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坐向效应
2012-07-19 | 阅:  转:  |  分享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人们把因为坐向而影响交往质量的现象,称之为坐向效应。



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美国有位评论型电视节目制作人,请教一位心理学家,怎样才能把节目办得更为叫座。据他介绍,节目中带来的评论者,都是一时之选。可惜的是,总是缺乏辩论高潮,每次都在气势不足中收场。由于是众目睽睽之下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希望办得更出色一点。心理学家听后,给他建议:“改变一下座位的横排方式”。也就是说,改变一下每个论辩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横排而坐,改成两人相对而坐。自从接受这个建议后,每次的节目都能掀起热烈的论战。不多久,这个节目就成了众人争看的节目。据说,争论之热烈,使那位心理学家都感到惊讶!这种因坐向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被称之为“坐向效应”。



坐向效应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坐向不同就会发生如此不同的效应呢?这是因为受到了如下因素的影响。



一是受到了人的视线逼视心理的影响。与人相对而坐,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压迫感,不自由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而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由于彼此正面相对,视线强烈,具有一种直视对方心理的攻击性。这也难怪我们平时在与人争辩时,总是不知不觉地采取正面相对的姿势。这种面对面的坐向,容易造成紧张、对立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彼此横向而坐或斜线而坐,让彼此的视线斜向交错,减弱视线的对立性,那么就可以避免尖锐的对立状态,反之,就可以造成对立关系。上述的节目制作在就听取了心理学家的劝告,应用了这种视线逼视心理的管理,产生了很好的坐向效应。



二是受到了人的心理省力原理的影响。并排而坐,如果要争辩就必然要扭转头部,使人的头部紧张发酸,时间一长,人的斗志就大大骤减。人为了节省力气,便于更好地认知对象,使争辩更加有效,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灵活敏捷,他就会很自然地采取移动座位方向的方式,去面对面地与对方争辩,这样既省力,效果又好。当然,不想争辩的话,不改变坐向就可以了。



其实,这种坐向效应对学校教师来说太重要,也太迫切了。现在我们有些教师在表扬、批评、谈话、谈心、谈判等工作中,就是因为忽视了这种现象,因此,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教师应好好地加以应用,并注意如下对策。



首先,学校教师要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坐向进行批评、谈心等工作。如果在与哪里学生谈话时,想要避免无谓的对立,那就要尽量避免与他们正面相对,应当侧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或中间隔有桌子等,这样就不易冲突起来,会在比较温和的气氛中进行,但不具有威慑力。如果在批评学生时,想要进行温和式的批评,那么我们就要坐在他们身旁。反之,打算严厉的批评,那么我们就要与他们面对面而坐,而且中间不隔任何障碍物,这样稍微注意一下双方视线与坐向的方式,就能使批评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也就领略到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当然,如果想表扬学生时,尽可能采取与学生横向而坐成倾斜交叉而坐,否则,表扬的效果又可能变得适得其反,有时甚至会理解为讽制挖苦。



其次,学校教师在向学校汇报工作与同级进行交流时也要注意坐向方式,否则,效果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向上级汇报时不宜面对面而坐,要找一个侧向的座位而座,或中间有一些遮挡物的座位而坐,如果都找不到,也要把座位作适当的移动,改为略为偏斜的方向,这样既尊重对方学校领导,又不会逼视学校领导,又能交流沟通下去。否则,就有可能与学校领导顶撞起来,怎么会顶撞起来连自己也不知道。在与同级交流中,也要注意这一坐向方式,如果是为了顺利协调关系的,就必须横向而坐或倾斜交叉而坐,如果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的,就必须面对面而坐,否则就起不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在审判犯人时,之所以面对面中间不放任何东西,就是为了引起震慑作用,让犯人的眼睛与千万只群众的怒目相看,使之产生眼睛的无声胜有声的逼视功能。

献花(0)
+1
(本文系夏日forev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