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形形色色的婚礼婚俗

 忘忧草草图书馆 2012-07-23

婚礼程序 隋唐两代是封建文明发达的时代,那时婚礼和婚俗是丰富多彩
的。属于婚礼的有十一项: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牢、
妇见舅姑、庙见、反马与致女、婿见妇父母;属于婚俗的有十七项:问卜与
合婚、择日、催妆、障车、青庐、转毡、却扇、坐鞍、合髻、拜堂、撒帐、
闹房、授巾、盖头、拜时、撒谷豆及其他,看新妇等。
自纳采至请期,都是迎亲前的定亲手续,包括下聘礼、定婚期等。从亲
迎到庙见,是为正式婚礼,把新妇迎到夫家,夫妇同食共饮,拜见公婆和祭
祖。反马以下,则为新妇回娘家,新婿拜见岳父母的礼节,这是婚礼最后的
尾声。十七项婚俗大部分是正式婚礼时的习俗,其中“青庐”、“转毡”和
“坐鞍”,前面已经说过,与胡俗传入中原有关。其他各项,就唐朝来讲,
最重要的是“见舅姑”,也就是从此新妇就成为夫家的一员、公婆的儿媳了。
所以这一仪式特别隆重,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
一切亲属,新妇要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在唐朝,
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唐朝诗人朱庆余有两句诗说:“洞房昨夜停红
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就是指这一婚俗。
闹新房 唐代的闹新房,时间较长,早在新妇从娘家出发前就闹起。敦煌
出土的一份叙述当时婚俗的《婚事程式》记载说:新妇亲迎之前,新婿拜别
自家父母后,“即从傧相列出,向女家戏谑”。这种戏谑非同小可,有时闹
得太厉害了,甚至于把新姑爷打伤致死。段成式在《西阳杂俎》中记载了一
件案子:“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置柜中,复之。甲
因气绝,论当鬼薪”。这就是戏谑过度而误伤了人命,新郎死于非命,戏人
者亦判了重刑。同书还记载说:“北朝婚礼,??聓拜閤日,妇家亲宾妇女
毕集,各以杖打聓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聓即新婿,这里也提到了把新
婿狠狠折腾的现象。从新妇家出来至新郎家的沿途,继续有不停的狠闹,以
至于遮拥道路,行者不通。《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睿宗时有一位大臣上
疏说:“往者下俚庸鄙,时有障车,邀其酒食,以为戏乐。近日此风转盛,
上及三公,乃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
万计。”
“撒帐”、“合卺”和“障车” 唐代婚俗中,带时代特色的是“撒帐”、
“合卺”和“障车”。
“撒帐”,相当于后世的撒喜糖和撒喜果。据说这种婚姻习俗源于汉武
帝时,到唐朝,成为风行一时的婚俗,不仅撒喜果,还撒金钱和铜钱,宋以
后又加上撒谷豆。其实都是表示财源茂盛、早生贵子和五谷丰登的意思。唐
朝撒帐还专门有《撒帐诗》。敦煌发现当时的一首诗云:“一双青白鸽,绕
帐三五匝,为言相郎道,绕帐三巡看。”这种婚俗在新人房中布置完铺帐后
就进行,新婚夫妇对拜后分左右在床上坐下,一边向来参加婚礼的儿童等散
掷金钱彩果,一边还要口念一种“撒帐儿愿”文,文中发誓:“今夜吉辰,
某氏女和某氏儿结亲。伏愿成纳以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云云。①
“合卺”,也原本为自古以来即有的风俗,但唐时演变为定制,为后代

开了先风。最早,是周时的婚俗,用一个瓠(葫芦)分为两个瓢的意思,表
示二人成为一家。葫芦瓢演变为酒杯,到汉时用之盛酒,但只在婚时食后用
酒漱口,并不真饮。到唐朝时,才真正演为真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
已改为酒杯,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盛唐诗人宋之
问的诗“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就是描写这种婚俗的。明清时代“合
欢酒”又变为“交杯酒”,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唐朝敦煌,则一般喝葡萄
酒,还有唱词祝福道:“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
春。”新娘则回道:“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已不尝,其酒洒南墙。”
这是一种颇有生活情趣的婚俗。
“障车”,前面已经提到,唐时非常流行。障车之俗,盛于唐代,盖新
妇车至中途,游人拥为戏乐,且邀酒食也。这种风俗自天子嫁女到一般庶民
娶妇,莫不如此。前文曾提到了安乐公主豪华婚礼,引起京师万人空巷,迎
娶途中争相观看的盛况,以至于出现凡障车必出现“遮拥道路,留滞淹时”
的阻塞交通的现象,所以唐睿宗太极元年(712 年)竟然不得不采取措施“禁
断”。但已流行的风俗是禁不断的,这也是繁华的唐朝豪奢社会风尚的必然
结果。后来有的迎亲者,为了避免障车的骚扰,竟然偷偷中途换乘骏马潜至
男家。唐小说《纪闻》载唐玄宗开元时,“修武县民嫁女,婿家迎妇,车随
之,女之父惧村人之障车也,借骏马令女乘之,女之弟乘驴,从在车后百步
外行”。陋俗发展到这种程度,也够令当事者烦恼的了。障车这种婚俗,至
宋元时犹存,屡禁屡不能止。
“奠鹰”敦煌地区特有的“奠鹰”婚俗,则别有一番民族豪气。奠鹰,
源于奠雁。雁是一种候鸟,一般象征着信守不渝,所以古人常常用雁作为定
婚礼品,早在先秦时期婚礼中就有赠雁、贽雁的风俗。唐朝时中原地区沿袭
这一古俗,还特别讲究送白雁,唐高宗时太子弘纳妃,正好御苑中捕到一只
白雁,高宗特别高兴,就送了白雁作为“奠雁”礼品。敦煌地处唐朝边陲,
这里民族战争频繁,民风比中原强悍,民族情绪也较为浓重。敦煌在有唐代
数被少数民族占据,希望摆脱民族压迫的强烈愿望,把“奠雁”的古俗改为
“奠鹰”,大概就为此意。其俗为:新娘入堂后,用扇和障将她遮起,后由
女傧扶她上马鞍(即坐鞍),让新娘拿一只鹰,用红绸裹着,然后交给新郎
去放生,使鹰自由飞去,也表示祝福新郎“鹏程万里”之意。
除上述所举数种外,隋唐五代婚俗还有多种,例如以问卜定婚姻,择吉
日举行婚礼,都和后世相似。在婚姻方面,也出现了有关阴阳婚嫁书十多种。
《隋书·经籍志》列举了《嫁娶经》、《嫁娶迎书》十二种,《新唐书·艺
文志》也录有《婚嫁书》等。隋唐时代婚姻问卜相命之记载,史书和小说也
时有所见。《新唐书》载唐太宗女儿城阳公主下嫁薛瓘时“帝使卜之,繇曰:
‘二火皆食,始同荣,末同戚,请昼婚则吉’”。从命合与否,到选择吉日,
都要经过相卜一道关。此风到后来,竟成了男女婚姻的首要依据,这是既可
笑又可悲的事情。
此外,后来结发夫妇之说,在唐代也始见端倪。李白诗:“十五许嫁君,
二十移所天,自从结发日未几。”高适诗:“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
未知。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鲁陲”。“结发”唐朝又称“合鬓”或
“合发”,即将新婚夫妇的头发“合而结之”,后来又演为元配夫妻。敦煌
唐俗有“合发诗”,唱得很风趣:“本是楚王宫,今夜得相逢。头上盘龙髻,
面上贴花红”。

唐朝婚姻习俗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每一项动作和程序,都可以演为繁缛
热闹的场面,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