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話說刺血療法

 金朝陽宮 2012-07-22
 

 

刺血溯源

刺血療法,古代又稱為放血療法,或曰刺絡法。歷史悠久,其療法以經絡學說為指導,用三棱針、小針刀等器具刺破身體一些淺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實踐證明,刺血療法具有瀉熱、止痛、鎮靜、開竅、化瘀、消腫等多方面作用,可用於近百種病症的治療。

近代,放血療法的科學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放血療法還被用於許多急危重症的救治,如:治小兒驚厥,取人中、印堂、雙側合谷、勞宮、涌泉、太衝、單側十宣。前面人中、印堂穴針用瀉法,後面諸穴點刺出血,5分鐘後,可見患兒額上汗濕抽搐停止。再如近代著名中醫針灸專家楊介賓在論治急症時,認為急症來之迅速,一時難以細辨,當以陰陽二綱以辨虛實。陽證實證以刺血為大法,泄熱豁痰,開竅醒神,待患者神轉病穩之後,才可採用相應治法調理,這樣才不至於貽誤病機,挽生命于垂危。

 

 

刺血操作

刺血療法的針具是三棱針或小眉刀。三棱針由不銹鋼製成,針尖有三面三棱,十分鋒利,適用於皮肉豐厚的四肢、軀幹放血;頭面部及手足部放血應選用細長的三棱針。

三棱針古稱“鋒針”。刺絡放血能開竅泄熱、通經活血、祛風止痙,對許多疑難雜症也有卓越的療效。三棱針點刺不僅對小兒高熱驚厥、嬰兒吐瀉不食、脾虛泄瀉不止等療效獨特,而且還可治療成人劇烈頭痛、噁心、嘔吐及中風昏迷等。臨床主要取人中、迎香、十宣、地倉等穴。

三棱針一般以點刺法為主,針法:先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鬱積于一處,繼而在此部位常規消毒。針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用拇、食二指握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12分深,對準已消毒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深。點刺時須對準穴位快速進針、出針。出針後以適當力度連續擠壓針孔周圍組織,使血液流出,直到血流自止或血色變鮮紅為止。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應用舉例

點刺放血法適應症較多,而且有獨特療效,現舉例介紹如下:

1.高熱、中暑、中風、溺水、煤氣中毒、食物及藥物中毒:用點刺法。高熱,取十宣;中風,取手十二井穴;中暑,取尺澤、委中,或點刺十宣穴,並在肘窩曲澤穴、窩委中穴拍打,待其充血後點刺;溺水,取人中、會陰;煤氣中毒,取太陽;食物及藥物中毒,取大椎。

2.頭痛、胃痛、胸痛、腰痛、脅痛、腹痛:以上屬實證、熱證者用點刺法。頭痛,取太陽、百會;胃痛,取足三里、膏肓;腰痛,取腰俞、委中;胸痛,取心俞、膻中;脅痛,可用雙手指尖分別順左右胸脅間推揉,由慢漸快,由輕漸重,皮膚紅潤為度,然後尋找紅點點刺出血;腹痛,取足三里、厲兌。

3.痛經、崩漏、滯產、惡阻:以上屬實證、熱證者用點刺法。痛經,取太衝、大敦;崩漏,取足三里、隱白;滯產,取三陰交、至陰;惡阻,取三陰交、行間;乳少,取中衝、足三里。

4.小兒發熱、急慢驚風、臍風、吐瀉:用點刺法。小兒發熱,取商陽、關衝,或點刺井穴;急驚風、臍風,取人中、十宣、涌泉;慢驚風,取行間、足三里;吐瀉,取商陽、公孫。

5.目痛、耳鳴、耳聾、鼻衄、牙痛、咽喉腫痛:以上屬實證、熱證者用點刺法。目痛取太陽、攢竹、太衝;耳鳴、耳聾,取中渚、俠溪;鼻衄,取迎香、印堂、二間;牙痛,取頰車、內庭;咽喉腫痛,取少商、內庭。均可取耳尖、屏尖、輪1~輪6,速刺放血。

 

 

注意事項

應用刺血療法不僅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還必須準確掌握禁忌證。凡有下列之一者均不宜應用刺血療法:1.患有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症及其他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2.血管瘤患者不宜用放血療法;3.過饑、過飽、醉酒、大汗、過度勞累禁用放血法;4.貧血、低血壓、孕期及產後應慎用放血療法。(王維恒安徽省懷寧縣血吸蟲病防治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