025—1.030。血液也是有粘稠度的,即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粘滯力,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的數量和血漿蛋白的濃度。

全血的相對粘稠度為純水的4—5倍;血漿為1.6—2.4倍;血清粘稠度為1.5倍。血液的PH值為7.5—45,靜脈血因含較多的二氧化碳,PH較低,接近7.35,而動脈血則接近7.45,常人血漿在37攝氏度時滲透壓為7.6大氣壓。

血液的顏色是有差別的,血液的紅色的來自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氧量多時呈鮮紅色(動脈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紅色(靜脈血)。通常獻血抽的是靜脈血,所以面板看上去呈暗紅色。若血含較多的是高鐵血紅蛋白或其他血紅蛋白衍生物,則呈紫黑色。血漿(或血清)因含少量膽紅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黃色;若含乳糜微粒,則呈乳白渾濁;若發生溶血,則呈紅色血漿。

血液 – 血小板

血液血液的組成

說紅細胞小得很,其實血小板比它更小。它的身體只有紅細胞的八分之一。在血球家族裡,它稱得上是一位“小個子”。血小板的數量也不算多,正常人體每立方毫米的血中約有10萬~30萬個。其實,血小板不像一塊“板”,它們多數是兩面連起的圓球體,還有些是不規則的“碎片”。

1941年,有個英國人首先發現了它,但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過了整整14年,它的作用才被人陸續認識。你一定知道,擰開自來水龍頭后,水就流出來了,不關住龍頭,水就始終在流。假如你不小心劃破了皮膚,出了血,可過了幾分鐘,鮮血就不再從小傷口裡往外冒了。那么是誰擰住了血管上的“龍頭”呢?告訴你,擰住“血龍頭”的主要功臣正是血小板。

血小板平常是排列在血管壁旁的,血管一旦有了損傷,它們立即來到“出事地點”,相互粘集在一起,而且越聚越多,粘成一團,加上其它因素,于是傷口被堵住了。醫學家認為,身體裡幾乎每天都有上百次的微細血管破裂,幸虧血小板時時奮勇地堵險搶修,才免生意外。這些體內工程兵實在功勛卓著。當然,假如血液中血小板數量太少,止血功能就會大受影響,說不定還會危及生命呢。

臺灣的醫學家在1996年發現,血小板中的生長因子還可以幫助傷口的愈合,燒傷病人在植皮前,抽些血液并從中分離出血小板生長因子,將這些因子覆蓋在預植皮的傷口上,就可使傷口的生長速度加快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且愈合情況更好。但是,“工程兵”過多也不行。有種病叫“血小板過多癥”,就是每立方毫米裡有血小板多達幾百萬個,因為它們常會聚在一塊,可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妨礙血流,以致引起嚴重后果。

血液 – 血液血型

血液血液血型

血型是人類血液型別的一種標籤。人與人之間的血型并如完全相同。通常所說的ABO血型,就是指血液中紅細胞所帶不同的抗原物質而言的。在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的,稱為A型;含有B抗原的,稱為B型;同時含有A和B兩種抗原的,稱為AB型;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的稱為O型。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恒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的。凡是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又稱D抗原)的,稱為Rh陽性,而缺乏Rh抗原的人是Rh陰性。這樣就使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別一分為二地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

Rh陽性血型在我國漢族及大多數民族人中約占99.7%,個別少數民族約為90%。在國外的一些民族中,Rh陽性血型的人約為85%,其中在歐美白種人鐘,Rh陰性血型人約占15%。

稀有血型就是一種少見或罕見的血型。這種血型不僅在ABO血型系統中存在,而且在稀有血型系統中也還存在一些更為罕見的血型。在稀有血型系統中,除RH血型系統外,其他各血型人數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父母血型與子女血型關系圖解父母血型與子女血型關系圖解

血型是由特定的遺傳物質決定的,這就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因此血型一經確定就不會自行改變。但是,當人體發生某些疾病(白血病)時,尤其是在疾病的中晚期,由于造血器官功能障礙,使不成熟的紅細胞大量進入血流。這些不成熟紅細胞膜上的血型抗原物質或減少或消失,因此血型就會發生改變。如果造血器官功能還原,那么改變后的血型又可展現原型。另外,長期大量輸血后的病例,血型也會出現暫時性改變,但是這種改變維持不會太久。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于血型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由于血液內部的組成成分的不同,各自所具有的抗原物質的性質也不一樣,因此,血型存在千差萬別。如紅細胞已發現有20多種血型系統,不同的血型抗原就有400多種。白細胞上的抗原物質更為復雜,僅本身就有8個系統近20種血型抗原,此外還有紅細胞血型抗原和與其他組織細胞共有的抗原,其中與其他組織細胞共有的抗原就已檢出148個。這類抗原也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簡稱HLA抗原);血小板有特異性抗原7個系統,內又有10多種抗原,另外還有20多種血清蛋白、血清酶以及30多種抗原種類,總計在600鐘以上。如按這個數位再進行排列組合,那么人類血型就有數十億鐘之多。人類除同暖卵雙生子女外,再也找不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人的性格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性格屬于精神范疇而不屬于物質范疇。由于性格不是遺傳基因物質,因此不存在遺傳性。人的性格只是在人出生以后,受環境等諸多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同時它又隨人的年齡和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并非“本性難移”,而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無論從理論上或是事實上,都說明血型與性格之間不存在任何必然性的聯系。

父母血型與子女血型有一關系。見圖解。

血液 – 臨床用血

血液臨床用血

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輸血適應癥,科學、合理用血。手術前應根據術中猜想出血量決定申請備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體重以下者原則上不輸血。積極開展手術前自體儲血、術中血液稀釋等技術。對猜想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者,爭取手術野血液回收,減少或避免輸同種異體血,杜絕“營養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輸血。積極實行成分輸血,減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補充,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不良輸血反應。手術中適當采用控制性血壓等措施,減少出血。

目前公認的是英國醫生Blundell首先開創了直接輸血法,并第一個把人血輸給了人。那是在1817—1818年,英國婦產科醫生Blundell由經常看到產婦失血死亡而想到用輸血來換救生命。他進行了動物之間的輸血取得成功后,開始將健康人的血液輸給大出血的產婦,一共治了10例,除2例瀕死未能救活外,其余8例中有4例救活。因為當時還不知道血型不同的人輸血時,紅細胞會遭到大量破壞,所以無法解釋為什么輸血后有人出現致死性的輸血反應,有人卻活了下來。盡管如此,1818年12月22日他在倫敦舉行的內科學會上所作的輸血報告,還是引起了醫學界的轟動。他還首創了重力輸血器,利用重力來作輸血時的推動力,這種輸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

輸血前,必須做ABO血型的正向和反向定型,以及患者和獻血者之間的交叉配合試驗(含抗球蛋白試驗),輸血液成分,按成分血的要求配血。在Rho (D)陰性率較高的地區,還應一般做Rho(D)血型檢定。對經產婦或有輸血史的患者做不規則抗體檢測,交叉配合試驗和抗球蛋白試驗必須相容才可輸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戰地血源緊缺及輸血科學水準低下,以致在同型血源缺乏時不得不采取O型血作為“萬能血”,因此,O型血者曾被稱為“萬能供血者”。這是因為O型血者的紅細胞上既無A抗原,也無B抗原,其紅細胞可以被A、B、AB型血者接受。當少量輸入O型全血時被受血者的大量血液稀釋,也就不會大量破壞受血者的紅細胞了。但當A、B、AB三種血型者接受較多O型血全血時,O型血血清中存在的抗A抗體、抗B抗體,就會與以上三種血型者的紅細胞結合,使受血者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所以,現在凡是輸全血都是使用同型血。可以說,“萬能供者”的觀念早已過時。但是在進行紅細胞成分輸血時,由于O型血中的紅細胞沒有A抗原、B抗原,因此將O型血的紅細胞輸給不同血型的受血者則是可行的。

血液 – 醫學凈化

血液血液透析圖

一種較安全、易行、套用廣泛的血液凈化方法之一血液透析。透析是指溶質通過半透膜,從高濃度溶液向低濃度方向運動。血液透析包括溶質的移動和水的移動,即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器(人工腎)內借半透膜接觸和濃度梯度進行物質交換,使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和過多的電解質向透析液移動,透析液中的鈣離子、堿基等向血液中移動。

把白蛋白和尿素的混合液放入透析器中,管外用水浸泡,這時透析器管內的尿素就會通過人工腎膜孔移向管外的水中,白蛋白因分子較大,不能通過膜孔。這種小分子物質能通過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半透膜的物質移動現象稱為彌散。臨床上用彌散現象來分離純化血液使之達到凈化目的的方法即為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血液透析所使用的半透膜厚度為10-20微米,膜上的孔徑平均為3納米,所以只允許分子量為1.5萬以下的小分子和部分中分子物質通過,而分子量大于3.5萬的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

蛋白質、致熱源、病毒、細菌以及血細胞等都是不可透出的;尿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要想用人工腎替代腎臟就必須從血液中排出大量的水分,人工腎只能利用滲透壓和超濾壓來達到清除過多的水分之目的。現在所使用的人工腎即血液透析裝置都具備上述這些功能,從而對血液的質和量進行調節,使之近于生理狀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