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平概况

 慎静 2012-07-22

兴平地貌特征

兴平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貌可分为两个类型区。即南部渭河阶地区,海拔390460米;北部黄土台原区,海拔460541.8米。县境内从北向南,呈阶梯状倾向渭河,覆盖物全是第四纪冲积、风积物。

渭河阶地区

北从晁庄、界庄、前北铁、李家坡、板桥、北汤台、杏花村、庄头、马堪村、来祁寨、窦马村以南,西起武功县界,东到秦都区界,南止渭河,是渭河平原的一部分。南北宽18.5公里,东西长32公里,系渭河干流切割形成的冲积平原。发育完整阶面平坦宽阔,又形成明显的河漫滩与一级、二级、三级阶地,面积324.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94%。阶地区的基础构造是汾渭内陆断陷西段的渭河地堑,南深北浅,呈箕状拗陷。中新世时开始沉积红色黄土。地堑至今仍在活动,是西部压扭~压性隆升压;中部挤压~扭动掀斜;东部扭动掀斜区;东南掀斜区。本县是南部下降区。地堑上填充着深厚的第四系地层,其厚度达45007000米以上,其填充物皆由渭河干流所塑造,又经多次侵蚀与堆积,才形成现在各级广阔的阶地平原。

河漫滩,位于本市沿渭西桥、永流、建坊、龙兴、吴耳、郭公、高家、北张、马村、仪空、蔡东、蔡西、千佛、张耳、塔耳、何孔、马坊、侯村、湾里、南田村南部,发育不甚完整,其南北宽0.22.5公里,东西长32公里,海拔390米左右,是本市渭河阶地最低区,在区内北部吴耳村和村以南有宽约1.5公里,长6公里的漫滩阶地,高出漫滩0.5米,常被季节性洪水淹没。漫滩地组成物质是全新统的中、细沙为主,沙质粘土,沙卵石次之。渗漏严重,肥性差,不耐旱涝,易为洪水淹没,虽有耕种部分,却难保收获。群众叫“撵水池”。

一级阶地,位于河漫滩地区以北,台面平坦,并与二级阶地以坎相接,高出河漫滩23米,台原宽窄不一。距地表23米以内均有含水层,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地质层是第四系的上更新统,上部为沙质粘土,下部为沙及沙卵石层。厚为190米左右,土壤主要是斑斑黑油土,具有蓄水保肥、抗旱耐涝、具耕种期长,适种性广等特性。群众称之“梨起轻,磨起松,种的杂,收成好”。

二级阶地,在一级阶地以北。台面平坦,在杏花村以西与黄土台原相接,台面宽9公里,在杏花村以东与三级阶地相连,台面宽8.5公里。高出一级阶地1015米。地下水埋深510米,含水层厚约30米。地质层仍属第四系上更新统,上部为黄土质沙质粘土,下部为沙及沙石,沙质粘土、沙砾石覆盖层,厚约156米左右。土壤主要是黑油土,土层深厚肥沃,适于农耕。

三级阶地,位于二级阶地以北,黄土台原区以南,在杏花村以东出现呈契形分布。以西地貌界线不甚明确,宽约1公里,高出二级阶地约2050米。地下水埋深1015米。含水层厚1015米。地质层是第四系的中更新统,系渭河沉积层。20米以上为黄土类,以下见沙、沙卵石层。土壤主要是红油土,适种小麦。

黄土台原区

位于县境北部,属于风积平原,奠基于中更新世,形成于上更新世,属于地质第四系上更新统,海拔460541.8米,平均比降16.63‰。在杏花村以东高出三级阶地2041米。台原面广阔平坦,南缘坡度较陡,南北向冲沟多,沟壁陡直,有天生桥、再生谷等自然地质现象,断面成V形。今大部分沟壑已整修为梯田。台原北部呈坡状,与肖河故道相接,形成店张凹地。台原区面积182.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6.06%,是本市农业区划的粮食主要生产区。其基底构造同阶地区相反,属缓慢上升区。上部覆盖深厚的黄土层,可达数百米。钻孔167米深处见有薄的沙层,土壤主要是红油土,面积385612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5%,适于小麦及多种作物生长,也是本市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地区。

 

 

本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特点。

    春季蒙古高压逐渐衰退,多有西风带移动性槽脊活动,热带暖气团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很快增多,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动荡不宁,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而且多浮尘,常有春旱发生。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炎热,多雷阵雨,并伴有大风;极端最高气温达42.2℃(1966615),是关中高温区之一,常有程度不同的夏旱或伏旱出现。秋季蒙古高压逐渐增加,副热带高压开始南辙,此时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由于受秦岭山系阻挡,锋区南下迟缓,停滞不前,渭河平原往往秋雨连绵。因此,秋季连阴雨是本市气候特征之一。如果秋季极地高压迅速建立而南下,同时副热带高压仍维持在较高纬度,高低空高压发生重合现象,便是秋高气爽天气。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压影响,气候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冬旱发生。

        

太阳辐射量(光量):本市全年为111.5千卡/厘米26月份最大,为13.6千卡/厘米2。太阳辐射量年较差大,最大为118.4千卡/厘米2;最小为91.7千卡/厘米2。在季节分布上:春季为31.7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28%;夏季为39.6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36%;秋季为21.8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20%;冬季为18.2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16%。春夏两季,太阳辐射量丰富,对小麦、油菜等作物返青、抽穗、成熟十分有利。秋季连阴雨较多,日照减少,太阳辐射量相应也减少,对秋季作物的成熟及棉花的吐絮十分不利。

生理辐射量(光质):是可被植物直接利用的光能。本市年生理辐射量为55.6千卡/厘米2。全年中≥0℃期间的生理辐射量为50.12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的89.99%;≥10℃期间的生理辐射量为37.98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的68.2%;≥20℃期间的生理辐射量为21.08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的37.85%

日照(光时):年平均日照平均数为2065.2小时,最多达2257.2小时,最少为1596.9小时;8月份最多,平均为218.8小时,2月份最少,平均为134.6小时。各季日照时数,夏季最多,为645.5小时,占全年总数的32.2%;春季次之,为518.7小时,占年总数的25.9%;秋季最少,为413.8小时,占年总数和21%;冬季同秋季几乎相等,为431小时,占年总数的21.5%

平均≥0℃期间的日照时数1728.0小时,占年总数的86%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253.4小时,占年总数的62%

气温、地温

一、气温

本市年平均气温13.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4℃,年极端最高气温42.2℃;最冷月为元月,平均气温-0.9℃,年极端最低气温-19.9℃(196925日)。

季节分布:春季12.4℃~14.7,夏季23.2℃~26.6℃,秋季11.8℃~14.4℃,冬季—2.1℃~1.6℃。

气温日差和年差:气温平均日差,介于9.4℃~13.6℃之间。夏季最大(6月)13.6℃,秋季最小(9月)9.4℃。平均气温的年较差为27.3℃,最高间差27.9℃,最低间差26.4℃,最高和最低间 37.8℃。极端最高、最低间差62.1

各种界限温度:≥0℃积温4853℃,≥3℃积温4779.6℃,≥5℃积温481.4℃,≥10℃积温4269.5℃,≥15℃积温3570.2℃,≥20℃积温2449.4℃。0℃之初日为29日,终日为1213日,持续308天;3℃之初日为226日,终日为1126日,持续276天;5℃之初日为310日,终日为1119日,持续254天;10℃之初日为44日,终日为1028日,持续208天;15℃之初日为430日,终日为102日持续156天;20℃之初日为527日,终日为96日,持续103天。

无霜期:降霜初日,平均是112日,最早109日,最晚119日,早晚差40天。终日,平均是330日,最早310日,最晚418日,最晚差38天。无霜期年平均218天,最长238天,最短193天。

二、地温

地面温度:年平均地面温度15.8℃。平均最高30.1℃,平均最低7.0℃。一月平均为-0.3℃,四月平均17.1℃,七月平均31.1℃,十月平均15.1℃,本市地面温度年变化趋势与气温年变化趋势大体不同,元月最低,春季低温开始逐渐上升,78月地面温度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年较差不大。

各种不同深度地温,平均为5厘米14.9℃,15厘米15.0℃,20厘米15.0℃,各不同深度地温差值较小。春季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6℃、9℃、12℃、14℃的平均日期分别为311日、47日、411日。秋季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8℃、16℃的平均日期,分别为928日、105日。

冻土深度:最大深度31厘米(1977年元月),最小深度6厘米(1965年),百分之六十年份的冻土深度在1015厘米。年平均冻土日数47天,最长冻结日数为85天,最短日数为7天。据气象资料记载,多数年份冻土日数≥40天。在平均冻土日数中,112天、125天、元月22天、28天。在部分年份,元月整月冻结。

本市历年平均冻土初日是1116日,最早为1024日(1981年),最迟为1230日(1962);历年平均冻土终日为218日,最早为117日(1972年),最晚37日(1982年)。

       

兴平市年平均降水量584.7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年最大降水量933.9毫米(1983年),最小降水量285.9毫米(1977),大小相差648.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3.27倍。多年平均变差116.4毫米,平均相对变率19.7%。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常有旱、涝灾害发生。

地区分布:据农业区划资料分析,地区差异不大,渭河一级阶地比黄土台原多30毫米,市西略大于市东。

季节分布:春季平均降水量143.5毫米,占全年24.5%,因春季升温快、风速大、蒸发量也大,春旱经常发生。夏季平均降水量211.6毫米,占全年36.2%,降雨且多中、大雨或暴雨,时空分布不均,盛夏常出现伏旱天气。秋季平均降水量210.6毫米,占全年36.1%,多集中在910月,常有阴雨天气。冬季降水量少,平均18.9毫米,占全年3.2%,往往出现冬旱,影响小麦生长。月季变化,从3月开始,降水迅速增多,7月和9月为两个相对多雨月,5月和8月次之。4月降水51.3毫米,6月降水44.4毫米,10月降水65.8毫米,11月至3月降水均在4.827.6毫米之间。

降水日数(指降≥0.1毫米的天数):年平均为90天,以秋季9月最多,长则22天,短则4天。≥5.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33天,最多年(196053天,最少年(197715天。≥10.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19天,最多年(198331天,最少年(1977)8天。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降水量):暴雨日数(日降水量≥50.0毫米),1959年至1985,26年间共出现6,平均4年出现一次。最大日降水量109.9毫米(196075)。年际间最多一年出现2(1960426日和75)。年内以夏季最盛,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在农事季节(410月),26年共出现连阴雨68次,平均每年2.5次。其中15天以上的长连阴雨3次,814天的中连阴雨24次,57天的短连阴雨41次。

降雪天数:年平均13天。最多年23天(1981115日至326日间),最少年4天(19601123日至1961年元月5日间)。初日多在11月中旬左右,终日多在3月下旬左右。最早初雪日始于1022日(1971年),最晚初雪日412日(1979年)。初、终间平均103天,最多163天,最少44天。积雪日数:一般12月下旬至元月下旬为积雪期,年平均积雪日7天左右。由于是小雪或微雪,积雪深度不大,最大深度值18厘米(1968年元月29日)。

气压、风

一、气压

本市属于大陆气压系统,历年平均气压969.3毫巴。气压变化的特点是冬季高,夏季低。最高达979.6957.7毫巴,最低956.8959.9毫巴。

二、风

风向:由于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级风向随之改变。全年主导风向为西风(W),频率11%。其次是东风(E),频率9%;东东北风(ENE),频率7%;东北风(NE),频率6%;西南风(SW),频率4%;东南风(SE )、西西南风(WSW)、西西北风(WNW)、西北风(NW),频率均为3%;东东南风(ESE)、南风(S),频率为2%。北风(N)、北东北风(NNE)、南东南风(SSW)、南西南风(SSW)、北西北风(NNW),出现最少,频率为1%。静风率为42%

平均风速:年平均风速1.4/秒。春季平均风速1.6/,夏季平均风速1.5/,秋季平均风速1.1/,冬季平均风速1.26/秒。最大风速24/,风向东东北(ENE),出现在19591217,其次是1960323,风向东北(NE),风速18/秒。

蒸发与湿度

一、蒸发

根据市气象站蒸发器观测,1958年至1962年和1980年至1985,两个阶段的记录,本市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063.9毫米。最大蒸发量出现在67,分别为169.5毫米、166.1毫米;最小蒸发量出现在12,28毫米.

各季蒸发量:春季为317.3毫米,夏季为464.6毫米,秋季为176.6毫米,冬季为105.4毫米.

二、湿度

湿度分绝对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两种。本市累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2.7毫巴。年最大绝对湿度出现在8,平均24.6毫巴;最小绝对湿度出现在元月,平均3.6毫巴。

相对湿度累年平均为73%,约平均最高出现在9,84%;月平均最小出现在6月为62%;极端最小相对湿度为3%(1977225)

灾害性天气

本市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连阴雨、暴雨、干热风、冰雹、霜冻。

 

水文是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现象。根据本市的实际,只记述地面水:渭河、地下水、泉、肥水、水资源量。根据水利区划资料,本市的渭河平原和北部黄土台原都属于低产径流区,平均径流深为28.371毫米,平均径流系数0.05。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90.2万立方米。其中黄土台原区属于泾河流域的16.8平方公里,平均径流深28.094毫米,平均径流系数0.0496,径流量47.66万立方米;属于渭河流域的166.094平方公里,平均径流深28.37毫米,平均径流系数0.0496,径流量471.23万立方米。渭河平原属于渭河流域,面积307.106平方公里,平均径流深、径流系数同上,径流量871.29万立方米。径流年内变化和降雨量的年内分布相一致,径流多集中在汛期的79月份。由于境内黄土台原和渭河平原地面平坦,久经耕种,土层深而松,降水量大部通过渗入变为地下水,所以自产径流很小。

  

渭河,沿本市境内南缘自西向东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陇西、漳县、武山、甘谷、天水、宝鸡、眉县、兴平、咸阳、西安、渭南、华县、华阴,至潼关港口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934平方公里,在本市为过境河,西从桑镇的西桥村入境,流经永流、马家、建坊、吴耳、郭公、高家、北张、东马村南,从仪空、蔡西村开始向东北经蔡东、千佛、张耳、高王、塔耳、何孔、马坊、田南村南至段家村东出境,进入秦都区。市境内长30.5公里,流域面积473.20平方公里。

渭河属于季节性多泥沙河流。年平均径流量55.67亿立方米,而79月份占46%。根据咸阳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176.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220立方米/秒(1954818日),最小流量40立方米/秒(194175日)。年平均水位高程383.29米,最大高程385.79米(1954818日),最小高程382.29米(1938811日)。历史上大洪水年份有1898年的11500立方米/秒,1933年的5800立方米/秒,1954年的7220立方米/秒,基本上41年一遇。含沙量据咸阳水文站资料,年平均值26.8公斤/立方米,最大值596公斤/立方米(196087日),最小值0.045公斤/立方米(1960年元月13日)。年平均输沙量1.49亿吨(咸阳站),最大输沙量3.31亿吨(1937年),最小输沙量0.52亿吨(1942年)。

自地质时期以来,渭河始终自西向东流经复式阶梯状断陷盆地的中心。盆地中次一级横向断裂使河流纵剖面呈阶梯状波折,历经多次变迁,形成今典型的弯曲性河道,河床属于淤积性沙质。河道纵比降1/5501/2000。由于河槽宽(5002000米)而浅,河岸易被冲塌,河道变化大,30年南北摆动变幅最大4公里,以北移为主,有些河道已靠近一、二级阶地处。渭河冬季有结冰和流凌现象,冰层厚几厘米到十多厘米,冰凌块很少超过5平方米大,凌速为1.3/秒。

川河:清《兴平县志》载,在渭河以北,距渭河12公里处,每逢阴雨,渭水泛滥,挟川而东流。自清雍正元年(1723)以来,渭水于眉县槐芽镇、周至县景家寨、武功县永安镇北徙归川河,不由故道流,川南之渭淤为浅滩,舟楫不行,人可走过。而川受全渭水不能容,常冲决为患,以后在马坊屯(村)景家寨处修长堤,使渭复由故道而流。今川河已无。

浃河:旧县志载,在川河之南、渭河之北,即周至县马坊村与本县胡浃桥相直,渭河流至此处北出一支婉转而东流六七里仍入渭河,在当时清八旗之牧马场内。今浃河不存。

旧志载,在渭河以南兴平境内从西向东,起源于周至、户县之山区,流入渭河的支流有清水河、黑河、建河、流水河、双喜河等。今因渭河以南原辖地区划归周至、户县,故诸河不再记述。

地下水

因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本市地下水的分布北部与南部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两个区域。总含量为11797.8万立方米。

(一)渭河平原区:属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分布广,厚度大,埋藏浅,透水性能、储存条件好,接受竖向和侧向补给快,是良好的天然地下水库,也是目前渭河平原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二)渭北黄土台原区:属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埋藏深。由于黄土管状孔隙和垂直裂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层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加密,板状钙质结构层加厚。赋存条件差,富水性能不好,接受竖向补给慢,浅水层少,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要求,必须结合利用深层水。

根据本市地貌形态,岩层蓄水性及埋藏条件,市境内陆下水含水层可划分为两个含水岩组和七个不同富水亚区。

渭河平原沙、砾、沙卵石水岩组:分布于渭河河滩和一、二、三级阶地,面积为307.12平方公里,含水层为消、砾、卵石,由南向北逐渐变薄,颗粒由粗变细,单井出水量相应减少。

一分区:分布在渭河河漫滩及一级阶地,面积68.82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1.53米,在50米深度内,含水层厚度为40米左右,岩性为沙、砾、卵石,单位涌水量33立方米/时,属极强富水区。60200米深度内,含水层厚度约120米,岩性为沙、砾、卵石。

二分区:分布在二级阶地南部和中部,面积约146.45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510米,局部低洼地,水位埋深较浅,在50米深度内的含水层厚度约30米左右,岩性为沙、砾、卵石,单位涌水量为28.6立方米/时,属极富水区。在50米~200米之间,有两个含水层,深度在60120米及140200米之间,南部含水层厚约5060米,北部厚约2040米,岩性为沙、砾、卵石。

三分区:分布在二级阶地后缘地区,面积约62.85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1015米左右。40米以内含水层厚约1015米,岩性为粉沙、细沙及少量中沙,单位涌水量14.6立方米/时,属强富水区。4080米之间,含水层厚约1525米,岩性为中、粗沙及少量沙、砾、卵石。80200米之间,含水层厚约3035米,岩性为沙、砾、卵石。

四分区:分布在三级阶地,面积为29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在30米左右。含水层在地表以下28.4845.59米之间,含水层厚约1520米,岩性为沙、砾、卵石,单位涌水量15.4立方米/时,属强富水区。5070米之间,含水层厚约1520米,岩性为沙、砾、卵石,具有承压水头。

渭北台原黄土与细、中沙水岩组:分布在整个渭北黄土台原区,面积182.96平方公里。

五分区:分布在马嵬、南市、南位原区,面积约131.56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4080米,上部为黄土状的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厚约90110米,在200米内含水层厚约3050米,一般为34层,层厚而集中,岩性以中沙为主,含有少量粗沙及沙砾石,经混合抽水,单位涌水量7.3立方米/时,属富水区。

六分区:分布在店张原区,面积约37.7平方公里。地下水深埋在4090米,上部为黄土状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构,厚约100130米,在200米内,含水层厚约2540米,一般为78层,层薄而分散,岩性以细沙为主,含有少量中、粗沙,经混合抽水,单位涌水量为3.3立方米/时,属中等富水区。

七分区:分布在店张凹地,面积约13.7平方公里。潜水位埋深一般为510米,单位涌水量4.9立方米/时,属中等富水区。在50120米深度为黄土状沙质粘土,200米深度内,含水层约3040米,一般34层,岩性为细、中沙,富水性能较差。

泉、肥水

地下水受地质构造和断裂活动而自溢为泉;因受土壤、岩性的影响,使水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硫态氧,形成肥水。

一、泉

本市在宝鸡~咸阳~渭南断裂带的沿坡地带一线,历史上有许多泉。

乾隆四十二年(1775)《兴平县志》载,有灵宝泉、龙泉、礼泉、温泉(当时均已废)、板桥泉、高皇泉、玉女泉、汤台泉、马嵬泉、五龙泉、清水泉、红沟泉、史家泉、清泉10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校订兴平县志》载,有板桥泉、马嵬泉、汤台泉、玉女泉、高皇泉5处。经考证,除玉女泉、汤台泉、高皇泉干枯外,今仍有以下8泉有水。

马嵬两泉,一是圣母泉,在马嵬镇稍东北方向500米处;一是龙王泉,在马嵬镇正北550米处,两泉流水可灌地约40亩。

史家泉,是新涌出泉,在马嵬镇史村和羊圈交界处,可灌农田。

板桥两泉,在冉庄乡板桥村,一是魏家泉,在今魏堡正南500米坡下,可灌地10亩。一是庞家泉,在今庞家村北学校东北角3米处,水可供饮用和浇地。

安家泉,在马嵬镇安家村北29米处,水可供饮用、洗衣、灌地。

高店两泉,在大阜乡高店村正西250米处的砖厂内有两小泉。

二、肥水

是村、镇多年污水下渗形成的含有肥分的一种水。根据地下水水质化验和对原成片肥水区的重点抽样化验结果分析,126个水样硝态氮含量小于15PPM的占18%,大于15PPM的占19%。除县城地区肥水分布较为集中硝态氮含量比较高外,其余田南、马嵬、马驹、田阜、界庄等地均不明显,多系零星分布。肥水的主要成因是由于居民点的污染作用所形成。肥水的矿化度一般在12/升之间,在灌溉时注意肥水与淡水掺和,一般不会给作物和土壤带来不良后果。

   

一、地表水水质

渭河是本市唯一的地表水灌溉水源,也是对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地下水影响较大的河流。根据水质化验和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ph7.96,盐度2.014毫克当量/升,碱度0毫克当量/升,矿化度0.317/升,硬度10.32德度。按农田灌溉用水标准来衡量,是很好的灌溉水源。

二、地下水水质

根据地下水水质分级情况,全市102眼化验井,ph值在6.58.5之间,水样符合国家灌溉用水标准,具有微碱性。从硬度分析,50%以上都属硬水和极硬水。矿化度小于1的占85.3%11.7%的占12.7%,据综合指标矿化度分析,98%的水都是好的和较好的。盐度属于好的和较好范围,唯碱度好的和较好的只占36.3%。根据盐度、碱度综合水质标准,本市大部分碱度为0的水样,盐度都较小,不会有盐害;而唯店张洼地有碱度为0,盐度高达15.65的水样,矿化度也较高,将会产生盐渍化。

三、饮用水质

根据水质化验,本市85%的水样矿化程度都小于小,属于淡水;15%的水样矿化度为1~3,属于微淡水,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七分区。

 

土壤的形成是经过地球化学、粘化、钙沐浴与淀积、有机质积累和人工培肥五个过程。1981年普查结果,全市土壤有4个大类,8个亚类,15个土属32个土种。土壤分布除有生物、气候带(土壤地带性)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以及母质、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影响(土壤的区域化变化);全市从北向南依次为垆土――黄土――垆土――潮土――淤土。总面积761143亩,垦殖指数76.3%,土地利用率高,缺乏后备资源。

土壤类型

一、        垆土

垆土是兴平市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也是主要农业土壤,分布在境内中、北部各级阶地上,是自然褐土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施肥、堆积覆盖形成的,面积549470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76.3%。土体结构为“蒙金型”,上层为约50厘米的堆积覆盖面,下层为原褐土层。覆盖层质地为砂轻壤至中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结构良好,通透性好,便于耕作,利于作物生长;粘化层质地为中壤至重壤,吸收性强,通透性差,有托水托肥作用。具有耕性良好,上松下实,保水保肥,抗旱耐涝,易发老苗的特性,加之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适种作物广,生产水平高。

主要土属有:

(一)油土亚类:分布在黄土台原和渭河平原各级阶地上,面积493876亩。占全市总土壤面积68.6%,其中:

1      红油土属:分布在原上和原下的边缘,面积385612亩。

2      黑油土属:分布在二级阶地南部,渭惠渠老灌区,面积107663亩。

(二)黑涝洼土亚类:分布在渭河平原各级阶地,面积38989亩,占总土壤面积5.4%。其中:

1      斑斑黑油土属:分布在一级阶地上,系草甸褐土经耕种熟化形成,面积38088亩。

2      黑涝洼土属:分布在庄头镇低洼地区,面积901亩。

(三)褐墡土亚类:分布在三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的北缘,面积15283亩。

(四)灰土亚类:零星分布在田阜、阜寨、庄头三个乡镇的渭河沿岸,面积1322亩。

二、黄土

黄土是在黄土母质上直接耕种熟化而形成,与黄土母质具有相似的形态、属性的一类土壤。分布在边坡以及零星土壤中,面积88391亩,占总土壤面积12.3%。成土年龄短,成土作用微弱,全剖面无明显层次分化。肥力随着施肥种类,数量不同,耕作时间的长短不同,其耕种熟化程度和耕种侵蚀过程的相对强度而差异甚大,熟化层的厚度也颇为不同。

(一)    黄墡土属:分布在渭河平原各级阶地的边坡上,另外在黄土台原的土壕中和堆积作用强烈的低平地段也有零星分布,面积86549亩。

(二)    白墡土属:分布在大阜乡和店张办的坡地上,面积577亩。

(三)    淤墡土属:分布在庄头镇的渭河河谷阶地上,面积1265亩。

三、潮土

潮土是在河流冲击、堆积物上发育而成。它是在草甸化过程中经人类耕种熟化形成的土壤。其分布在沿渭河各乡镇的新老滩地上,面积43611亩,占总土壤面积6.1%,因地下水位高,在地下水季性上升和下降的影响下,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剖面中沿土壤空隙、裂缝而上,形成了大量灰色胶膜及铁锈斑纹,有时可见小的雏形沙姜。潮土分潮土亚类和湿潮土亚类。

(一)    潮土亚类:面积36761亩,占总土壤面积5.1%。主要分布在沿渭各乡镇的河滩地。

1. 泥沙潮土属:分布在沿渭河滩地,面积32513亩。占总土壤面积4.5%

2. 沙质潮土属:分布在新河滩及老河滩古道地区,面积4248亩。

(二)              湿潮土亚类:分布在西吴、田阜的胭脂河道地区,没有粘化层,有潜育层。该亚类只有泥质湿潮土,面积6900亩。

四、        淤土

淤土是发育在河流新近沉积物上的幼年土壤。面积38927亩,占总面积5.4%。分布在渭河新滩地上,河流的沉积作用尚未终止,经常受洪水威胁,生产无保证,群众称“撵水地”。肥力瘠薄,不耐旱。该土类只有淤土亚类,按质地有:

(一)    淤泥土属:分布在渭河沿岸,面积33882亩。宜种豆类、小麦。按淤泥层厚度分淤泥土3237亩,中层沙底子淤泥土26427亩,薄层沙底子淤泥土4218亩。

(二)    淤沙土属:分布在田阜乡渭河滩,面积5047亩。肥力很低,不耐旱,只可种花生、红薯,产量低,易受洪水威胁,收成无保证。

土壤养分

耕地养分状况与土壤类型、耕作管理等直接相关。据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有机质、含氮量、速效磷和微量元素硼、锌、铁均属缺的范畴,只有钾和铜比较丰富。

一、        耕地有机质和含氮量

(一)    有机质:平均含量1.10%(按照陕西省土壤工作分级标准1.21.5%为适宜),属低含量。含量在1.21.5%之间的163192亩,占耕地面积28.7%,主要分布在大阜、赵村、汤坊、南位、南市等乡镇,其余乡、镇面积较少(田阜乡没有分布);含量在11.2%之间的170388亩,占耕地面积29.8%;含量在0.81.0%之间的143439亩,占耕地面积25.1%;含量在0.60.8%之间的63794亩,占耕地面积11.2%;小于0.6%29983亩,占耕地面积5.2%,主要分布在冉庄、马嵬、赵村、桑镇、丰仪、庄头、阜寨、西吴、店张等乡(镇)的部分地域。

(二)    全氮:最高含量1.079%,最低0.018%,平均含量0.0744%(按照陕西省土壤分级标准,低于1%的为低含量),属于缺氮水平。全市571123亩耕地,含量在0.10.15%之间的18585亩,占3.2%;含量在0.0750.1%之间的262190亩,占45.9%;含量在0.050.075%之间的274292亩,占48.1%,含量小于0.05%15769亩,占8.8%

二、            水解氮

是衡量近期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标志。按照陕西省土壤分级标准12090ppm为中等含量,而本市最高为126ppm,最低为11ppm,平均52.9ppm,属于低含量。全市仅有23702亩耕地含量在90100ppm之间,占耕地面积4.2%;其余547421亩耕地属于缺水解氮状况,占95.8%,其中含量在6090ppm之间109728亩,占地19.2%;含量在3060ppm之间的425428亩,占耕地74.5%;含量小于30ppm11978亩,占耕地2.1%

三、            速效磷、速效钾

本市速效磷最高含量49ppm,最低1ppm,平均含量12.6ppm(按照陕西省土壤分级标准2015ppm为中等),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全市含磷量大于30ppm166462亩,占耕地29.2%;含磷量在2030ppm之间的146173亩,占耕地25.6%;含磷量在1520ppm之间的111169亩,占耕地19.5%;含磷量在1015ppm之间的79429亩,占耕地13.9%;含磷量小于10ppm67603亩,占耕地11.8%

速效钾含量最高367ppm,最低53ppm (沿渭河沙地),平均含量170ppm,按照陕西省土壤分级标准属于丰富水平。

四、            氮磷比

合理的氮磷比是使农作物获得高产的主要因素。本市耕地氮磷比很不协调,特别是原上的南市、南位、店张等乡(镇)氮磷比严重失调,分别为8.41:13.32:12.99:1;原下的桑镇、汤坊、丰仪、庄头、阜寨、田阜6个乡(镇),氮磷比没有原上严重,但也不协调,分别为2.04:11.78:11.59:11.66:1。以上乡镇应增施磷肥,改善耕地中的养分结构。

五、            土壤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母质、地形、施肥水平及人为活动不同,差异较大。

硼:有效态含量最高0.508ppm,最低0.033ppm,平均0.292ppm

锌:有效态含量最高0.821ppm,最低0.124ppm,平均0.334ppm

铜:有效态含量最高1.537ppm,最低0.417ppm,平均0.893ppm

铁:有效态含量最高5.21ppm,最低1.88ppm,平均2.465ppm

根据陕西省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分级标准,本市大部分耕地表现缺硼、锌、铁,而铜有效含量比较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