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这是反映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向天津进发。
1900年8月进入皇宫的八国联军官兵在乾清宫内
1901年9月7日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的十一国公使。
湖北因其战略和商业上的重要意义而为列强窥视。号称“九省总汇之通衢”的武汉更是列强争夺的重点。清武汉三镇图。
1861年,汉口正式辟为通商口岸。英.法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在汉口划定租界,不久俄.德.日等也相继在汉口划定租界,设立领事馆,使之成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图为帝国主义份子绘制的汉口租界图。

汉口法国租界界碑

1816年,英国驻华参赞巴夏礼与清湖北地方政府签订了《英国租界条约》。将汉口沿江地段花楼巷至甘露寺划为英租界。图为《英国租界条约》。
英.法.德.俄.日等国在汉口的租界区
1861年,清政府在汉口设立监督税务江汉关署,简称“江汉关”,负责华洋交涉,进出口贸易,并开始征收关税,至1907年汉口年贸易额白银一亿三千万两,越过天津.广州.成为继上海后,第二大贸易口岸,称为“东洋芝加哥”。江汉关图。

根据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租界内驻扎军队.设立巡捕房.监狱.从而形成具有独立公司法权的国中之国。汉口租界巡捕房。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

德国德华银行汉口分行。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
各国在租界内开设银行,通过信贷和发行纸币等业务,控制和垄断中国金融市场,严重影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各国在武汉先后开设工厂40余家,通过使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获取在华的巨额利润。这是1863年设立的第一家外国资本工厂—俄商顺丰砖茶厂。

汉口英商和记蛋厂
洋行收购的大量桐油待运出口。
大量女工成为外商在华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长江江面上到处游弋着外国兵舰和商船。

图为1909年的湖北沙市码头
各国列强深入华中更广阔的地区,争夺交通控制权。
在中国内陆进行传教活动的外国传教士。

各国在汉口及湖北各地设立教堂,以传教的方式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图为建于十九世纪末的湖北谷城县沈家垭子天主堂。
十九.二十世纪更替之际,湖北既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重点,又是清朝洋务建设的一个新中心。1889年至1906年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主持了著名的“湖北新政”。其间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对湖北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张之洞像。
1890年建在汉阳龟山北麓的湖北兵工厂全景
湖北兵工厂正门

湖北兵工厂制造的步枪
1893年,张之洞主持建成汉阳炼铁厂,1906年炼铁厂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重工业工厂,也是我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1894月7月,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全景
针对旧式学堂空疏不实的弊端,张之洞先后创办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自强学堂及各级中小学堂和农业.工业.师范.外语.武备等专门学堂,施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图为1891年,由茶商捐资兴办的两湖书院。著名革命家黄兴,宋教仁曾就读于此。
1902年5月,张之洞于武昌创办两湖总师范学校。东路小学堂附属其旁,归师范学生授课,以资实习。图为两湖总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堂的学生。
为了培养洋务新政所需的各类人才,张之洞大力提倡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湖北成为当时向海外派遣留学生最早.最多的省份之一。留学生中很多人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898年,日本士官学校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武昌炮兵全队合影
湖北陆军军官合影。前排右起第三人为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
湖北新军在操练
中日甲午之战后,旧式清军不堪一击,在洋务派倡导下,清廷下令编练新军。1896年,张之洞创建湖北新军,聘德国人为总教习。

在苛政和灾荒下无法生活的老人,颠沛流离,乞讨度日

上海《民呼日报》发表的一幅漫画,形象地揭露外债.赔款及捐税压得人民无法生存
湖北农民的卖地契
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贫困破产的湖北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流入城市,形成庞大的失业者群。这是汉口街头等待雇佣的失业者
流离失所的人民,他们在等待一个没有希望的政府给予救济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使得湖北人民走投无路,或冻饿而死,或铤而走险奋起反抗。这是上海《舆论时事报》刊登的反映湖北灾民冻死.投水和暴动的三幅时事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