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崔偃、崔异、郑恒墓志与清河崔氏家传文化

 忘忧草草图书馆 2012-07-20



本文是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洛阳新出土唐代墓志整理与研究(2000-2006)》(批准号:2007BKG002)的前期成果。

故国洛阳为九朝之都,物华天宝人文荟萃。都城居民以丧葬礼制必备墓志为风习,近百年来城北邙山、首阳山,城南龙门山、万安山等地出土历代墓志至夥。近年新出者有考古报告《偃师杏园唐墓》[1]公布科学发掘资料和墓志研究成果。有《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2]《洛阳新获墓志续编》[3]等发表拓片,综合研究。有《邙洛碑志三百种》[4]《河洛墓刻拾零》[5]《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三)》[6]等著录拓本,后者附以录文。有《全唐文补遗》第八辑[7]《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8]等刊印录文。古代石刻文献为中古史研究领域的新宝藏,为学界采撷与挖掘。然而新出历历,绵无尽期。今揭其三,以见知人物,为唐代崔偃、崔异、郑恒墓志。偃、异同族兄弟,异、恒一室夫妇。此抄录文辞,研索生平,并结合相关墓志考察清河崔氏的家传文化及其意义。

墓志原文

(一)崔偃墓志

青石质,36厘米见方,楷书18行,行18字。盖同大,篆书3行,行3字:“大唐故崔府君墓志铭”。原文如下:

唐故右清道率府仓曹参军事崔君墓志铭并序

族叔虞部郎中翘撰

君讳偃,字希言,清河东武城人。炎帝子孙,太公胤祚;郁为天下族,人到于今称之。曾王父玄泰,益州绵竹县令。王父行温,延州刺史。考绮,益州蜀县令。清风激于万代,盛烈归乎一门。君即蜀县府君之长子也,生而忠信,居然礼乐,聿修厥德,不陨其名。弱冠明经高第,调补右清道率府仓曹参军事。储卫以清,高衢未骋。俄丁外忧去职,沉痛创巨,遂不胜丧。以开元十二年十二月廿二日卒于京师安兴里之私第。春秋三十有一、痛哉!礼之有节,率由无替,性乃因心,过哀致灭。至孝也者,崔氏云乎哉!虽顾悌绝浆,无以加也。即以其年闰十二月十七日权窆于偃师之北原。有子曰延寿,年仅总角,哭无常声。傍人陨泪,行路伤情。铭曰: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居丧之极,宁歼为至。灭则及礼,情终合义;一闭穷泉,空留芳懿。

(二)崔异墓志

青石质,高62、宽61厘米,楷书29行,行29字。原文如下:

唐故朝议郎使持节渠州诸军事守渠州刺史仍知本州团练守捉使赐绯鱼袋崔君墓志铭并序

崔氏其昌乎。周王命我太公望宅于齐国,汉帝迁我莱侯业家于武城。冠盖云兴,延于百代,礼乐风动,归于一门。崔氏其昌乎。有唐水部郎、渠州刺史、清河崔君讳异,字给事,乃其后也。皇朝通议大夫、礼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国子司业、修国史、上柱国、清河子、赠卫州刺史文公讳融,则我之烈祖也。朝请大夫、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给事中、中书舍人、上柱国、清河子、赠定州刺史、贞公讳禹锡,则我之伯父也。给事中、中书舍人、知制诰、礼部侍郎、河东郡太守、礼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清河子、赠江陵郡大都督、太子太傅、成公讳翘,则我之显考也。世称学圃,世擅文林,世司王言,世掌邦国。大名与三光并照,盛业与四海争流,是故天下钦崇之。君生而岐嶷,幼而聪慧,贞公育而字之,成公赏而名之,夫其利锋含霜,明镜写月,学泉溢涌,词葩秀发。材可以经国,德可以润身,忠可以事主,孝可以荣亲。斯不亦具美乎!历金城、洛阳二县尉。奋其刀笔,刀笔有声;张其罻罗,罻罗无事。迁宝鼎、河东二县令。田野岁辟,流亡日归;威若明神,恩如慈父。诏赐银章朱绂者,旌厥功也。朝廷以我俊茂,入升台郎;以我贤能,出临方牧。下车未几,牵旒何速。大历六年辛亥秋七月既朔越二日薨于廨宇,享年三百九十三甲子。呜呼!之人也,方将践黄阁登紫垣,振家风酬国恩。虽有其时,而无其命。天孤其心,人虚其庆,可哀也哉!明年壬子冬十一月丁丑朔卅日景午,葬于河南府颍阳县万安山之南原,陪于先茔,礼也。七子,一曰照、二曰达、三曰谏、四曰能、五曰从、六曰总、七曰岸。照大理评事,达谏左司御兵曹参军,其余幼稚。克守义方,聿修孝道;卜宅而安厝之,立铭而论譔之。夫如是,可谓善也。已矣!其词云:

呜呼崔君,继世象贤;如何明神,不降永年。附我先茔,启我新阡;于涧之左,于山之前。兹山连延,横乎中天;嗟尔令问,与之俱传。

从父兄前左补阙巨撰

(三)崔异妻郑恒墓志

青石质,高53、宽54厘米,楷书27行,行27字。原文如下:

唐故使持节渠州诸军事渠州刺史充本州岛团练守捉使崔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序

表甥朝议郎守尚书工部侍郎知吏部选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郑余庆撰

夫人讳恒,字同婉,荥阳开封人也。浚源盛烈,国史家谍详矣,故不书。列祖杲,皇朝历刑户兵吏侍郎、尚书右丞,赠礼部尚书。大父放,皇朝金吾将军、东都副留守。考毓,皇棣州刺史。外祖朓,皇秘书郎。炳然华胄,式是冠族。宜哉夫人,天授淑姿,凛然端肃;玉洁而加润,霜明而益清。洞以表微,识以知远;既笄有行,归于崔氏。妇道全睦,女仪尽闲。惟夫人之门华而茂,惟崔氏之族文而盛,惟夫人外祖清而著。高朗繁缛,光华懿美;熏灼于百氏,焜煌于四海。有子七人,曰照、达、励、能、从、总、宪。照前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达前阆州录事参军,励前郢州司马,能前侍御史、内供奉,从前试大理评事,总前洋州兴道县主簿,宪前庆州华池县令。夫人抚训诸子,其勤夙夜,聚以文学,绍于家声。吏才兼优,公府交辟,乘便轩居宪职者,犹是举集其门矣。有女五人,长适范阳卢舒,次适卢嵩,次适广平刘从一,次适南阳张献甫,次适天水赵需。凡厥命婿,斯为得人。刘从一户部尚书和台鼎,张献甫左仆射掌旄钺,赵需以文学至兵部郎中。和之至也,故有繁衍之报焉;义莫重也,故有福禄之厚焉。每中外俱来,尊幼咸叙,铺筵席,陈罇俎。膳虽小而必精,器无微而不称,皆由夫人鉴裁端一而然也。子孙欣和而知类,亲戚仰止而宗极,可不谓之为盛欤!夫人以贞元十四年正月三十日寝疾终于崇贤里之第,享年七十四。即以其年十月二十六日合祔,从周礼也。当府君归全于渠州,群盗尽起。夫人诸子,时在阆中,崎岖逼侧,哀以坚决。乃命第三子励,间道历险,护帷裳归于洛师。以大历七年祔于万安山之南原,礼也。感通神明,义贯今昔,此又人之难能也。崔氏官阀,备详前志,群从左补阙巨之文也。夫人以妇顺宜家,以母仪训子,仁爱广博,亲疏敬慕。小子忝奉中外,猥以铭石见托,悲以从命,庶无愧辞。铭曰:

浼浼荥水,洋洋清河;我族我归,如琢如磨。郁然轩裳,焕乎文章;人物焜煌,斯焉允臧。恭惟夫人,天授淑姿;晧曜明洁,雪霜以之。仪训具高,周旋皆适;动致澄澈,居为表的。庆保繁衍,厚居福禄;姻娅将相,阶庭兰玉。有子七人,半惟朱绂;乘轩冠豸,藻秀风骨。荣贯未已,惊飙不留;奄忽无状,悠然若休。众子泣血,帷裳东诀;万安之南,以启同穴。

崔偃弱冠中第与早世

墓志叙偃家世云:“曾王父玄泰,益州绵竹县令。王父行温,延州刺史。考绮,益州蜀县令。”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清河小房下有一支的世系如次:玄泰-行温-绮-镇、鹏[9]表载玄泰、行温的官职与墓志同,唯未记父绮职衔。表有绮二子名而不载墓志所谓长子偃、长孙延寿,缺失明显。

崔偃聪颖过人,二十岁便考中明经科,获得仕进资格,做过太子右清道率府属下从第八品下阶的小官。遭受父亲去世的沉重打击,巨痛疚怀,过哀身亡,开元十二年(724)十二月廿二日卒于长安安兴里之私第,年仅三十一。安兴坊在朱雀门街东第四街(即皇城东之第二街),自北而南第三坊[10]亲属由京兆迁神东都,蜿蜒九百里颠簸到偃师,以其年闰十二月十七日舁榇殡殓。适逢寒冬,卒葬时限未足一月,其行也促,其窆也速,葬事安排如此紧迫的情况在当时的墓志中还是很少见到的。葬崔偃于“偃師之北原”,以其先茔在焉。地处洛阳邙山迤东的首阳山南麓,这块风水宝地也是唐代东都、西京等居民身后的永久归宿。

宪宗、穆宗朝有谏议大夫崔偃(或作崔郾)[11]须与之区别。

崔偃墓志的撰作者崔翘是南祖崔氏清河派嫡裔,简历勒于其子崔异墓志,所述较两唐书为详。近年《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清河县开国男赠江陵郡大都督谥曰成崔翘墓志》(天宝十年)已于洛阳出土,藏淄博拿云美术博物馆,拓本[12]录文[13]已刊行。已往洛阳出土《唐太子左赞善大夫李昢墓志》(天宝十四年)云:“东京留守、礼部尚书崔翘又奏为判官。”[14]记其曾受崔尚书擢拔。《旧唐书·崔慎由传》亦云:“曾祖翘,位终礼部尚书、东都留守。”[15]崔翘在地方和中央的任职由墓志与文献互证其实。

就崔翘(683750)与崔偃(694724)的卒日逆推生年,叔长侄十一岁。仅301字的崔偃墓志是崔翘四十二岁时的作品,时为京官虞部郎中

崔异家世与生平

墓志记述崔异的先人崔融(653706),以文章显世,传列正史。科举入仕为崇文馆学士,为太子李显侍读属文,撰《启母庙碑》深得女皇武则天赞美。历任春官郎中、知制诰、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为文华美,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谥号“文”,有诗文传世。两唐书记禹锡、翘履历比此墓志简略,《旧唐书》云:崔融“二子禹锡、翘,开元中,相次为中书舍人。”[16]将兄弟合叙。《新唐书》分述云:融“六子,其闻者禹锡、翘。禹锡,开元中,中书舍人,赠定州刺史,谥曰贞。翘,礼部尚书,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成。”[17]父子三人是清河崔氏的翘楚,大唐国家之栋梁。崔翘墓志记载的家族世系,还可以订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讹误[18]

墓志叙崔异出身望族而历宦无多,虽朝履郎官外践方牧而于公事业绩含蓄其词。据有关文献记载,崔异释褐“历金城、洛阳二县尉”,前一任是由员外郎樊系早先的一个美梦所促成。樊系考取进士的情形和事先做过的一个梦吻合,因此很相信自己梦中所见情景。吏部侍郎达奚珣也很看重他,于是由校书郎上调为金城县尉,樊系却回答:“我的梦中说官职应该带个‘阳’字。”事便搁下了。“其时崔异于东铨注泾阳尉,缘是忧阙,不授。异,尚书崔翘之子。遂别求换一阙”[19]于是达奚侍郎把泾阳县尉换给了樊系,授予父母双全的崔异金城县尉,各得其所。

千唐志斋藏近年洛阳出土的崔异之母《崔翘妻卢西华墓志》(贞元三年)述卢氏五子之名云:“秀、陟、同、异、或。[20]异乃第四子。《崔翘墓志》记其“有子五人:曰秀,太常寺协律郎;曰陟,詹事府司直;曰同,河南府士曹;曰异,京兆府金城县尉;曰或,左千牛”,墓志由“男异书”。则天宝十年十月葬父之时崔异已任金城尉,时年四十六而宦运未达。洛阳师范学院藏近年洛阳出土《唐崔同妻卢谈墓志》(天宝十年),由“夫之弟异书”[21]这两件新发现的书法作品是其中年所作,略具颜体风骨,颇见功力。

崔异生平的最高官职是墓志首题的“使持节渠州诸军事守渠州刺史仍知本州岛团练守捉使”,与文献记载雷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异,渠州刺史。”[22]《旧唐书·崔慎由传》亦云:“祖异,位终渠州刺史。”[23]近年洛阳出土《唐太庙斋郎崔彦宗墓志》(大和六年)述其先人云:“祖异,皇朝渠州刺史。父宪,皇任兴元府西县尉。”[24]已往洛阳出土《唐太子太保分司东都赠太尉崔慎由墓志》(咸通九年)由志主自撰,叙其来历云:“唐朝中书舍人、国子司业、修国文公讳融之玄孙;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太子太傅、成公讳翘之曾孙;尚书水部员外郎、渠州刺史、赠太子太保讳异之孙;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赠太师、贞公讳从之第二子。[25]所记可靠,且其祖的结衔是崔异墓志“升台郎”的注脚,而赠官是后来崔慎由任宣宗宰相时的朝廷例封。已往洛阳出土《右拾遗崔舣与妻郑氏合祔墓志》(乾宁五年)云:崔舣的“曾祖异,皇任尚书水部员外郎、渠州刺史,赠太傅;祖从,皇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赠太师,谥曰贞;父安潜,皇太子太师、赠太尉。”[26]对照崔异墓志葬年,同一个家族嫡系子孙的墓志在相隔百十年后的记述一致,略有繁简,盖因世族的史牒具纪,家谱代传。

文学家元结《别王佐卿序》记载:“癸卯岁,京兆王契佐卿年四十六,河南元结次山年四十五。时次山顷日浪游吴中,佐卿顷日去西蜀,对酒欲别,此情易邪?在少年时,握手笑别,虽远不恨,以天下无事,志气犹壮。今与佐卿年近五十,又逢战争未息,相去万里,欲强笑别,其可得乎?与佐卿去者有清河崔异,与次山住者有彭城刘湾,相醉相留,几日江畔!主人鄂州刺史韦延安令四座作诗,命余为序,以送远云。”[27]癸卯岁为代宗宝应二年(763),时崔异五十八岁四五位知名文坛的俊彦、相知相交的友朋因分离而聚会,举觞话别,寂寥伤感,酬唱赠答。

有学者分析零星间接材料推测崔异于贞元中刺渠州[28],难以精确,现在可以据墓志改定为六年了。

崔异墓志由“从父兄前左补阙巨撰”,据《新表》记载,此人系异伯父禹锡之次子:“巨字为式,殿中侍御史”[29]与崔异同为一代文宗崔融嫡孙:“孙巨,右补阙,亦有文”[30]是知名俊彦,为文朗练畅达。

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崔巨撰有名碑四通:《唐百家岩寺碑》(天宝八年)、《唐永泰寺钟铭》(大历元年)、《唐绛州刺史李公德政碑》(大历二年)、《唐禹庙碑》(大历三年)[31]金石涵养极深的欧阳修于治平二年(1065)跋《唐禹庙碑》云:“崔巨文传于今者绝少,皆不及此碑。”[32]评价甚高宋人所见仅此赖以碑刻保存的寥寥数篇。

清代陆心源编《唐文拾遗》,卷二十二有崔巨小传云:“巨,字为式。大历中右补阙、殿中侍御史。”[33]并考证《大唐宣州刺史薛公碑》为其所作,即《全唐文》阙名《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34]是崔巨作文保留于今者。在万卉争艳各挺其彩的唐代文坛,崔巨撰崔异墓志为崔氏家族醇雅丰茂,久而益辉的文华园地添加了芬芳。

郑恒持家与教子

郑恒出生于世家。高祖郑,两唐书仅以短句为记,列《郑善果传附从兄元璹传》之后。知名于武皇朝,终天官侍郎[35]墓志所书履历或见于文献,圣历二年,为吏部侍郎[36]卒赠礼部尚书[37]墓志叙其祖放为“皇朝金吾将军、东都副留守”,与《新唐书》所记开元十三年玄宗自择十一位刺史中的“太仆少卿郑放定州”[38]许是一人。其“考毓皇棣州刺史”,题名于御史台精舍碑阴[39]曾任监察御史。肃宗至德二年(757),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有云:“又恩敕先超授吴郡司士郑毓乐安郡太守,令于江淮南两道度僧道,取钱与臣召募士马,令应接河北。”[40]是在安史之乱初起的特殊时刻,朝廷急于用人的超常擢拔。

大姓世为婚媾是当时社会习俗,郑恒“既笄有行,归于崔氏”,即十五岁与崔异结缡。丈夫“享年三百九十三甲子”,卒于大历六771)。一甲子为60天,一年依365天计,则为六十四周岁七个月零十天,即唐代的六十六岁。恒卒于貞元十四年798享年七十四,二人是年龄相差十九岁的老夫少妻,为当时官僚家庭所习见。撰志者以日辰甲子数记算志主年寿,偶见于出土墓志。《唐行河南府陆浑县令李瑱墓志》云:瑱“以开元十年二月廿九日寝疾终于洛阳县乐城里之私第,春秋三百卌八甲子。”[41]《唐通直郎贾隐并夫人杜氏墓志》云:隐“越开元十载岁在壬戊秋九月廿八日化迁于德懋里之私第,春秋凡三百有六十甲子。”[42]《崔翘墓志》云:“公享年四百有八甲子矣,唐天宝九载冬十二月三日薨于洛师明教里之私第。”这种记岁方法清代金石学家已经注意到了,《唐京苑总监茹守福墓志》云:其以开元一年六月八日,“卒于长安休祥里第,享年三百三甲子四旬有二日矣”[43]乾隆朝进士武亿论茹氏墓志云:“以日辰之数记其生年,志铭变例也。”[44]

墓志说大历六年七月,崔异上任不久便卒于渠州官舍:“下车未几,牵旒何速”。当地气候湿热,大概得了紧病。当时郑恒领着子女由长安入蜀赶在随夫共同生活的崎岖山路上,刚刚走到阆中就听到噩耗,东南距离渠州还有二三百里的路程。刺史一死,下面就乱了,一时渠州“群盗尽起”,不便继续南行。于是郑恒命第三子崔励前往,冒着危险抄近道一路艰辛护送父亲尸骸到洛阳。于次年东京万安山之南原,这里是崔氏的大墓域,崔异与其父崔翘都陪于崔融旧茔

郑恒多产,育七男五女,人口繁旺。崔异弃世,家道衰落,子女失怙,多未成年。全靠夫人居家主内,勤于事务。以道德文化抚训诸子,闱战得捷,令男有官位;夙恭礼典,少习母仪,使女归鼎族。每当成家立业的儿女们回到母亲身边,“尊幼咸叙,铺筵席,陈罇俎。膳虽小而必精,器无微而不称,皆由夫人鉴裁端一而然也。子孙欣和而知类,亲戚仰止而宗极,可不谓之为盛欤”!可见郑氏管家贤明,独立能干。家庭融洽和谐而有繁衍之報,恪守道德规范而有福祿之享。以老母亲为中心的大家庭,其情恰恰,其乐融融。

郑恒以贞元十四年正月因病终于崇贤里私第,此坊位于西京朱雀门街西第三街(即皇城西之第一街),自北而南第八坊[45]当年十月,子女移灵于东都,瘗母于父之墓穴,举行合葬。

郑恒墓志,文雅清明。作者郑余庆(746820),两《唐书》有传[46]少勤学,善属文,大历中举进士第。德宗贞元初,历库部郎中,为翰林学士,以工部侍郎知吏部选,后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时,为尚书左仆射,详定典制。终太子少师、检校司徒。有文集、表疏、碑志、诗赋共五十卷。流传于今者甚少,《全唐文》存文4[47]《全唐诗》收诗2[48]

《旧唐书》记载,貞元十三年五月“壬子,以库部郎中、翰林学士郑余庆为工部侍郎、知吏部选事”。贞元十四年七月壬申,“以工部侍郎郑余庆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49]而郑恒卒于贞元十四年正月三十日,葬于十月二十六日。就其撰志时所署结衔“守尚书工部侍郎、知吏部选事”看,是志作于当年二月一日以后至七月壬申日任宰相之前。而葬日是丧事之家请卜师筮士预先贞定的。

崔异郑恒夫妇七子

崔异墓志和郑恒墓志各表七子名讳与官职。崔异墓志述前三子初仕,其余尚幼稚。二十六年后的郑恒墓志所载七子悉为低秩官员,“吏才兼优,公府交辟,乘便轩居宪职者,犹是举集其门矣”,处于人生的上升发展时期。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南祖崔氏房[50]渠州刺史异的七子名位,是作古以后的各自履历中的最高官位或最后任职,此列表比照以观其变化异同。

崔異郑恒夫妇七子表

崔异墓志

郑恒墓志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照,大理评事

照,前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

照,将作监丞

达,左司御兵曹参军

达,前阆州录事参军

达,江陵少尹

谏,左司御兵曹参军

励,前郢州司马

励,陕府司马

能,前侍御史、内供奉

能字子才,岭南节度使、清河郡公

从,前试大理评事

从字子乂,淮南节度使、清河县伯

总,前洋州兴道县主簿

总,太子谕德

宪,前庆州华池县令

宪,西主簿

对照两方墓志所记,三子谏、七子岸已经改名。有学者据崔慎由之“父从,少孤贫。寓居太原,与仲兄能同隐山林,苦心力学。属岁兵荒,至于绝食,弟兄采梠拾橡实,饮水栖衡,而讲诵不辍,怡然终日,不出山岩,如是者十年。贞元初,进士登第[51]的记载,认为“《新表》将能列于异第四子,当为第二子”[52]今由崔异、郑恒墓志的双重字据可证《新表》所列七子的排序不误。

崔异郑恒夫妇诸子先后折桂超迈前贤,从、能颇居高位,两唐书有传,他子有载,或见于其他文献,此不缕述。

崔异郑恒夫妇诸婿

崔家五女是名门世族之闺英闱秀,求为姻好之家络绎于门,竞为东床之选。“凡厥命婿,斯为得人”,都是称心如意的大户人家。长女婿范阳卢舒,虽不见于文献而必为佳偶。

二女婿卢嵩,就已知文献和出土墓志而言,唐代与五代后唐有名卢嵩者数人,颇难判定孰是。也有与郑恒墓志之卢嵩年代相近者,如广结文友诗朋的骚人韦应物(737792)有挚友卢嵩,二人时相唱和,《全唐诗》收录韦氏赠、酬答、忆念卢嵩的五言诗四首[53]可见关系亲密,情同手足。

三女婿广平刘从一(742785),两唐书有传[54]出身大官僚家庭,少举进士,历秘书省校书郎、渭南尉、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建中末,迁吏部郎中。德宗居奉天,拜刑部侍郎、平章事。明年六月,改中书侍郎、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参与修史。病甚辞位,除户部尚书。寻卒,年四十四,赠太子太傅。为相但求明哲保身,无所建树。墓志所谓“刘从一户部尚书和台鼎”,系指其最后的职务和赠官。

四女婿南阳张献甫(736796),两唐书亦有传[55]左武卫将军张守琦之子,少随诸兄从军,以军功累授试光禄卿、殿中监、河中节度副元帅、都知兵马使,检校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建中初,以军功加太子詹事、金吾将军。出镇咸阳,抵御吐蕃侵扰。贞元四年,迁检校刑部尚书,兼邠州刺史、邠宁庆节度观察使。乃于方渠、马岭等县选险要之地以为烽堡。复盐州及洪门、洛原等镇,各置兵防以备蕃寇。贞元十二年,加检校左仆射。五月丙申卒,年六十一,赠司空。即墓志所谓“张献甫左仆射掌旄钺”。惜刘、张二婿先于岳母病亡。

五女婿天水“赵需以文学至兵部郎中”。柳宗元作《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述其先人之友六十七人于其墓碑之阴,其中的“赵需,天水人,哻哻儒士也。有名。至兵部郎中,卒”[56]即崔氏夫。《旧唐书》云:“贞元十二年四月,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召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与渠牟及道士万参成、沙门谭延等十二人,讲论儒、道、释三教。”[57]赵需讲论有辩才,曾为朝廷谏臣,《全唐文》收文二篇[58]

崔为文宗 世禅雕龙

中古时期的高门望族清河崔氏以煊赫的政治势力、殷厚的经济实力和深粹的文化功力维系其社会地位。以经学和文学为家传文化承续于唐代,习见于文献与石刻[59]。此则以新发现的崔融兄弟子嗣的几方墓志为个案剖析而得其详。近年洛阳出土崔融为弟撰《洛州永昌县丞崔释墓志》(圣历元年)云:“君家世文学,绪业清素。生而俊明,幼而高杰。五岁善嘲谑,七岁能词章,十一耽经书,十三猎史传,十五而纷纶博极,流略毕罄矣。……精覈朝政,辩章国体;工于论事上书,善于词赋议驳。注《周易》、《礼记》、《孝经》、《论语》,撰律历正朔书,著经史稽疑,尝有览楚汉诗,词气顿挫,甚为知音所许,庶几得诗人之风焉。”[60]崔释聪颖异常极具文才,经史悉通勤于著述,文章诗赋流誉于时,《文苑英华》载其所撰判文六十一篇。惜英年早逝,官位不显而正史失载。

近年洛阳出土崔翘晚年为堂兄撰《陈王府長史崔尚墓志》(天宝四年)[61]志主系谷神之子,融之侄,禹锡之堂弟。墓志云:“英贤间出,卿长相惭;清风激于百代,盛德流于四海。志有之,崔为文宗,世擅雕龙,此也。君国子进士高第,中书令燕国公张说在考功员外时,深加赏叹。调补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校理无阙,鱼鲁则分。作初入著作局诗十韵,深为文公所赏。时有知音京兆杜审言、中山刘宪、吴兴沈铨期赞美焉。”随唐明皇临幸温泉宫时献《温泉诗》,“时录诗者多,咸称纸贵。……文集廿卷行于时。天生聪慧的崔尚也是继承家族文学衣钵的名门骄子。惜一代文儒的传世作品甚少,见于《全唐文》者二篇、《全唐诗》者一首。近年洛阳出土《唐滑州匡城县丞卢医王墓志》,由“秘书省校书郎清河崔尚撰”[62]于景龙三年,是其三十岁时的作品。崔翘所谓“志有之”云云,语出《后汉书·崔骃传赞》:“崔为文宗,世禅雕龙”,作者引用前典宣示崔氏是簪缨望族中源远流长世代不替的文化领袖

前已述及,更能体现崔氏人才辈出的崔翘墓志也已经问世,由其弟朝议郎行右拾遗崔至撰。墓志誉赞其先人云:“文学忠信,衣冠礼乐,名香德美,四海一门。”以宇内独高自视。崔翘也是幼年好学的神童:“四岁敏嘲咏,七岁善隶书,八岁工文章,遂穷览载籍”。秉承了累世家学的优良传统。墓志说道,崔禹锡、崔翘与崔尚青年时期同时在朝做官,“时人谓为‘三张兄弟’,荣耀当时”。将之比西晋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墓志又称,崔融以礼部郎中知制诰,子禹锡以礼部外郎兼知制诰,子翘以中书舍人知制诰,三位名臣为文章宗伯而备受尊崇:“清切禁垣,代掌书命,父子兄弟,一门为荣,万古独绝”。崔氏代擅词章而崔翘独领风骚,“风化天下,文体一变”,引起的雷震改革了官场文风。崔氏“三叶掌诰,一家工文;代宗学府,人称墨妙”。崔翘的文学作品除了《全唐文》收表、判七篇,《全唐诗》入诗三首,目前增添了崔尚墓志和崔偃墓志。由此三方墓志可见,崔释、崔尚、崔翘叔侄三人文学素养深厚,继承了文化世族的家学精髓。

崔异墓志歌颂其先人云:“世称学圃,世擅文林,世司王言,世掌邦国。”是故天下钦崇之。所用文辞与其他墓志有异而意思相同:清河崔氏家族文化功底深厚,是问学的基地;世有美才,独步于文士之林;执掌要权,为朝廷重臣。崔异自小得到伯父禹锡、父亲翘的宠爱,受到了优良的家庭教育而具备“学泉溢涌,词葩秀发”的文学特长。由于墓志文辞精短,未叙崔异出身,但是由此句即可品味他是科举登第的。郑恒墓志记丈夫物故后,家传之学不坠:“夫人抚训诸子,其勤夙夜,聚以文学,绍于家声”。即以诗书传家的知名人物、显赫事迹,激励后生继承先人坚苦刻厉的学风、实现父祖望子成龙的遗志。由前引《旧唐书·崔从传》亦可知,兄弟自幼孤贫勤学苦读同赴词场而成功。可见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好学风气是以各个独立家庭为单位世代传承的。子弟刻苦读书,相互影响,以学文勤志为立命之本。唯如此以科第入仕,以成就事业,以文学名世,以树德建言。

郑恒墓志云:“惟崔氏之族文而盛。”新出墓志证实,清河崔氏在唐代科举取士的制度下和上流社会崇尚文学的风气中,恪守历朝著姓的清明高尚,继承世代阀阅的家声门风,发展华夏传统的艺文学术。稳固持久的家庭文化教育卓有成效,人才辈出扬波兴澜,前赴后继引领潮流。

原载《出土文献研究》(九),中华书局2009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

[2]杨作龙、赵水森等编著《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4]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

[5]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6]中国文物研究所、千唐志斋博物馆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上册,文物出版社2008年。

[7]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

[8]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9]《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二下》,中华书局1975年,2768页。

[10](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11](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一○一,《帝王部·纳谏》,中华书局1960年,第2册,第1210页。

[12]《拿云美术博物馆藏墓志选》,《书法丛刊》2006年第2期,第51页。

[13]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368页。

[14]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1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30页。

[15]《旧唐书》卷一七七,《崔慎由传》,中华书局1975年,4577页。

[16]《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第3000页。

[17]《新唐书》卷一一四,《崔融传》,第4196页。

[18]赵超:《拿云美术博物馆藏石序》,《书法丛刊》2006年第2期,第22页。

[19](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七七,《梦休征上·樊系》,中华书局1961年,第2200页。

[20]《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上册,第219页。

[21]《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第270页。

[22]《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第2742页。

[23]《旧唐书》卷一七七,《崔慎由传》,第4577页。

[24]《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上册,第292页。

[25]张宁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第二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7页。

[26]《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4册,第193页。

[27](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八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二册,第1714页中栏。

[28]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第5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08页。

[29]《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第2738页。

[30]《新唐书》卷一一四,《崔融传》,第4196页。

[31](宋)赵明诚:《金石录》,金文明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136136138页。

[32]《欧阳修全集》卷一四○,《集古录跋尾》卷七,中华书局2001年,第2240页。

[33]陆心源编唐文拾遗》卷二二,《全唐文》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中栏。

[34]《全唐文》卷九九○,第五册,第4547页。

[35]《旧唐书》卷六二,《郑杲传》第2381页。《新唐书》卷一○○,《郑杲传》第3938页。

[36]()王溥:《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中华书局1955年,第1356页。

[37]《唐会要》卷七九,《谥法上》,1458页。

[38]《新唐书》卷一二八,《许景先传》,第4465页。

[39](清)赵钺 劳格撰,张忱石点校《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中华书局1997年,第94页。

[40]《全唐文》卷三三六,第二册,第1504页中栏。

[41]《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9册,第81页。

[42]《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1册,第190页。

[43]《全唐文》卷九九五,阙名:《大唐故朝散大夫京苑总监上柱国茹府君墓志铭》,第五册,第4571页上栏。

[44]武亿撰《授堂金石文字续跋》卷三,《京苑总监茹守福墓志》,见高敏、袁祖亮点校《授堂金石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39页。

[45]《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第213页。

[46]《旧唐书》卷一五八,《郑余庆传》第4163页。《新唐书》卷一六四,《郑余庆传》第5059页。

[47]《全唐文》卷四七八,第三册,第21642166页。

[48]《全唐诗》卷十三、卷三一八,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771934页。

[49]《旧唐书》卷一三,《德宗下》第385388页。

[50]《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第2736—2748页。

[51]《旧唐书》卷一七七,《崔从传》,第4577页。

[52]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卷二,《崔氏》,中华书局1998年,第349页。

[53]《全唐诗》卷一八七《赠卢嵩》,卷一九○《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卷一九○《酬卢嵩秋夜见寄五韵》,卷一九一《夏夜忆卢嵩》,第1044页,第1064页,第1064页,第1072页。

[54]《旧唐书》卷一二五,《刘从一传》第3550页。《新唐书》卷一○六,《刘从一传》第4051页。

[55]《旧唐书》卷一二二,《张献甫传》第3498页。《新唐书》卷一三三,《张献甫传》第4551页。

[56]《柳宗元集》卷一二,中华书局1979年,第304页。

[57]《旧唐书》卷一三五,《韦渠牟传》,第3728页。

[58]《全唐文》卷五三一,第三册,第2388页下栏。

[59]夏炎:《中古清河崔氏家传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

[60]赵振华:《洛阳新出唐代墓志研究三题》,《出土文献研究》(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1]郭茂育:《唐崔尚墓志略考》,《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第107页。

[62]《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2页。《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第8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