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故乡的味道(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12-06-26 15:27
![]() ![]() ![]() ![]() ![]() 从没有一部纪录片像它一样,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获得高于电视剧30%的收视率,引发收视狂潮;从没有一部美食片如它一般,不仅受到吃货的热烈追捧,而且影响力从荧屏走向现实,引发蝴蝶效应——“舌尖”域名被抢注、网友创作流行“舌尖体”、各大网站开设“舌尖”专题、相关食品甚至厨具因此热销……现在,本片图文版《舌尖上的中国》隆重推出。它将完美再现“舌尖”全景,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 为了完美再现“舌尖”全景,让这份历史、现实、人情世故中的美食情怀传承下去,我们看到了图文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它以深度阅读的方式重新诠释纪录片的内在气质,不仅真实完整地呈现了整部纪录片的信息,还提供了主要食材的相关资料、全书美食地图以及多篇名家说美食的随笔散文,让读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 美食的还乡之旅 自然经手,文化过喉;舌品天下,胃知乡愁。 在导演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魅力是让世界通过美食了解中国。因此,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表达的过程中文化的东西不可避免。“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陈晓卿说,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 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一无所获的渔夫……《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下一个个平凡人,告诉我们原来看似简单的莲藕、江鱼等普通食材,获取的方式却极其不易,让观者唏嘘。正是这种人文关怀,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除了人文关怀外,《舌尖上的中国》遭热捧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借美食之外壳,让人们进行了一次还乡之旅,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寻找儿时的浮光掠影,怀旧一时间成为主题。当城市生活让我们变成流水线上的一员,任何能勾起过往乡村美好回忆的事物,都能在现代城市人中间掀起一阵传播热潮。《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饕餮美食的背后,还端来一碗思乡的温馨清粥…… 宣传片拍成纪录片 在人们热情表达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喜爱、分享家乡美食的时候,另一种声音也在回响:“这美得完全不是纪录片,而像一部宣传片。” 在食品工业产品线面前,人们习惯了机器加工而成的腊肉,没有人耗上三年等一块儿风干的火腿……有人说:“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对传统制作的留恋和向往无处不在,但这种对自然法则的遵守正在被工业化倒逼至社会边缘,保持食物原有的品质成了一件近乎奢侈的事。” 在云南诺邓,村民用传承几百年的古法熬制井盐,火腿要腌制三年之久才能面世;在香港,和兴腊味家为保证品质,腊肠全部用手工制作,仅仅是肠衣就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使用;广西柳州阿亮家的祖传酸笋至少要三天时间才能出缸,可第二天有人要来买笋,他决定推掉订单;下尧村民用植物的叶子给糯米上色…… 《舌尖上的中国》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大家,尊重食物也是尊重自己和人类共有的未来。而《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显然表达出了人们心底的呼吁:别让美好仅剩回忆。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个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从《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方用超乎寻常的效率制定了图书编撰、出版、发行方案,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认同和出版授权。“5月31日拿到纪录片播出脚本,6月1日完成视频截图和插图挑选,6月3日完成书稿编撰和美文选编,6月7日完成排版设计,6月8日完成三审三校并送审样书,6月11日下厂付印……”说起这本书的出版经历,出版方介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镜头下的美食为载体,在荧屏上拓宽了中国文化的疆域,创造了传播奇迹。出版人同样有责任通过出版渠道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用图书特有的优势更加深入地引导读者延伸阅读。”据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已经着手中文繁体字版、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的编译出版工作。另据了解,该书的第一批订单已经超过20万册。据出版方透露,接下来将有一本延续《舌尖上的中国》的菜谱书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