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古称于阗,位于自治区最南端,总面积24.91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历史上,是西域三十六国著名的于阗国所在地,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之乡发祥地,是和田玉的故乡,历史悠久,蜚声中外。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是世界历史上惟一将玉与人性化相融的国家。 和田玉在成因上的专属性 和田玉是神工造物的结果,普天之下,唯有我国新疆和田而独享。原因是她的生成地质条件十分苛刻,她产在昆仑北坡,海拔约4500米的冰峰里,这里严重缺氧,酷寒、山体切割陡峻,无路可攀,其自然环境恶劣无比。新疆地质工作者克服了种种艰难,多次进入和田所属于田县之南的阿勒玛斯矿区,经勘查后得知,和田玉属典型的岩浆期后接触交代型矿床。矿体产在中酸性(花岗闪长岩)侵入岩与镁质大理岩接触交代的热液蚀变带中,呈东西向分布,而矿体多呈不连续之囊状、脉状、小透镜状或串珠状产出。单个矿体规模较小,一般长1—5米,最长10多米,其出露宽度仅0.1—0.5米,倾角50°—75°。接触带东西向延续几十公里,多因山高路险,冰雪覆盖难以控制而放弃进一步的找矿工作。但在且未、若羌玉石矿发现并开采后更证实了这条蚀变带绵延断续出露近千公里,东至青海,西至叶城县境叶尔羌河上游密尔岱山,在这条成矿带上,已发现并开采矿床20余处,在成因上同属接触交代型。因和田玉的主要矿物成份是透闪石,故和田玉非蛇纹石软玉,其硬度在6—6.5之间,也不是因动力变质或区域变质而形成的其它透闪石玉,更不是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碧玉。和田玉在成因上的特殊属性赋予了她的温润、细腻之特点,比之俄罗斯贝加尔湖白玉显得更细、更润。和田玉在成因上的专属性,曾引起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但通过地质条件的总结,这个天工造物之地非和田莫属,是世界独有的,是中国独有的,是具中国特色的。 和田玉储量状况 和田玉其分布在和田地区之南的昆仑山,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苏拉穆宁塔格。和田玉成矿带绵延1100多公里。根据地质十大队提供和田地区和田玉储量资料表明:在长约1100公里的和田玉成矿带上,已勘查的原生矿20余处,仅此,预测资源量21-28万吨。若将整个成矿带计算在内,有关专家预测,其实际资源量应在300万吨左右。而玉龙喀什河长325公里,流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喀拉喀什河长808公里,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两条河蕴藏了多少仔玉,是个未知数。 和田玉开发和利用情况 和田地区和田玉目前已开采1万吨,开采上仍有较大空间,为开发利用和田玉资源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保证。目前,生产的和田玉器,除满足国内市场,还销售到各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有香港,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美国、新加坡、西班牙、加拿大、德国等。和田玉琢成的玉器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呈现出明显升温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