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晨鼓敲响的时候(2)

 忘忧草草图书馆 2012-07-23

长安城清晨的街鼓规定要敲三千下,但不是绝对的,有一条补充规定是“辩色而止”,就是说等人的眼睛可以清楚地看清远处的物体时就可以停止擂鼓了。
  这种早晚击鼓传达信息的方式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市民都带来很大的方便,人们给它起了个俗称叫“鼕鼕”,鼕字音冬,大概是唐朝人专门创造的。
  清晨的鼓声响起之后最先开启的是长安城四周的城门,接下来是各个坊区的坊门。在唐朝中央机构门下省中设有城门郎这一官职,城门郎管理着八百名门仆,这八百名门仆轮流值班,每天清晨鼓声响起时,当班的门仆们会准时将统一保管的城门钥匙送达相应的城门下。
  清晨的时候,皇宫的宫门是最后才开启的,所谓先外后内。
  “吏传开锁契”,皇宫的宫门在开启前要进行“勘契”。
  契是指鱼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用檀木雕刻成的木鱼,叫做鱼。一是在檀木板上刻出凹下的鱼形,叫做坎。鱼很合适的放进坎中就是合契。鱼和坎分别保存在宫门和管理宫门的门使处,经双方验证合契后才能打开宫门。清晨的时候,在大明宫右银台门旁的翰林院值班的翰林学士正在享受着黎明觉,勘契和打开宫门的过程声音很大,往往会吵醒学士们,元稹就为此发牢****说:“声甚繁多”。
  
  当着晨鼓敲响之后,宫中那些为皇帝准备服装的宫女们捧着熨烫整理完毕的衣裳送往皇帝的寝宫,这些衣裳都是用郁金香和龙脑香薰过的。负责这项工作的宫女晚上不能睡觉,当深夜皇帝寝宫的灯熄灭之后,她们就要开始工作,直到清晨皇帝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她们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王建在他的《宫词》诗中写到:
  “每夜停灯熨御衣,
  银薰笼底火霏霏。
  遥听帐里君王觉,
  上直钟声始得归。”
  五代的花芯夫人也有一首描写宫女熨衣的《宫词》:
  “蕙炷香销烛影残,
  御衣熏尽辄更阑。
  归来困顿眠红帐,
  一枕西风梦里寒。”
  皇宫里这些普通宫女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是很枯燥的,甚至可以说是摧残。她们若想走出深宫高墙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希望将寄托在皇帝开恩放还宫女。这种放还所涉及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都是属于新皇帝登基后普天同庆系列活动中的一种,这类系列活动中还包括大赦囚犯和犯了错误的官员。有的皇帝口子开的大一些“放宫女三千”,有的例行公事放出几百人,三千也罢,几百也罢,较之数万人的宫女总数,总归是个小数目。
  如果首都发生战乱,宫女们会出走各自寻找生路。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在黎明时分离开皇宫,离开长安。天亮之后,不知情的官员们照常准时来到皇宫门外准备上朝和皇帝共商国事,时辰到了,宫门打开,大批惊惶失措的宫女蜂拥而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皇上不见了宫女们先知,她们也乘乱出走。
  当然,这种乘乱出走的现象属于个别案例。
  唐太宗曾经把监狱中的死刑犯放回家,让他们在执行前自觉的赶回监狱,这叫“纵囚”。李世民纵囚的人数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几十个人,有人说是数百名,史书上记载说这些假释的犯人在规定时间内一个不少的自觉回到了监狱。相比这些死刑犯,如果有皇帝把宫女们放出宫去,他们是否能自觉的归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