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厚甫,平生立言虽久不废-佛山日报电子版

 德馨堂206 2012-07-18
梁厚甫,平生立言虽久不废
  1947年在香港的梁厚甫。(资料图片)
  6月22日,梁厚甫《科学书法论》(简体中文版)首发式暨梁纪、梁艺儿、梁敞书画木雕精品展开幕式”在梁园群星草堂展厅举行。该图为梁厚甫《科学书法论》》首发式研讨会现场。
  1955年在《新年晚报》报馆编辑室。
  梁厚甫。(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最近两天,佛山传媒集团举行一年一度的传媒开放日,佛山的记者、编辑成为佛山市民关注的焦点人物。很多人来到佛山新闻中心参观这座大楼,人们还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了解佛山记者的工作。今天,《悦生活》周刊人物版向读者介绍一位伟大的佛山籍记者——梁厚甫,在他最活跃的年代,他那高歌猛进的文章让读者百读不厌,人们尊称他为“中国的李普曼”……

  文/佛山日报记者 吴英姿、杨丽东

  图/佛山日报记者 甘建华

  

  “透过屏风式的折叠门,亭堂楼阁、栏槛回廊、错落有致,这里很有明清小说《西厢记》的意境。”71岁的梁颖颐回来,再次走进了梁园,这是其父梁厚甫出生的地方。

  近日,梁厚甫所著的《科学书法论》简体版在故乡佛山梁园首发,她专程从美国回来,这一次陪伴她的,还有堂妹梁晓瑜、梁珊,表弟罗小林及十多名梁氏族人。

  小阁楼、群星草堂、半月亭……梁颖颐一直认为只要贴近父亲的胎衣之地,就越能了解父亲的“精神”内核,而此行的亲近反而让她深感浅薄。面对着梁园的一草一木,梁颖颐的思绪和记忆沿时间的河流倒回……

  家人心中的梁厚甫

  梁颖颐,圆脸大眼睛,声音柔和亲切,家中的亲戚经常会跟她说,自己外型像母亲,而五官更像父亲。

  梁颖颐说,“梁园很旧,但古朴很有味道,而父亲没有回来过,一直觉得很遗憾。”梁颖颐在香港出生。她回忆道,自父亲梁厚甫20多岁到香港以后,一直就没有回过佛山。

  1977年,在父亲的提议下,梁颖颐第一次回到梁园。“我在佛山的每一细节,父亲都会仔细地问,当他知道自己99岁的母亲,口中经常念叨着自己时,他眼中有丝丝泪光,并陷入到深思之中。”梁颖颐也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父亲男儿背后的真情流露。

  另一件令梁厚甫觉得遗憾的事是,香港回归时他在美国,87岁高龄的梁厚甫非常想回来看看,但因健康原因未能如愿。

  “读书时,每天看到父亲的时候都是在书桌前写东西,或者看报纸,由于年龄小,有时父亲在吃饭时与母亲聊起的时事见闻,我都不大了解。”梁颖颐说,虽然父亲从小在传统家庭长大,但他风趣幽默,不喜欢墨守成规,探索新事物。在我印象中,父亲无论工作和生活,都个性鲜明,不拘一格。教导子女,讲道理时从不会板着脸,从来不会发脾气。自己16岁时,父亲就送她去美国攻读大学。梁颖颐说:“父亲经常对我说,要靠自己,要有实力。”

  在梁晓瑜印象中,叔父梁厚甫也如他的作品《科学书法论》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探讨书法艺术。“有一段时间叔父住在我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写作很快,有时编辑来要稿时,我们正好在吃饭,叔父只用一碗饭的时间就写完1千多字的稿子。”她说。

  《科学书法论》是梁厚甫毕生研习书法的心得和成果,他在引言中这样写道:近二十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人书法上的学说。自觉对于中国的书法,颇能整理出一个头绪来。

  作为一个报人,还能有如此书法成就,这与他的先人和梁园密不可分。梁厚甫的先人梁蔼如四叔侄都曾在朝廷为官,又都擅长舞文弄墨。梁蔼如是清代岭南书画名家,当时的梁园文人雅士云集,琴棋书画,谈笑风生。在此种环境的影响下,梁厚甫对书法渐生兴趣,每当父亲要练字或为友人挥毫,他便自告奋勇裁纸、研墨,然后在父亲身旁留神观察,从中汲取教益。由于早年基本功扎实,加之随后数十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他在书法造诣上亦颇有建树。

  佛山启蒙

  1908年的梁园一片喜洋洋,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

  清末民初,虽然时局动荡,但暂时还影响不到佛山松桂里梁氏族人的平静生活。梁厚甫的父亲梁冠澄为光绪十九年(1893)广东乡试解元,钦点任福建罗源令,曾参加过“公车上书”,具有浓烈的变法维新思想。梁厚甫出生时,其父亲已经回佛山兴办实业,与人合股经营佛山和澳门的火电厂。

  梁颖颐对于祖父重视子女的教育也是深有感触,父亲梁厚甫受书香世家之熏陶,自幼便聪敏好学。父亲7岁开始,祖父聘了一位启蒙老师,教他描红写字。一年许,毛笔字也写得中规中矩。为了满足他的求知欲,祖父后来为他改聘一位宿儒。这位老师从《诗经》、《左传》、《四书》以至秦、汉、唐、宋等名家的作品中,选取一些章节,给他详细解释,又指导他精读、背默,替他修改短文。几年功夫,所学已大有长进。

  此时,梁厚甫不时从父亲的书橱里选取一些线装书来读,在古籍的海洋里,他如鱼得水。10多岁时,陶醉于陆贽奏议中不能自拔。陆贽的奏议针砭弊害,极尽劝谏之责,被视为“治乱之龟鉴,政论之典范”。这对年幼的他日后从事政论写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顺应时代潮流,让梁厚甫在适龄时能进入正规学校, 祖父增聘了一位英语老师,每天授课、辅导共两小时,为他的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功课虽多,梁厚甫并没有成为书呆子。每天下午4时许, 在梁园刺史家庙前的地堂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在放风筝、溜旱冰。

  13岁时,梁厚甫考上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即负笈就读,毕业后升上大学部深造。1933年在岭南大学修毕,曾赴上海工作数年。工余在东吴大学进修法律。

  “在上海工作期间,父亲认识了母亲,开始了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也经受了生活给他们带来的艰辛。”梁颖颐说,母亲在美国长大,后来回国工作。他们在上海认识,母亲娇小漂亮而又能干,吸引了很多追求者,同样也吸引了父亲,由于母亲的中文不好,沟通多用英文,从小学习英文的父亲在众多对手中显得更有优势,而温文儒雅的梁厚甫同样吸引了这位美丽的姑娘……后来,有一段时间他们分隔两地,但总是会用英文互通来信。

  中国的“李普曼”

  很多人都熟悉大名鼎鼎的美国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李普曼75岁生日时,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评价说,李氏“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 还有媒体赞扬李氏说,“李普曼的一篇文章产生的影响相当于五个师的兵力”。

  1937年日军侵华,发动卢沟桥事变,梁厚甫偕妻自上海迁香港,到香港受聘《大公报》当记者,开始了他的新闻记者生涯,也迈出从事政论写作的第一步。

  由于英文翻译和中文的功底很好,初入报馆不久,梁厚甫就开始崭露头角,后来在时政、社会评论方面成绩卓著。使梁厚甫成为了与王芸生等齐名的“中国新闻界名人”。

  1941年底,日军南侵,香港沦陷。梁厚甫举家隐居澳门。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梁厚甫由澳门返港定居。不久与岭南大学同学黎君等创办《新生晚报》,成为有名的副刊编辑。

  1959年,他举家移民美国。他在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和香港的《明报》上, 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观察美国。他文风分析深入,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纵论天下。专注于国际时事评论三十年,约有200万字在报刊上相继发表。

  特别是他评论国际形势的文章,成为国人观察世界的重要渠道。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始访华之旅。梁厚甫看来,美国打“中国牌”在政治意义之外,同样具有高度的经济意义。1978年发表于《明报》的一文《“中国牌”的意义》中,梁厚甫谈到,“最近美国的经济界,已有了‘中国是美国80年代最佳的贸易伙伴’之说,这就是‘中国牌’具有高度经济意义的原因。”他认为“中国大陆是药救美国通货膨胀的良方”。事实证明,他的解读是正确的,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

  因为独到的见解,梁厚甫的评论颇受国内、外读者青睐,当时,我国内部发行的《参考消息》经常刊登梁厚甫的文章。据说梁厚甫的文章对当时两岸三地的政治家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常常在决策之前先把梁厚甫的文章拜读一番。

  香港新闻界甚至尊梁厚甫为“中国的李普曼”。这个称谓当然是溢美之辞,可见梁氏在中国报人心目中的地位。

  梁厚甫的外甥、老媒体人罗小林1991年在香港见到舅舅梁厚甫。罗小林回忆说,舅舅给他印象是: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观察有专长,并带着自己的“眼光”来评点。罗小林说,梁厚甫这种独立思考的方式特别值得当代媒体人学习。

  香港《文汇报》前总编辑曾敏之先生访问佛山时,曾赞叹地说道:“佛山实在了不起,前后出了两个大文人”。所指的前者,是撰写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的吴趼人,后者指的就是梁厚甫。

  1999年,梁厚甫逝世,享年91岁。一年之后,68万字的《梁厚甫文选》在他的故乡——佛山梁园首发。

  反省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世界文明体系中,西方文明最高,东亚文明处于半野蛮状态,南美、非洲、太平洋热带雨林中的土著还处于野蛮状态。

  一种文明是否先进,就看它在和别的文明比较中是否能占上风。梁厚甫学贯中西,熟悉中西文化的优点和缺点。19世纪以后,在和西方文明的较量中,中国文明一败涂地,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反省中国传统文化。

  1988年10月已是80岁高龄的梁厚甫在《世事纵论》刊载了长篇文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在洋洋洒洒近万言中,梁厚甫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批判。

  梁厚甫由“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说起,他认为,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轻视劳动,是犬儒主义的表现。这不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导致了一种现象:即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没有强大自己,却造就了他国的“船坚炮利”。他进而分析到,过去中国的久乱不治,主要原因就是“犬儒主义”的文化,而药救“犬儒主义”的就是“唯生产力论”。

  梁厚甫进而把这种文化延伸到对政治的影响上来。他说,“中国在未清洗其文化上的糟粕以前,政治上即使有甚多的良法美意,中国人有本事把良法美意化为一团糟”。

  梁厚甫出生书香世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他的先人梁蔼如、梁九图、梁九章、梁九华四叔侄都曾在朝廷为官,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恪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济世为怀。梁厚甫作为由这个园子走出去的名人,这一点也始终未忘。

  在罗小林看来,舅舅的政论和杂文,很多都是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与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虽然有些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是梁厚甫拳拳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梁厚甫作为报人和政论家,毕生摇笔撰文,笔耕不辍。而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他的作品也始终浇灌着修齐治平的思想,影响“虽久不废”。

  梁厚甫简历

  (1908年-1999年),著名报人,政论家,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佛山镇,是佛山“梁园”家族成员之一。原名梁宽,厚甫是他的笔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