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乐府杂录
2012-07-20 | 阅:  转:  |  分享 
  




























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著

























































目录·1·























目录





雅尔部…………………………………………………………01

云韶部…………………………………………………………02

清乐部…………………………………………………………03

鼓吹部…………………………………………………………04

驱傩……………………………………………………………05

熊罴部…………………………………………………………06

鼓架部…………………………………………………………07

龟兹部…………………………………………………………08

胡部……………………………………………………………09

歌………………………………………………………………10

舞工……………………………………………………………11

俳优……………………………………………………………12

琵琶……………………………………………………………14

筝………………………………………………………………16

箜篌……………………………………………………………17

笙………………………………………………………………18

笛………………………………………………………………19

□篥……………………………………………………………20

五弘……………………………………………………………21

方响……………………………………………………………22















目录·2·

















琴…………………………………………………………………23

阮咸………………………………………………………………24

羯鼓………………………………………………………………25

鼓…………………………………………………………………26

拍板………………………………………………………………27

安公子……………………………………………………………28

黄骢叠……………………………………………………………29

离别难……………………………………………………………30

夜半乐……………………………………………………………31

雨霖铃……………………………………………………………32

康老子……………………………………………………………33

文叙子……………………………………………………………34

望江南……………………………………………………………35

杨柳枝……………………………………………………………36

倾杯乐……………………………………………………………37

拍板………………………………………………………………38

傀儡子……………………………………………………………39

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40

平声羽七调………………………………………………………41

上声角七调………………………………………………………42

去声宫七调………………………………………………………43

入声商七调………………………………………………………44

上平声调…………………………………………………………45























乐府杂录·1·























雅尔部





宫悬四面,天子乐也。轩悬三面,诸侯乐也。判悬二面,

大夫乐也。特悬一面,士乐也。宫悬四面,每面五架,架即□

虚也。其上安金铜仰阳,以鹭鸶孔雀羽装之;两面缀以流苏,

以采翠丝绂为之也。十二律,上钟九乳,依月排之。每面石磬

及编钟各一架,每架列钟十二所,亦依律编之。四角安鼓四座

:一曰应鼓,二曰腰鼓,三曰警鼓,四曰雷鼓,皆彩画。上各

安宝轮,以珠翠妆之。乐即有箫、笙、竽、埙、篪、□、跋、

膝、琴、瑟、筑。将竿形似小钟,以手将之即鸣也。次有登歌,

皆奏法曲,御殿即奏凯安广。雍熙三曲,宴群臣即奏。鹿鸣三

曲,近代内宴,即全不用法乐也。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大和、

冲和、舒和三曲。凡奏曲,登歌先引,诸乐逐之。其乐工皆戴

平帻,衣绯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己上谓之坐部伎。

八佾舞则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画帻,俱在乐悬之北。

文舞居东,手执翟,状如凤毛。武舞居西,手执戚。文衣长大,

武衣短小。其钟师及磬师、登歌,八佾舞并诸色舞,通谓之立

部伎。□□乐悬既陈,太常卿押乐在乐悬之北面。太乐令、鼓

吹令俱在太常卿之后。太乐在东,鼓吹居西。协律郎二人,皆

执□竿,亦用彩翠妆之。一人在殿上,□竿倒,殿下亦倒,遂

奏乐。协律郎皆绿衣大袖,戴冠。

















乐府杂录·2·























云韶部





用玉磬四架,乐即有琴、瑟、筑、箫、篪、□、跋、膝、

笙、竽。登歌拍板。乐分堂上堂下。登歌四人,在堂下坐。舞

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引舞者金莲,如仙家行道者也。

舞在阶下,设锦筵宫,中有云韶院。















































乐府杂录·3·























清乐部





乐即有琴瑟。云和筝其头像云。笙、竽、筝、箫、方响,

篪践膝拍板。戏即有弄贾大腊儿也。



















































乐府杂录·4·























鼓吹部





即有卤簿、钲鼓及角。乐用弦、鼗、笳、箫,又即用哀笳

以羊角为管,芦为头也。警鼓二人,执朱幡引乐,衣文,戴冠。

已上乐人皆骑马,乐即谓之骑吹。俗乐亦有骑吹也。天子卤簿

用大全仗,鼓一百二十面,金钲七十面。郊天谒庙吉礼,即衣

云花黄衣,鼓四钲二。下山陵凶礼,即衣云花白衣,鼓二钲二。

下册太后、皇后及太子,用鼓七十面,金钲四十面,谓之小全

仗。公主出降及册三公,并庙礼葬,并用大半仗,鼓四十面,

钲二十面。诸侯用小半仗,鼓三十面,钲四十面,吉凶如上。

自太子已下册礼及葬衤付庙,并无警鼓。





































乐府杂录·5·























驱傩





用方相四人,戴冠扩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

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右十二人,皆朱发衣白口画衣。

各执麻鞭,辫麻为之,长数尺,振之声甚厉,乃呼神名。其有

甲作食凶者,沸谓食梦者,腾兰食不祥者,览诸食名者,祖盟

强食。其磔死寄生者,桃根食篪者等。振子五百,小儿为之,

衣朱褶青襦,戴面具,以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张宫悬乐,太常

卿及少卿押乐正到西阁。门丞并太乐署令、鼓吹署令、协律郎

并押乐在殿前。事前十日,太常卿并诸官于本寺先阅傩,并遍

阅诸乐。其日大宴三五署官,其朝寮家皆上棚观之,百姓亦入

看,颇谓壮观也。太卿上此岁除前一日,于右金吾龙尾道下重

阁,即不用乐也。御楼时,于金鸡竿下打赦鼓一面、钲一面,

以五十人唱色十下,鼓一下,钲以千下。































乐府杂录·6·























熊罴部





其熊罴者有十二,皆以木雕之,悉高丈余。其上安版床,

复施宝□,皆金彩妆之。于其上奏雅乐,含元殿方奏此乐也。

奏唐十二时、万宇清、月重轮三曲,亦谓之十二按。乐具库在

望仙门内之东壁。俗乐古都属乐园新院,院在太常寺内之西北

也。开元中始别署左右教坊,上都在延政里,东都在明义里,

以内官掌之。至元和中,只署一所,又于上都广化里、太平里

兼各署乐官院一所。









































乐府杂录·7·























鼓架部





乐有笛、拍板、答鼓即腰鼓也、两杖鼓。戏有代面,始自

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

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钵头,昔有人父

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

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苏中郎,后周士人,苏葩嗜酒,

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着绯戴帽,面

正赤,盖状其醉也。即有踏摇娘羊头浑脱,九头狮子弄白马益

钱,以至寻撞跳丸,吐火吞刀,旋盘筋斗,悉属此部。







































乐府杂录·8·























龟兹部





乐有<咸角>篥、笛、拍板、四色鼓、揩羯鼓、鸡楼鼓。戏

有五常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

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破阵乐曲,

亦属此部。秦王所制舞,人皆衣画甲,执旗旆。外藩镇春冬犒

军,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甚壮观也。万斯年曲,是朱

崖李太尉进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











































乐府杂录·9·























胡部





乐有琵琶、五弦筝、箜篌、<咸角>篥、笛、方响、拍板。

合曲时亦击小鼓,钹子合曲后,立唱歌。凉府所进,本在正宫

调大偏小者,至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

宸殿,故有此名,合诸乐即黄钟宫调也。奉圣乐曲,是韦

南康镇蜀时南诏所进,在宫调,亦舞伎六十四人。遇内宴即于

殿前立奏乐,更番替换,若宫中宴即坐奏乐。俗乐亦有坐部、

立部也。









































乐府杂录·10·





























歌者,乐之歌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

古之能者,即有韩娥、李延年、莫愁。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

氲自脐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

遏云响谷之妙也。明皇朝有韦青,本是士人,曾有诗:“三代

主纶诰,一身能唱歌。”官至将军。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

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以永新名之,籍于

宜春院。既美且惠,善歌,能变新声。韩娥、延年没后千余载,

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其能。遇高秋朗月,台殿清虚,喉啭一

声,响传九陌。明皇尝独召李谟吹逐其歌,曲终管裂,其妙如

此。又一日,赐大于面,其捍拨以象牙为之,画其国王骑象,

极精妙也。凤头箜篌、卧箜篌,其工颇奇巧。三头鼓、铁拍板、

葫芦笙,舞有骨尘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球子上舞,纵横腾

踏,两足终不离于球子上,其妙如此也。





























乐府杂录·11·























舞工





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象惊鸿,或如飞

燕。婆娑,舞态也;蔓缀,舞延也。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即有

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

剑器、胡旋、胡腾。软舞曲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

圆旋、甘州等。













































乐府杂录·12·























俳优





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汉馆陶令石□。□

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

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

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

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言韶州,盖由此也。武宗朝有曹叔度、

刘泉水咸淡最妙。咸通以来,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

等三人,弄假妇人。大中以来,有孙乾、刘璃瓶。近有郭外春、

孙有熊。僖宗幸蜀时,戏中有刘真者尤能,后乃随驾入京,籍

于教坊弄婆罗。大中初,有康乃、李百魁、石宝山。大别有夷

部乐,即有扶南、高丽、高昌、骠兹、康国、疏勒、西凉。安

国乐即有单龟、头鼓及筝。蛇皮琵琶,盖以蛇皮为槽,厚一寸

余,鳞介具,亦以楸木为勤政楼,观者数千万,众喧哗聚语,

莫得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

歌楼一曲,必可止喧,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

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洎

渔阳之乱,六宫星散,永新为一士人所得。韦青避地广陵,日

夜凭栏于上河之上,忽闻舟中奏水调者,曰:此永新歌也!”

乃登舟与永新对泣久之。青始亦晦其事,后士人卒,与其母之

京师,竟殁于风尘。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

大历中,有才人张红红者,本与其父歌于衢路乞食,过将















乐府杂录·13·

















军韦青所居,在昭国坊南门里,青于街牖中闻其歌者,喉音嘹

亮,仍有眉首,即纳为姬。其父舍于后户,优给之。乃自传其

艺,颖悟绝伦。曾有乐工自撰歌,即古长命西河女也。加减其

节奏,颇有新声。未进闻,先侑歌于青。青召红红于屏风后听

之,红红乃以小豆数合记其拍。乐工歌罢,青入问红红如何,

云:“已得矣。”青出云:“有女弟女久曾歌此,非新曲也。”

即令隔屏风歌之,一声不失。乐工大惊异,遂请相见,钦伏不

已。再云:“此曲先有一声不稳,今已正矣。”寻达上听。翌

日召入宜春院,宠泽隆异,宫中号记曲娘子,寻为才人。一日

内史奏韦青卒,上告红红,乃上前呜咽奏云:“妾本风尘丐者,

一旦老父死有所归,致身于内,皆自韦青,妾不忍忘其恩。”

乃一恸而绝。上嘉叹之,即赠昭仪也。贞元中,有田顺曾为宫

中御史娘子。元和、长庆以来,有李贞信、米嘉荣、何戡、陈

意奴。武宗已降,有陈幼奇、南不嫌、罗宠。咸通中,有陈彦

晖。







































乐府杂录·14·























琵琶





始自乌孙公主,造马上弹之。有直项者、曲项者,便于急

关中也。古曲有《陌上桑》,范晔、石崇、谢奕,皆善此乐也。

开元中有贺怀智,其乐器以石为槽,鸡筋作弦,铁拨弹之。

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移南市祈雨。及至

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斗声乐,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

必谓街西无以敌也。遂令昆仑登彩楼,弹一曲新翻羽调绿腰,

其街西亦建一楼,东市大讥之。及昆仑度曲,西市楼上出一女

郎,抱乐器先云:“我亦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及下拨,

声如雷,其妙入神。昆仑即惊骇,及拜请为师。女郎遂更衣出,

见乃僧也。盖西市豪族厚赂庄严寺僧善本,姓段,以定东□之

声。翌日,德宗召入,令陈本艺,异常嘉奖,乃令教授昆仑。

段奏曰:“且请昆仑弹一调。”及弹,师曰:“本领何杂?兼

带邪声。”昆仑惊曰:“段师神人也。臣小年初学艺时,偶于

邻舍女巫授一品弦调,后乃易数师。段师精鉴,如此玄妙也。”

段奏曰:“且遣昆仑不近乐器十年,使忘其本领,然后可教。”

诏许之,后果尽段之艺。

贞元中,王芬、曹保、保子善才、其孙曹钢,皆袭所艺。

次有裴兴奴,与钢同时。钢善运拨,若风雨而不事扣弦。兴奴

长于拢捻类。时人谓曹钢有右手,兴奴有左手。武宗初,朱崖

李太尉有乐吏廉郊者,师于曹钢,尽钢之能。钢常曰:“教人















乐府杂录·15·

















多矣,未有此性灵弟子也。”郊尝宿平泉别墅,值风清月朗,

携琵琶池上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之声,必谓是鱼。

及弹别调,即无所闻。复弹旧调,依旧有声。遂加意朗弹,忽

有一物,锵然跃出池岸之上,视乃方响一片,盖蕤宾铁也。以

指拨精妙,律吕相应也。

某门中有乐吏杨志,善琵琶,其姑尤更妙绝。姑本宣徽弟

子,后放出宫,于永穆观中住。自惜其艺,常畏人闻,每至夜

方谈。杨志恳求教授,坚不允,且曰:“誓死不传于人也。”

志乃赂其观主,求寄宿于观,窃听其姑弹弄,仍系脂呈带,

以手画带记节奏,遂得一两曲调。明日携乐器诣姑,姑大惊异,

志即告其事。姑意乃回,尽传其能矣。

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内库二琵琶号大、小忽雷。

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

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时有权相旧吏梁厚本,有别墅

在昭应之西,正临河岸。垂钩之际,忽见一物浮过,长五六尺

许,上以锦绮缠之。令家僮接得就岸,即秘器也。及发开视之,

乃一女郎,妆饰俨然,以罗领巾系其颈。解其领巾伺之,口鼻

有余息,即移入室中将养,经旬乃能言,云:“是内弟子郑中

丞也。昨以忤旨,命内官缢杀,投于河中,锦绮即弟子相赠尔。

”遂垂泣感谢,厚本即纳为妻。因言其艺,及言所弹琵琶今在

南赵家,寻值训注之乱,人莫有知者。厚本赂乐匠购得之。每

至夜分,方敢轻弹。后遇良夜,饮于花下,酒酣,不觉朗弹数

曲。洎有黄门放鹞子过其门,私于墙外听之,曰:“此郑中丞

琵琶声也。”翌日达上听,文宗方追悔,至是惊喜,即命宣召,

乃赦厚本罪,仍加锡赐焉。咸通中即有米和,即嘉荣子也。申

旋尤妙。复有王连儿也。前羽调绿腰注云:“本自乐工进曲,

上令录其要者,今以为名,设言绿腰也。”















乐府杂录·16·





























筝者,蒙恬所选造也。元和至太和中,李青青及龙佐,大

中以来有常述本,亦妙手也。史从、李从周皆能者也。从周即

青孙,亚其祖之艺也。

















































乐府杂录·17·























箜篌





箜篌,乃郑卫之音权舆也。以其亡国之音,故号空国之侯,

亦曰坎侯。古乐府有公无渡河之曲。昔有白首翁溺于河,歌以

哀之。女丽玉善箜篌,撰此曲以寄哀情。咸通中,第一部有张

小子,忘其名,弹弄冠于今古,今在西蜀。太和中,有季齐皋

者,亦为上手,曾为某门中乐史。后有女亦善此伎,为先徐相

姬。大中末齐皋尚在,有内宫拟引入教坊,辞以衰老,乃至胡

部中。此乐妙绝,教坊虽有三十人,能者一两人而已。









































乐府杂录·18·





























笙者,女娲造也。仙人王子晋于缑氏山月下吹之,象凤翼,

亦名参差。自古能者固多矣,太和中有尉迟章尤妙。宣宗已降,

有范汉恭,有子名宝师,尽传父艺,今在陕州。

















































乐府杂录·19·





























笛,羌乐也。古有落梅花曲。开元中有李谟,独步于当时,

后禄山乱,流落江东。越州刺史皇甫政月夜泛镜湖,命谟吹笛,

谟为之尽妙。倏有一老父泛小舟来听,风骨冷秀,政异之,进

而问焉。老父曰:“某少善此,今闻至音,辄来听耳。”政即

以谟笛授之,老父始奏一声,镜湖波浪摇动,数迭之后,笛遂

中裂。即探怀中一笛,以毕其曲。政视舟下,见二龙翼舟而听。

老父曲终,以笛付谟。谟吹之,竟不能声。即拜谢,以求其法。

顷刻,老父入小舟,遂失所在。







































乐府杂录·20·























□篥





大龟兹国乐也也,亦曰悲栗。德宗朝有尉迟青,官至将军。

时青州有王麻奴者,善此伎,河北推为第一手。恃其艺,倨傲

自负,戎帅外莫敢轻易请者。从事台拜入京,临岐把酒,请吹

一曲相送,麻奴偃蹇,大以为不可。从事怒曰:“汝艺亦不足

称,殊不知上国有尉迟将军,冠绝今古。”麻奴怒曰:“某此

艺海内岂有及者也,今即往彼,定其优劣。”不数月到京,访

尉迟青所居在常乐坊,乃侧近僦居,日夕加意吹之。尉迟每经

其门,如不闻。麻奴不平,乃求谒见,阍者不纳,厚赂之,即

引见青。青即席地令座。因于高般涉调中吹勒部羝曲。曲终,

汗洽其背,尉迟颔颐而已。谓曰:“何必高般涉调也。”即自

取银字管于平般涉调吹之。麻奴涕泣愧谢曰:“边鄙微人,偶

学此艺,实谓无敌,今日忝闻天乐,方悟前非。”乃碎乐器,

自是不复言音律也。元和、长庆中,有黄日迁、刘楚材、尚陆

陆,皆能者。大中以来,有史敬约,在汴州。



























乐府杂录·21·























五弘





贞元中有赵璧者,妙于此伎也。白傅讽谏有五弦弹,近有

冯季皋。



















































乐府杂录·22·























方响





武宗朝郭道源,后为凤翔府天兴寺丞,充太常寺调音律官,

亦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

击之。咸通中,有异洞晓音律,亦为鼓吹署丞,充调音律官,

善于击瓯。击瓯,盖出于击缶。















































乐府杂录·23·





























古者能士固多矣。贞元中,成都雷生善斫琴,至今尚有孙

息不坠其业,精妙天下无比也。弹者亦众焉。太和中有贺若夷

尤能。后为待诏,对文宗弹一调,上嘉赏之,仍赐朱衣,至今

为赐绯调。后有甘党,亦为上手。















































乐府杂录·24·























阮咸





大中初,有待诏张隐耸者,其妙绝伦。蜀郡亦多能者。





















































乐府杂录·25·























羯鼓





明皇好此伎。有汝阳王花奴,尤善击鼓。花奴时戴砑绢帽

子,上安葵花,数曲,曲终花不落,盖能定头项尔。黔帅南卓

著《羯鼓录》中具述其事。咸通中,有王文举尤妙,弄三杖打

□,万不失一,懿皇师之。















































乐府杂录·26·





























其声坎坎然,其众乐之节奏也。祢衡常衣彩衣击鼓,其妙

入神。武宗朝赵长史尤精。



















































乐府杂录·27·























拍板





拍板本无谱,明皇遣黄幡绰造谱,乃于纸上画两耳以进。

上问其故,对曰:“但有耳道,无节奏也。”韩文曰:“乐句。

”古乐工都计五千余人,内一千五百人俗乐,系梨园新院。于

此旋抽入教坊,计司每月之精料,于乐寺给散。太乐署在寺院

之东,令一丞一;鼓吹署在寺门之西,令一丞一。













































乐府杂录·28·























安公子





隋炀帝游江都,时有乐工笛中吹之。其父老废,于卧内闻

之,问曰:“何得此曲?”子对曰:“宫中新翻也。”父乃谓

其子曰:“宫曰君,商曰臣。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大驾东巡,

必不回矣。汝可托疾勿去也。”精鉴如此。















































乐府杂录·29·























黄骢叠





太宗定中原时所乘战马也。后征辽,马毙,上叹惜,乃命

乐工撰此曲。



















































乐府杂录·30·























离别难





天后朝有士人陷冤狱,没家族,其妻配入掖庭。本初善吹

篥,乃撰此曲以寄哀情。始名大郎神,盖取良人行弟也。遂

三易其名,亦名切子,终号愁回鹘。

















































乐府杂录·31·























夜半乐





明皇自潞州入平内难,正夜半,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翦

逆人。后撰此曲,名还哀乐。



















































乐府杂录·32·























雨霖铃





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





















































乐府杂录·33·























康老子





康老子即长安富家子,落魄不事生计。常与国乐游处,一

旦家产荡尽。偶一老妪持旧锦褥货鬻,乃以半千获之。寻有波

斯见大惊,谓康曰:“何处得此,是冰蚕丝所织。若暑月陈于

座,可致一室清凉。”即酬千万。康得之还,与国乐追欢,不

经年复尽,寻卒。后乐人嗟惜之,遂制此曲,亦名得至宝。

明皇初纳太真妃,喜谓后宫曰:“予得杨家女,如得至宝

也。”遂制曲,名得宝子。









































乐府杂录·34·























文叙子





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乐工

黄米饭状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乃撰此曲。



















































乐府杂录·35·























望江南





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

后改此名。亦名梦江南。



















































乐府杂录·36·























杨柳枝





白傅闲居洛邑时作,后入教坊。





















































乐府杂录·37·























倾杯乐





宣宗喜吹芦管,自制此曲。初捻管,令排儿辛骨<骨出>拍,

不中。上目螳视,骨<骨出>忧惧,一日而殒。



















































乐府杂录·38·























拍板





懿皇命乐工敬纳吹篥,初弄道调,上谓是曲误,拍之,

敬纳乃随拍,撰成曲子。



















































乐府杂录·39·























傀儡子





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

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

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

必纳妓女,遂退军。史家但云陈平以秘计免,盖鄙其策下尔。

后乐家翻为戏,其引歌舞有郭郎者,发正秃,善优笑,闾时呼

为郭郎,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











































乐府杂录·40·























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





舜时调八音,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计用

八百般乐器。至周时改用宫、商、角、徵、羽,用制五音,减

乐器至五百般。至唐朝又减乐器至三百般。太宗朝三百般乐器

内,挑丝竹为胡部,用宫、商、角、羽,并分平、上、去、入

四声;其徵音有其声,无其调。













































乐府杂录·41·























平声羽七调





第一运中吕调,第二运正平调,第三运高平调,第四运仙

吕调,第五运黄钟调,第六运般涉调,第七运高般涉调。



















































乐府杂录·42·























上声角七调





第一运越角调,第二运大石角调,第三运高大石角调,第

四运双角调,第五运小石角调,亦名正角调,第六运歇指角调,

第七运林钟角调。

















































乐府杂录·43·























去声宫七调





第一运正宫调,第二运高宫调,第三运中吕宫,第四运道

调宫,第五运南吕宫,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



















































乐府杂录·44·























入声商七调





第一运越调,第二运大石调,第三运高大石调,第四运双

调,第五运小石调,第六运歇指调,第七运林钟商调。



















































乐府杂录·45·























上平声调





为徵声。商、角同用;宫逐羽音。

右件二十八调。琵琶八十四调,方得是五弦五本,共应二

十八调本。笙除二十八调本外,别有二十八本中管调。初制胡

部乐,无方响,只有丝竹。缘方响不应诸调,有直拔声。太宗

于内库别收一片铁。有以方响下于中吕调头一韵声,名大吕应。

高般涉调,方得应二十八调。是筝只有宫、商、角、羽四调,

临时移柱,应二十八调。



























献花(0)
+1
(本文系宋惠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