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家做客

 安文书屋 2012-07-19

西藏在我的印象中是神秘而遥远的。近距离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我的夙愿。10多年前去西藏还没有通火车,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老王到青海湖游览之后,连夜坐车赶往德令哈市,想看完青海盐湖后从格尔木到西藏拉萨的,由于一位不负责任的售票员售错了票,使我们未能成行。去藏家作客是上世纪最后一年的事,时间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我是依然记忆犹新。

那是在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桑科草原上去旅游。79日早上7点钟,我们一行10多人,乘坐的豪华面包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道南下,经过530公里的行程,于12点左右到达桑科草原。一路上车在颠簸中开得很快,好在除我之外全都是年轻人,姓贾的导游带领大家一路唱歌、讲笑话,轮流出节目,欢声笑语驱除旅途的寂寞和疲劳,5个多小时倒也没有觉得多么漫长。

经过临夏、合作、碌曲等地时,我们看见沿途许多回族农牧民牵着牛羊到集市去交易,无论老少男的头上都带着白帽子,女的都用纱巾包着头。据介绍,单从妇女头巾颜色就能知道年龄和结婚没有。戴白头巾的是老年和德高望重的妇女,黑色和绿色的是中年妇女,婚后3年内青年妇女和未婚姑娘戴花围巾。由于海拔高(2900米)风沙大,紫外线强,人们皮肤普遍是黑里透红。妇女无论冬夏出门都用围巾把头包着,脸上还是那种胭脂红。

到合作镇吃过饭又赶了30多公里,到桑科草原已是下午3点多了。一下车我就被辽阔的大草原吸引住了,一望无际的绿色从河边蔓延到远处的山头上,一朵朵红蓝黄紫的各色小花点缀其间,远处的牛羊和马悠闲地在河边吃着青草。近处一顶顶绿色的帐篷旁,挂着各色三角小旗的绳子从高高的铁杆拉到草地上,随风飘扬,低低的天空蔚蓝得犹如平静的青海湖面,朵朵云彩浮动就像白色浪涛,令人心旷神怡,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视野开阔,因为没有一棵树木和建筑物而显得一望无际。虽无林木森森的含蓄,却不乏人迹罕至的空灵。清晰的空气让久居城市的人陶醉。草原的广阔无垠令人们心情奔腾放荡豁然开朗,大家分头骑着马在草原上奔驰。唱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开心的歌声合着浓烈的青草气息在草原上弥漫荡漾。

半小时下来,许多人都累了,有的到帐篷里休息,有的去远处的河边戏水,清亮亮的河水从脚面漫过,凉嗖嗖的舒服。遥望远处逶迤起伏的山脚下模模糊糊的房舍和羊栏,我突然想到去那里看看,与西安站的同伴谷庆友一拍即合,便再次骑马到10多里外的藏族同袍家里去做客。

我骑着一匹枣红马,庆友骑一匹白马,一个16-7岁叫卓玛的藏族姑娘和一个小伙陪同我俩一同沿着河边崎岖不平的道路前

往。开始骑马还挺舒服,挺神气的。不久就觉颠得腰酸屁股痛。藏族小姑娘卓玛与我同骑一匹马却无事一样,一路用不太熟悉的汉语和我们聊天,谈笑风生,为我们唱着《青藏高原》:“呀那索,那就是青藏高原,。。。呀那索。。。。”

路遥知马力,个头不大的枣红马驮着两个人一路小跑,穿越草地淌过河水,不

久就浑身大汗淋漓。跨过水深淹没马膝盖的河面,溅湿了鞋袜和裤脚。在山脚下向阳的缓坡地带,有两座泥巴房子和一个用铁丝木桩篱笆围起来的长方形牛羊圈,卓玛说这就是她的家。

刚下马,就从屋子后面蹿出一条半人高的黑色藏獒,疯狂地嚎叫着向我们扑来,吓得我俩浑身毛骨悚然倒吸凉气。卓玛赶紧上去拦挡。听到狗叫,出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

“巧代帽!”(您好)我急忙用刚学会的一句藏语笑着打招呼。

“亚克西!”老妇人回答。

进屋后,主人热情让座倒水。在铺着一张羊皮的土炕上坐下,仔细观察屋内陈设:土坑旁边一个土火炉上面放着铝壶,铁皮烟囱直直地从屋顶伸向外面。地上除了墙角堆放几卷黑色羊皮外,再无它物。没有看见土坑上有被褥和衣物芦席等。老妇人用黑乎乎的手拉开土坑上黑底红面白花的柜子抽屉,抓出一把青稞面和粘糊糊的酥油,倒点水用右手食指搅合后分别递给我们4人。我两端着碗示意没有筷勺而无法下爪时,老妇人拿来两只筷子,给我和庆友一人一只。一股浓烈的羊油膻味扑鼻而来,卓玛和牵马的小伙则用食指挖着碗中的酥油茶香甜地吃起来。我一闻到浓烈的羊油膻味就反胃,出于礼貌硬着头皮勉强吃完,老妇人又马上递过来一碗酸溜溜的马奶子,并特意给我俩加了糖。我赶快放下碗,如释重负般松口气,连声道谢,违心地称赞好吃。谷庆友则吃得十分舒心,又毫不客气地端起酸奶喝得津津有味,临走还多付了10元钱要带一份回去与家人分享。

饭后我们到另一间屋子去,不认得多少字的小姑娘指着墙上的彩色照片,一一向我们介绍。这是一个4世同堂的8口之家。老奶奶今年67岁,还有卓玛的爹娘、兄嫂、侄子。他们依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收入来自于放牧,向国家缴纳税收也是活的牛羊。近年搞起旅游业,卓玛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现在兄嫂带着帐篷到很远的地方放牧去了,冬天才能回来。阿爸和她牵马从事旅游业。日子过得还可以。这间屋子是桌玛爹妈住的。土炕旁边的墙上挂着一把马头琴,卓玛说那是阿爹的她不会弹。地上有两桶牛油和一摞子羊皮、毛毡。

出门后我们沿着简陋的木梯爬上屋顶,看见除伸出的烟囱外,还支着一个挂着风铃的小三角架。屋顶较平,全是用泥巴糊的。晒着一些牛粪饼,由于没有树木和煤炭资源,牛粪是唯一的燃料,屋内那个土火炉烧的就是牛粪。我们这才知道沿途看见有老妇人背着框子捡牛粪是用来做燃料的。这里常年多风少雨,人们生活和牛羊等牲畜饮用水就是我们来时淌过的小河水。草场已划分到各户,用铁丝网隔开。

夕阳西下,美丽的晚霞染红半边天,流水潺潺,波光泛银,有两三个藏族妇女在

河边洗衣服,霞光照在她们黑里透红的脸上、乌黑的多条长辫子上、红黑绿相间的长袍上。晚归的牛羊开始在放牧人和牧羊犬的驱赶下,回到帐篷旁的围栏

里。回到草原游览点时,同伴们正在帐篷里席地而坐,围着低矮的长条桌喝青稞酒,吃酥油茶和藏吧。穿着鲜艳藏袍的姑娘唱着酒歌向每个人敬酒,敬献雪白的哈达。清亮亮的青稞酒香气扑鼻,盘中大块大块冒着热气的手抓羊肉,令人谗言欲滴,同伴们和藏族同袍一起唱一起跳,避开尘世间扰攘纷争的纠缠,忘乎一切猜拳喝酒说笑话,放纵心情,全神灌注地投入快乐。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九点多钟,帐篷外熊熊的篝火燃起来了,我们和藏族同袍手拉着手,围着3米多高的篝火再次唱呀跳呀。

欢快的歌声笑语随着篝火的光亮,合着藏族同袍的热情在辽阔的草原上弥漫荡漾。篝火即将燃尽之时,藏族同袍用4米多长的铁杠穿着一只剥去皮的肥大全羊抬过来架在火上来回转动翻烤,不一会儿,就烤得滋滋作响,油流肉香。抬进帐篷,每人一把藏刀,任你宰割,谁爱吃那块就自己随便割吧。啊,有的地方割下来还是血糊糊的。是的,只有这样才正宗,体验的就是这原汁原味的藏族风情!

草原上的温差大,尽管是盛夏酷暑,白天并不太热,夜晚温度降到10度以下,确实有点冷,,许多穿裙子的女同志已经冻得叫起来,我们才满意的离开生活了一天的桑格草原。

第二天我们到夏河县的拉卜楞寺参观。甘肃拉卜楞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并驾齐驱的藏族3大寺院之一。1709年(清康熙48年)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阿旺宗哲创建,是中国藏语系佛教喇嘛(喇嘛教)最大的寺院之一,大片的寺院建筑从山脚下蔓延到半山腰。规模巨大,建筑宏伟,金碧辉煌。每个寺庙里都供奉着历代活佛和许多大佛、喇嘛塑像,梁上挂满感谢佛祖显灵的红色横幅、黄色条幅、白色哈达。酥油灯常年亮着,终日香烟缭绕,远远就能闻到香火味道。最令人瞩目的是制作精巧的酥油花,绿色的枝叶,鲜艳的花朵,栩栩如生。令人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用酥油做的,那散发着浓烈的羊油膳味又使你不得不佩服藏族手工艺人绝妙的技艺。

众多的庙宇殿堂分成若干个院落,有藏经楼,诵经楼、展览馆、教室等,还有转经轮,专供朝拜的地方。藏族风俗及历史文物展用大量事实说明西藏从来都是祖国的一部分。

甘肃省佛学院就设在这里。寺内设有6大学院,闻思学院学习显宗,擅长宗教哲学。上下续部学院学习密宗,金刚学院、时轮学院学习天文地理和数学,每年编纂藏族年历和黄历,医学院学习藏医。喇嘛们自己动手采集草药,制造药品,重视医德医风。把行医和行善合为一体。由于重视学业,严格寺规,拉卜楞寺的高僧、学者层出不穷,各类著作深受各界人士欢迎。讲经堂里没有桌凳,每人屁股下坐个软垫,光着头身披深红色的袈裟,听课或者诵

虔诚的善男信女从早到晚不厌其烦地俯身趴在大殿前一遍又一遍地磕着与自己身体一样的长头。沿途我们看见有的信徒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很遥远的地方风餐露宿一个接一个地磕着头,为防止手和膝盖长期接触地面磨破,双手托着个木板,膝盖上绑着块羊皮,几乎是用身子丈量着数百里路程来到这里的。

美丽神秘的青藏高原,带给人原始美的享受。

纯朴勤劳的藏族同袍,虔诚得让人难以置信!

 
 
《桑格草原旅游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