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与识

 月神9 2012-07-23

题记:新春初始,翻检旧作,拾得千字短文二篇,皆系阅读孙犁著述有感,似有意境,今日特抄在一处,以飨读者。
  学识二字经常连用,其实,学与识也常常分家。虽有相同相通、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并不统一、分道扬镳的状况。近读孙犁著《野味读书》,既含辨析之理,又多呈有识之处。
  孙氏云,学识,学识。然有学者未必有识,有识者未必有学。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钻进一个小天地,研究一种学科,名声很大,自己就以为既有过人之学,就有过人之识,这是害了自己的人无学,仍可以操斧而作,荷耒而耕,阳光雨露,得其自然。有学而无识,则易矛盾百出,进退失据,心身交瘁。还举王国维为例,说王国维的悲剧,就在于他学问过深,识见太浅了
  孙犁文中展露的识见,的确有令我颔首欣赏之处。有些表达,看似很浅,却有独到不易之面。例如,说及儿时一位乡邻,闯关东回来后,在家里,他已经无事可为,每逢集市,他就挟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帮人家卖肉他是远近知名的飞刀刘四’”在他从事这种工种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高大的身材,在一层层顾客的包围下,顾盼神飞,谈笑自若。可以想到,如果一个人,能永远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存在,岂不是很有意义,也很光荣?
  孙犁说,平生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探求文采。不读浅薄无聊之书,不看下流黄色小说,不在这上面浪费时光。一经发见,便不屑再顾。这绝非欺人之谈。我之所以全然相信他在这里是率真坦诚的,还因为他在别处恰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红袖添香云云,不过是旧日文人幻想出来的一句羡美之词,是不现实的。悬梁、刺股、凿壁、囊萤,都可以读书。唯有红袖添香,不能读书。如果谁有这种条件,不妨试验一下。
  他还说,读书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总是带有时代特点。青年读书,总是顺应时代思想的潮流的。大约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点评到梁启超时写道:“这一天才,也只是时代的产物定要随时代而消亡。他的中心政治思想是君主立宪,民权革命。当这一思想在广大人民头脑中沸腾之时,他能乘其兴会,翱翔天际,为人景仰。然而政治潮流,是不断前进的,辛亥革命,他已经有些落寞,当社会主义兴起,冲击中国思想界的时候,他的文章就黯然失色,再也没有过去的活力。对于政治思想上的一些辩论,他显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理屈词穷,悄然息影。
  这部书里不仅展示了孙犁的学与识,也有许多让我完全认同的大实话。例如他说,读中国历史,有时是令人心情沉重,很不愉快的。倒不如读圣贤的经书,虽都是一些空洞的话,有时却是开人心胸,引导向上的。还说,总之,青年读书,是想有所作为,是为人生的,是顺时代潮流而动的。老年读书,则有点像经过长途跋涉之后,身心都有些疲劳,想停下桨橹,靠在河边柳岸,凉爽凉爽,休息一下了。
  只是不知道先生对于中年读书有何比喻见教。该不会是逆水行船,甚或是浪遏飞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