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理问题低龄化 家长要正确面对
2012-07-19 | 阅:  转:  |  分享 
  
心理问题低龄化,家长要正确面对

心海导航



通过20年来的教育工作,和十多年对那些成绩滞后孩子的培训工作,我越来越感受到,近几年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培训这些孩子的难度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往往出现厌学,精神生活萎靡不振,性情脆弱,极端,不接受批评,活在自以为是的境界里不愿意自拔,有的甚至厌世,向父母吐露自杀的思想倾向。

前不久我接触了一名十几岁的中学生。小学的时候,性格活泼开朗的他和同学相处很融洽。进入中学后,学习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排名却很靠后。由此,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越来越沉默,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出现厌学,性格暴躁,顶撞家长的现象,人际交往和人格认知也出现障碍,经常处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和莫名烦躁的状态,抑郁症的问题很严重,我只能推荐家长找专业心理医生,通过药物来控制了。

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侧重于知识积累,而对孩子在情感、人格塑造以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不够,我在自己的案例中一再强调,孩子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和勇于面对困难的能力,是抵抗心理疾患和精神萎靡的很好方式,这些孩子出现以上现象的前兆多是行为习惯和做人的心态,孩子性情的脆弱直接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动不动缩在家里欺负家长,任性固执,逃避学习困难的孩子,一旦面对强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一旦学习上力不从心,成绩比较差,一些孩子就很容易从心理上导致精神崩溃,因为家长的麻木和迁就,最终把孩子的成长推给心理医生,而丧失孩子自身心理调节自己成长的能力,为此,所有来我们家庭培训的孩子都要经过心理激励这一关,解决心理压力并不是放弃成长中的压力,只有挑战才能激发他们的精神生活,焕发生命本有的色彩!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事实无法摆脱官僚和走形式的宿命,许多地方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仍然是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娇生惯养,家长忽视孩子坚韧性格培养,孩子在学习中一旦出现问题,刹那间像变一个人似的,搞得家长措手不及。这些孩子出现极端的叛逆,性格偏激,精神面貌徒然萎靡不振,失去心智方向,要么天天去学校混日子,要么偏离成长方向和行为不端的孩子混在一起,还有的与家长讨价还价,甚至蜗居在家里与电视、电脑为伴,什么事情都不做,天天显得都不快乐。还有一些家长很麻木,错过孩子重要的黄金调整时期,初一出现的问题一直拖到初二,家长和老师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即便找到一个合适的调整机构,孩子已经死活不出门,拽都拽不出来了!还有一些家长思想传统死板,孩子在学校倒数第一了,只有二三十分的成绩,依然觉得孩子只有在学校才是接受教育,殊不知,这样的孩子已经开始破罐子破摔,连老师对孩子都开始逆来顺受,“放弃”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所以,我建议家长,在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改变娇生惯养、让孩子直面挫折,正确面对成长中的挫折,使他们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这样的孩子,即便出现问题,家庭和学校失控的时候,教育机构或优秀的老师依然能够把孩子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

再附:

现在出现障碍型人格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初显倪端都是在小学时期,潜伏期都被家长忽视了,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逆反、不尊重家长、自私自利,吃独食,霸道,情绪暴躁,学习不负责任,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说长道短,对自己的一些学习行为强词夺理。。。。。。更多的家长是受一些教育思想的影响,“盲目”的尊重、迁就、赏识,缺失了家长的主导教育地位,在孩子面前丢失了自己的尊严,更甚者认为是孩子的个性问题,对孩子的一些言行逆来顺受,形成教育“倒置”、出现“逆行孝”。孩子的一些行为和做人心态是需要干预的,不能一味讲道理,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取正确的“认知”能力,家长一旦没有了教育强势,过于优柔寡断,软弱可欺,孩子就会蹬鼻子上脸。现在有众多的孩子认为学校老师是为学生做服务的,归咎根源我们的家长也是为子女做服务的,“我就是在给家长学习呢!”现实中,难道有这种思想的孩子还少吗?我认为,孩子没有错,只是家长太“晕”、属于“不作为!”的恶劣之举。

昨天我还受家长邀请去看一个读初二的女孩子,居然让我给孩子的奶奶爷爷上教育心理课。其实这个女孩子读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家长领着孩子来我的工作室咨询过,那时候我就感觉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很大了,需要行为干预,但家长轻描淡写的认为孩子还小,大一些就会好的,只是一味咨询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我严正警告家长是孩子的人格障碍问题,家长一转话锋,说都是爷爷奶奶惯得,对待老人溺爱孙女,他们也无能为力,后来,我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把孩子带回家去自己教育。两年多后的今天,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已经畸形,天天把自己锁在屋子里,现在连基本的社交能力都丧失了,在屋里随地大小便,出口骂家长成了家常便饭,现在让她离开家长她不活,跟着家长她又不好好活,把一帮子老人逼得都快上房了,因为爷爷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半年前得心脏病在医院住了两个月。我在那里用了两个多小时疏导家长,强调尽快让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可孩子的奶奶一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可别让我的孙女去医院,她说了,她只要一出这个院门就会自杀呀!”























1









献花(0)
+1
(本文系磨坑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