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与强的中国鸿沟

 达山红尘间 2012-07-18
大与强的中国鸿沟

在新出炉的《财富》500强榜单中,中国公司成为了这个经济黯淡岁月中不多的亮点之一,《财富》说,“今年一个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上”。在今年的榜单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比去年增加了12家。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2家。在世界备受经济危机煎熬的悲观气氛中,中国公司的表现的确值得称道,这也说明,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很显然,中国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但这种“独特”有一个特别的注脚,那就是在上榜的中国公司中,国有企业超过了九成。在73家中国公司中,只有五家民营企业上榜,它们分别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242位)、江苏沙钢集团(排名第346位)、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排名第351位),以及今年新入榜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对于民营企业的表现,虽然《财富》的编辑非常慷慨地使用了“亮眼”这样的评价,但实际情况恐怕刚好相反。这份明显失衡的榜单正好映射了中国经济结构中非常令人不安的一面。寥落的民企像无足轻重的配角,散落在500强舞台的角落,陪衬着光芒四射的大型国企。如果这正是我们这些年取得成功的原因,那么这种成功多少会给我们带来某种忐忑。

石化、银行、电力、钢铁等行业的公司依然是榜单中的主角,这与过去几年别无二致,其实,上榜的国外公司也大多来自这些行业。看上去中国公司与世界保持了比较一致的步调。但如果我们用另一个维度来考察500强中的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全球品牌研究机构Ineterbrand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全球品牌100强名单,这个排名与单纯按照销售收入为标准的《财富》500强不太一样,该排名选取公司的入围标准,除了经济价值和与品牌有关的指标外,还有两条有关跨国经营以及市场分布的标准:一为销售收入30%以上必须来自母国之外,且来自同一大洲的不能超过50%;二为必须在至少三个大洲有业务,且必须涵盖新兴市场。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这样的标准下,国外的500强公司依然能与这个榜单高度重合。按国家来看,在全球前100大品牌中,美国品牌占63%。德国、日本和法国品牌分别占9%、7%和5%,排名第2至4位。但中国公司则原形毕露,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还没有一个中国品牌榜上有名。2011年终于有一家中国公司上榜,那还是来自台湾的HTC。

两份榜单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大”与“强”之间存在着一道深深的鸿沟。而那些在《财富》500强中风光无限的中国国有企业,基本只能拖着庞大的身躯,在鸿沟的这头遥望彼岸。依靠世界最庞大的市场以及与市场相去甚远的定价机制,国有企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这种成功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巨额利润之外,我们无法为世界提供一个杰出的品牌,无法输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实践,无法为推动商业文明作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那些真正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他们步履维艰地活在这些庞然大物巨大的阴影之下,中国经济的活力也因此被一步步地蚕食。

我们不知道这种遥望还要持续多久,又有谁能带领中国公司跨越这道鸿沟?但可以看到,在榜单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民营企业,如联想、华为、吉利等,反而是在市场中最为活跃、最具冲击力的公司,多给这样的企业机会,也许中国经济的面貌会焕然一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