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举荐陈寅恪作者:政右经左 2009-03-10 13:33 星期二 晴
谢泳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凭社会,当今在大学和科研成单位,要是没有个博士之类的头衔是很难混出个名堂来的。重文凭应该说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因为文凭毕竟是衡量一个人水平的主要标志,它的好处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但是唯文凭是问,也有它的局限性,在如何处理文凭和水平的问题上,旧大学的有些做法还是不无记启发的。 旧大学重不重学历?应该说是很看重的,特别是洋学历,旧清华有一说法是想在清华立足,爬也要爬到美国去。当年吴晗在清华,就应为没有洋学历,熊庆来才劝他到了云南大学,熊先生对吴晗说,以你这样的学历,在清华很难做到教授,可见学历的重要。但旧大学的传统是教授治校,所以在常规之外,总有特例,这种特例时间长了,也就带有习惯性,也是传统的一部分。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梁启超成了导师,他还向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了陈寅恪,据说,当时曹云祥问梁启超: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又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廖廖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说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启超说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大学教授对陈寅恪的推崇,曹云祥听后就聘了陈寅悖(《清华人物志》第1集,第170页)这虽然是学林掌故,但也体现一种唯才是举的文化精神。陈寅恪进清华时,虽然没有学位和著作,但陈先生已经发表过一些文章,而这些文章是卓有见识的。新时代里,不但没有了这样的掌故,连类似的传说也听不见了。 分类:纪念陈寅恪
|
|
来自: love123236 > 《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