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马先动,粮草后行的代价

 何谓团团转 2012-07-19

兵马先动,粮草后行的代价

(2012-07-14 19:21:35)
标签:

陈思进

财经

分类: 时评

宫平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的经济总是不断地状况百出,经济学家们不厌其烦地分析各种原因,在我看来很象是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一个桥段。白七爷拿了一个自称是传家宝的盒子去借银子,当然大获成功,所有的人都在猜那盒子里的东西是什么,当然都是基于所借银两的价值为前提的猜测。后来想办的事办成了,还银子时白七爷却不要抵押物了,说留在这里吧,身边人小声地询问,七爷才诡异地说那里面只是他拉的一泡屎。看到这里观众无不哑然失笑。这些年来不少常在媒体露脸的经济学家们和那帮猜测盒子里究竟是什么的人何其相似,在这样的基于前提下要想得出正确的结果可想而知是高难度的,可要命的是这些猜测不仅左右了国家的一些宏观政策,还左右了众多百姓的消费观念,今天当经济宏观指数什么GDP,PPI,CPI不如人意时,也就是盒子里的东西真相大白之时,我们再回头想想那些不着边际的猜想不是很可笑的吗?说一句大实话,经济学家不一定懂金融,但金融专家一定得会懂经济,遗撼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的经济政策是由一些不懂金融的经济学家在左右的,所以我国经济不断地状况百出,不断地反复无常,重复错误,浪费钱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为此买单的却是承受力最差的百姓,这就于理不容了。

任何一国要想经济发展,首先得要有强大的资金力为后盾的,所谓国之财力,应是指国库里可用的银子有多少,这就是我们先人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管好用好粮草,以粮草为衡量兵力的标准才是用兵之良策,而决不是在发现断粮之时再调整兵力布置,这时的一切措施都应是苍白的,下面略举例观之。

一、民营经济发展之垢

早在九十年代后期,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调研就已经成为历次金融研讨会的主题,本人也有数篇获奖文章,但真正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却总是胎死腹中,没有进入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范畴之中。今天所有的相关话题都是老调重弹,民营经济发展总是在不同时期昙花一现的展现其辉煌,民营经济不应是替补经济,应是主流经济,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却要想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就是叶公好龙,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遗撼的是我们的宏观经济决策者叶公者甚多,所以才有诸多反复和失误,希望今天的经济现状能警示我们的决策者们,市场经济就交给市场去处理,我们的政府要做的只是服务,为经济服务,不是只为某种经济服务。我们国家的金融也是为企业做资金池,不应是为某种体制的企业做资金池,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上市圈钱的思维将毁掉我国的实体经济,并阻碍其正常发展,民间资本成为民营企业的资金池给金融业监管和社会稳定带来无妄之灾的现象从去年的温州事件中应让我们得到血的教训。

二、房地产发展之垢

在九十年代末,本应是以建筑业为经济支柱来发展的导向成了定义为房地产业,而更缩小到商业住宅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了。那原本应是多建学校,养老机构,或是国家利民的应全民共享的公共设施的银子全砸向了商业住宅,全民工资没涨,住房却涨得离谱,也造就了没钱借钱也要买房的整整一两代人。银行业在刚刚剥离万亿不良资产进入市场经济改革中,当然出于对固定资产贷款偏好的传统思维,乐此不疲的忽悠着人们借钱买房的积极性和必要性,因为从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上看,房贷的审查当然要比企业贷款审核容易得多,风险也小得多,这种思维和美国次贷危机前两大房贷公司当年对美国无钱买房人的忽悠何其相似。就是在今天我们还不时看见什么购房刚性需求之说,其实百性不懂经济不是他们的错,但为了一些商业利益利用百姓的错来谋利就是不道德的,遗撼的是这种不道德的所谓专家现在还常常出现在百姓身边。聪明的百姓应看看身边十年内同等经济条件的朋友买房和租房家庭天壤之别的生活,清醒的做出自己的决策,是你死还是地产商死呵呵。房价的高低决断权就在你手里呢。当然要是国家金融政策导向再帮他们一把,立即停房贷,房价下行将是必然,决无反复,也不用限购等皮毛措施了。金融导向决定经济方向的发展这是不变的真理。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这句话可能谁都认同,没钱什么经济发展都是空谈,但在眼下的经济现象中,有些经济现象却是让人困惑的,明明大量的空置商品房,地产商欠着银行大量的贷款,可还要财政出钱大修特修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修好了还没人去住,因为好的地段都建成了地产商的商品房在空置着。三年前我预测过住宅炒作的短命,可今天还在苟延残喘的房地产还没断气,原因当然还在于他们的动脉里还有血。只有早日断掉它百姓才能早日看见自己心仪的房价呢。

三、投资拉动经济之垢

在2009年政府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的时候,本人预测一定会导致后期的通货膨胀,甚至会导致问题不是缓解而是加剧,因为结构问题会变得更大更严重,投资刺激的效果是绝对是不可持续的,不幸今天又被我言中。在一个结构有问题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投资越多问题会越严重,在我国现行的金融政策下,外汇的增加,必然导致货币的增发,想不通人民币为什么就不能贬值来对付可恶的美联储,跟着他跑为什么就不行,他贬美元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贬人民币,搞得国内外向型企业一个个地死掉,真是杨白劳的把黄世仁欺负了,要那么多几美分一张的绿票子做什么,那可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和劳力换来的,此一时彼一时,97年的金融危险机的国情早已经一去不复返,外储早就足够多了。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靠政府直接扩大投资,扩大货币供给来走出危机成了一副刺激经济发展的良药,但到了今天,政府感觉到这副良药的功效已经很小,而代价很大。我认为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而今以文化产业消费拉动内需的预期希望不要走岔道,更期待政府有错就纠的良策出台。
   (这是前央行高管、我朋友宫平的大作,和我观点基本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