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窗隐隐见簪花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2-07-20

隔窗隐隐见簪花

  



出门买菜,见门口一个两三岁的女娃娃,摆着一双小胖手,正喜气洋洋地在楼下走来走去,原来她的奶奶在耳边给别了一朵月季花。嗯,真想抱抱她呀。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多数人家的院子里都种植蜀葵,女孩子们去到哪一家,主人就会摘几朵最新鲜的让戴在头上。由此回顾下古代女子,戴花、簪花是没有年龄的。尤其在宋代,官员百姓、男女老少,都爱簪花于头,这个风俗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道:“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在宋代,每到重大节日,皇上都会按官位的高低赐鲜花给群臣。于是大大小小的官员下得朝来,个个头上都戴满艳丽的鲜花,在京城大街上款款而行。姜白石诗说:“六军文武浩如云,花簇头冠样样新”,足见当时簪花规模之盛大,恰如一片锦云缓缓移动。这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

从朝廷官员到平民百姓,大宋子民都喜欢头戴鲜花。鲜花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活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乃至百姓的一切日常生活当中。民间的男子更是无拘无束地戴花,《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们都有这样的打扮:“腰间斜插名人扇,鬓边常簪四季花”的浪子燕青,“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的短命二郎阮小五,还有“鬓边爱插翠芙蓉”的病关索杨雄,直接叫做“一枝花”的蔡庆等等。

簪花,在宋代不仅是风俗,也成为一种时尚,许多词家诗人也通过簪花来表达不同流俗的个性,抒发人生情怀或愉快心情。如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欧阳修的《浣溪纱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辛弃疾的《定风波·施枢密席上赋》:“春到蓬壶特地晴。神仙队里相公行。翠玉相挨呼小字。须记。笑簪花底是飞琼。”

喜欢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多可爱的心绪啊,“花面交相映”的形象立刻出现在眼前了。李新的《浣溪沙》:“素腕拨香临宝砌,层波窥客擘轻纱。隔窗隐隐见簪花。”又是多么动人的“隔窗隐隐见簪花”。簪花女子给人无限的想象,带来和谐、轻柔、均衡的美感。

成年后的记忆中,似乎只在山间行走时,在无人的山路上,发间戴过几次鲜花。那时不只是因为愉悦,更觉得自己也是山中的一片叶子、一株草木,自自然然不觉得害羞或不妥。日常生活中,在夏天,用的是发卡、发圈,它们被做成花朵的形状,小小的却也别致。早晨,一只发卡绾住头发,素面朝天便去往学校的路上了。可是自己知道,发上那两朵小小的花,便是夏天里的全部心情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