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舍舌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HumanLibrary_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新趋势
2012-07-19 | 阅:  转:  |  分享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第5期

[关键词]HumanLibrary;LivingLibrary;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

[摘要]HumanLibrary是近年来闻名

国外图书馆界的一种新的读者服务方式,

它拓展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领域。本文

介绍了HumanLibrary的起源与发展,并论

述了其与隐性知识的挖掘、图书馆学科化

服务的关系及其活动的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2.6;G25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8214(2011)05-0088-02

HumanLibrary(原为LivingLibrary,2010年1月

其官方网站将其更名为HumanLibrary

[1]

)是近年来国

内外图书馆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出借的不

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而是实实在在的人。被“出

借”的人如“图书”一样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见解,

同“借阅”他的读者进行交谈,回答读者提出的各

种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都将得到启迪,从而

达到相互沟通、增强理解、相互激励的目的。

1HumanLibrary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HumanLibrary概念是在2000年的丹麦罗斯基勒

音乐节上由反暴力活动积极分子RonniAbergel提出。

他与4位朋友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停止暴力”,

该组织首次推出HumanLibrary的活动,向外出借了

75本“图书”(LivingBooks),采用对话的形式与来宾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HumanLi-

brary由此产生。

该活动现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Hu-

manLibrary官方网站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已举办过约

150个HumanLibrary活动。2000—2005年举办活动的

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2006—2009年,澳大利亚、美

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加入进来。

[2]

2008年10月美籍华人曾蕾女士在“2008数字图

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首次将HumanLibrary活

动引入中国,活动范围涉及: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可

视化技术、元数据、Web2.0、E2Science、图书馆从区

域走向全球化、术语注册和网络服务系统等议题,由

交大图书管理人员制定“图书”借阅规则,著录出借

“图书”的标签以及专业范围、研究领域,读者可在

网上或咨询台预约,“图书”的“阅读”时间是20分

钟,允许旁听。该活动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与学科专家

直接交流、答疑解惑、探讨相关主题的互动平台。

“图书”“借阅”后,读者可对“图书”内容和活动进

行评价。

[3]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鲜悦livinglibrary”

开始于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活动中邀请校园

中各有建树的人作为“图书”与读者交流留学、考

研、英语、求职、科研等在校生普遍关注的主题。活

动的服务宗旨是:“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交大薪火、

传承你我”,借阅对象为全校师生。利用图书馆这一

平台,在读者和“图书”面对面的自由交流中,由

“图书”为读者指点迷津,解决学术等方面的困惑,

加速科研人才的成长。

[4]

2009年5月上海同济大学图

书馆引入了HumanLibrary活动。活动的题目是:“同

舟共济,分享新知LivingLibrary。”“真人书”的主题

范围包括:职业规划、科学研究、考级考证、出国留

学等。“真人书”的来源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社

会人士以及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其活动的宗旨是:

“人生犹如一本书”。

[5]

HumanLibrary活动的迅速发展,

表明这种独特的、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沟通的服务

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

2HumanLibrary与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

性知识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数据

的形式交流和共享、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

则,它存在于文档中,可编码,容易用文字的形式记

录并且容易转移。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

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它存在

于人的头脑中,是不可编码的,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

录和转移。

隐性知识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技术”层面,

包括非正式和难以明确的技能或手艺,常常可以称之

为“秘诀”(know-how),源自亲身体验、高度主观和

个人的洞察力,直觉、预感及灵感均属于这个层面。

●苏黎(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710049)

HumanLibrary———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新趋势

海外链接

8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第5期

另一个是“认知”层面,包括信念、领悟、理想、价

值观、情感及心智模式。HumanLibrary活动使其隐性

知识相对容易获取并被创新利用,教学科研人员之间

的合作与沟通使得他们的隐性知识在其群体中具有共

享性与流动性。

HumanLibrary活动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通过相

互的交流切磋、整理和概括总结,形成业务规范、工

作规则和管理制度等显性知识。其核心就是创建一种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平台,使隐性知识能

表达出来,并能转化为机构所共享的知识。

HumanLibrary的出现,为隐性知识的交流提供了

极好的平台。通过“图书”与读者的交流沟通,增加

了彼此之间的知识流动,发现和分享彼此的隐性知

识;通过谈话讨论,发掘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通

过群体思维,激发产生新的知识和创新。

3HumanLibrary与图书馆学科化服务

HumanLibrary活动初期,其主题多半围绕着人生

经历、社会问题展开,随着该活动的广泛开展,近年

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大学图书馆将其应用到学术领

域,用于体现其知识性和专业性。如加拿大Douglas

College的TheDavidLamlibraryLivingLibrary活动主题涉

及人类学和社会学、考古学和古生物学、能源保护、

教育心理学等30多个学科领域。

[6]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界为了适应新的信息

环境,以用户为中心而推出的。以往的图书馆学科化

服务是以学科馆员为主体对读者提供服务,而Human

Library以读者为主体,借助图书馆这一平台,由学科

馆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采用读者自我教育的模式,

选取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内的人

才优势,鼓励广大用户提供志愿服务。在活动中,

“图书”志愿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给他人以启

迪,弥补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学科馆员也

可作为“图书”,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给读者以帮

助。这样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了不同读者个

性化的服务需求。

4HumanLibrary的实施方法

4.1活动主题的选择

不同的读者群有不同的关注热点:教师科研人员

关注如何申请科研基金、如何发核心刊物论文;研究

生关注怎样去锁定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怎样发表SCI

论文?怎样去获得导师的认可?实验室生活的介绍

等;本科生则关注留学、考研和英语的学习问题。一

年中不同的时间段都会有不同的热点,学科馆员只要

掌握了不同热点的时间表,就可以适时推出不同的

HumanLibrary活动。

4.2“图书”志愿者的选择

首先需要收集读者的需求,将读者需要记录下

来,利用学科馆员的学科网络联络优势,找寻“图

书”志愿者。“图书”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是读

者身边的学长或同学,只要他有一技之长,愿意与他

人分享,都可以成为“图书”。“图书”经图书馆审核

后,根据“图书”的特长进行编目,揭示其内涵,并

上网公布。

4.3“图书”的流通

在一固定的时间段,读者可向学科馆员预约“图

书”,根据预约情况向作为“图书”的志愿者通报,

在某个相对集中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阅读”,

“阅读”的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为宜,“阅读”结

束后可要求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向学科馆员

提交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Readimportantannouncement[EB/OL].[2010-02-

15].http://human-library.org/major-changes-coming-up-

for-2010.html.

[2]AListofLivingLibraries[EB/OL].[2010-02-22].

http://human-library.org/list-of-past-living-libraries.

html.

[3]张立亚.LivingLibrary对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

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86-

88,103.

[4]以人为“书”,与牛人面对面交流——鲜悦living

library[EB/OL].[2010-02-22].http://www.lib.

sjtu.edu.cn/view.do?id=2167.

[5]同济大学图书馆——第五届读者服务月[EB/OL].

[2010-02-22].http://www.lib.tongji.edu.cn/infos-

ervices/2009may/M07.html.

[6]Sharingtheexpertise,talentsandpassionsthatexist

withinDouglasCollege[EB/OL].[2010-02-22].

http://www.douglas.bc.ca/visitors/foundation/living-li-

brary.html.

[作者简介]苏黎(1960-),女,副研究馆员,研究

方向:图书馆信息咨询。

[收稿日期]2010-05-25[责任编辑]陈永平

海外链接

89

献花(0)
+1
(本文系舍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