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谁做主?日照市第三实验中学 肖光娥 2012年7月20日 13:47
我的课堂谁做主? ———关注学生,构建有效课堂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思品课有效教学的前提,为了构建有效的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 关注学生生理心理,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生十三四岁年龄要求独立,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和体验,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例1】 如我在讲授“我爱我家”一课时,以一首《烛光里的妈妈》开始,并作为背景音乐。通过集体诗朗诵; 让学生谈一谈父母对自己关心照顾中自己最的一件事? 自己做没做过对不起父母的一件事? 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父母的关爱? 我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生的情绪变得很激动,有的甚至是含泪讲述,纷纷表达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和自己对父母的愧疚之心。于是我就顺机安排了那一周的周六回家之后,一定要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的“课后作业”,学生们后来几乎都在自己的日记本中记下了这次“难忘的一课”。这样,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引导的目的就已经完全达到了。 这样的设计,学生对“孝敬父母”的理解就不会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有自身的体验与感受。 此外,针对学生的特点,还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1、夸夸我自己;2、一分钟演讲;3、漫画、书法、绘画、音乐欣赏;4、讲故事、示范表演、情感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不随意批评其缺点,目的是使学生摆脱羞涩与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习以为常,心理放得开,回答问题不发慌,思想品德课就会变成富有魅力的令人向往的乐园。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优化教学设计 “知人”是教人的前提,“知人”才能善教。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我课前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并以此为教学起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组织教学活动,把差异特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得放矢的教育。 【课例2】 如:在讲解九年级第二单元“我国的主要矛盾”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看病难”体现了我国的主要矛盾这个观点,我引用了网络上常见的打油诗:“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并采用多媒体展示,本以为这首诗能起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结果发现学生反映平平。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种打油诗只适合农村学生,不适合城市学生。不少城里学生就只吃过猪肉而没有见过猪跑,无法想象养猪的过程和艰辛,更不知到一头猪价值几何和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显然学生没有完成对看病难的体验。在另外一个班的授课时,我吸取了教训,重新进行了设计,展示了班里某同学去市第一医院的看病流程自拍,压抑的医院气息,昂贵的医疗收费单,拥挤的病人,排队的煎熬,供应严重不足的连走廊都住满的病房,当这些熟悉的情景带着消毒水的味道扑面而来的时候,学生联想到自己看病的经历,瞬间理解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又拗口又难懂的知识点,并为学习“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固的现实基础。 案例设计结合学生的亲身生活体验,比呆板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认识水平,优化教学设计 树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概念,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看作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一个班的学生智力和潜力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在认识水平和学习速度等方面有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寻找教育的好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课例3】 我在讲授“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引用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启示学生的个性思维。我避开以前那些常用的问法,谈谈对“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看法?你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而有意识的问:“孔融能不能吃大梨?为什么?”问题已提出,学生们一下子精神抖擞,争先恐后要求发言。 学生:如果孔融吃了大梨,那就不会成为千古美谈了。所以,我认为孔融不会吃大梨,只能吃小梨。 学生:孔融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一般的小孩挑东西总会挑最好的、最大的,而不会挑最坏的、最小的,这也是人的本能。我小时候挑东西就这样(引得全场大笑),所以我说孔融会吃大梨。 学生:我认为孔融吃了大梨才符合一般小孩的心理特征和本能。…… 教师:同学们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很好。我想再问一问,什么促使孔融不吃大梨而吃小梨呢? 学生:我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很高尚的心理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起作用。 学生:那不见得。孔融只有7岁,他能懂什么中华传统美德? (引得大家发笑) 学生:我看孔融的这种让梨行为,是与他们家庭教育分不开的,没有家长好的教育和影响,孔融小小年纪不一定会有让梨这个举动(有不少学生望着该生,面带笑容,表示赞同)。 上述事例说明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放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大胆探讨、分析、发现、分辨,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自我完善。 总之,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关注学生,把学情放在首位,才能为课堂教学寻找到准确的起跑点,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寻找到科学的方法与策略,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高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