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晨鼓敲响的时候
清晨五更二点,随着太极宫承天门上敲响第一声晨鼓,长安城各座城门相对的大街上街鼓齐声响应,这就是诗人笔下所描述的“六街尘起鼓鼕鼕”。 新的一天开始了。 贞观初年之前,长安城中唤起新的一天的信息是由巡街士兵用嘴传达的,叫做传呼,就是用嗓子喊,提议设置街鼓的人是马周。 马周年少时读过不少书,学问都在肚子里,但是因为家境落魄在当地没有人看得起他,贞观三年,三十岁的马周游历到了长安城东的新丰镇。 ******************************* ※朝花夕拾※——新丰镇的来历 新丰这个地方在秦朝时叫做骊邑,因为著名的名胜风景骊山而得名。汉高祖刘邦正式进驻长安城是在高祖七年,在此之前他把秦朝的都城栎阳作为临时首都,把他的父亲刘太公安置在栎阳附近的骊邑居住。尽管刘邦在栎阳的时候每隔五天就要去看望父亲,但刘太公生活的并不开心,当了皇帝的父亲有很多不方便的之处,比如说礼节问题。开始的时候看到儿子来了,刘太公还是像过去在乡里那样享受着儿子的跪拜,但是照顾他的官员发现了问题,官员对刘太公说,天上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太阳,地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帝王。当今的皇帝虽说是您的儿子,但他是整个天下的主人。您虽说是皇帝的父亲,但却是他的臣子。怎么能够让天下的主人对您这个臣子跪拜行礼呢,照这样下去皇帝就没有威严了。 当刘邦再次来看望父亲时突然发现情况有变,父亲规规矩矩的站在家门口抱着一把笤帚往后倒退着迎接自己的儿子,这在古代叫做“拥慧”,意思是亲自拿起笤帚打扫环境卫生迎接贵客的到来。刘邦看到此情此景大吃一惊,急忙跳下马去搀扶父亲,父亲说“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话说得很有些水平,不是官员现教的就是经过写历史的文人加工的。这就存在一个难题,你不能总是让皇帝的父亲抱着笤帚站在门口迎接儿子,规矩有时候会把天伦之乐变成很没趣儿的过程,比如当传宗接代成为****的唯一目的之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太公被尊封为太上皇,这样一来父亲就能够理直气壮的接受儿子行礼了。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刘太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生活环境陌生,原来在老家的时候出门就能和屠夫、小贩、少年儿童们接上话,想买酒有酒铺想吃饼有饼摊儿想看热闹有斗鸡踢球的,现在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人也不熟悉,只好一个人闷闷不乐的呆在屋里。刘邦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下令修建一个新的村庄,这个村庄完全仿照故乡沛丰邑中阳里的格局,新村建成之后住在故乡的村民们也千里迢迢整体迁到了这里,甚至包括鸡呀狗呀这些家养的小动物。据说新村连细节都和故乡一摸一样,那些小动物下车之后都主动的往自己家跑,所谓“混鸡犬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因为刘太公故乡叫丰,这个新建的移民村被命名为新丰。 新丰镇位于通往长安城的官道旁,是个热闹的地方。盛唐时期从新丰一直到长安城的东城门,沿着官道两旁都有卖酒的摊点,这些卖酒人都是沿途村庄的村民,那些赶路的人随到随喝,付钱多的多喝付钱少的少喝,人们把这种饮酒方式叫做“歇马杯”。运气好的时候,行人们还会遇上免费赠饮。诗人王维这样描写新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 马周是不甘心居于人下的,一无所有不是理由。西汉初年的娄敬当时也是一无所有,自己拉着车子从山东出发不远万里去西部边关屯守边境,当他走到洛阳的时候毅然放下车子提出要面见汉高祖刘邦,说服刘邦定都长安。结果是一条建议就建功立业。 马周在新丰的一家客店住下,吃饭的时候却遭遇冷眼,店主人只顾优先伺服那些有钱的商人,把穷书生模样的马周扔在一旁不闻不问。马周已经是“司空见惯浑闲事”,他掏出钱要了一斗酒,自斟自饮。一斗酒喝的少剩的多,剩下的酒倒进一个盆子里,马周在食堂脱下鞋用盆子中的酒洗脚。店主人目睹此景大为惊诧,这个穷书生不可等闲视之。 马周进了长安城,到了一个卖馅饼的铺子。铺子的主人是一位女子,她听说马周来到京城是要干出一番事业,就把他介绍给中郎将常何当宾客。这个女子不仅牵线为马周找到了工作,还将马周牵到了自己身边,从此两个人朝朝暮暮共同厮守。 ********************************************** ※朝花夕拾※——曾经是卧底的常何 常何原先是瓦岗李密的部下,李密投唐时常何也到了长安,李密离开长安出走,常何再次追随旧主准备重整旗鼓。不过李密的这步棋没有成功,常何又回到唐军之中,在太子李建成麾下效力。 武德中期的某一天,秦王李世民找到常何,送给他一笔钱物,其中包括黄金三十挺,金刀子一把。常何被派到玄武门去当守将,李世民还交给他一项任务,那就是在守卫皇宫的士兵中发展力量。也可能发展常何时李世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这件事有时候只是一步闲棋,你无法预料今后会不会起到作用,但是一旦用上就可能成为神来之笔。常何就属于后者。 常何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是把守玄武门的主将。当李世民决定在玄武门设伏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常何实际上是自己人,而且他已经联络发展了一批士兵牢牢掌控着玄武门。 李建成并不了解常何的真实身份,他一直把常何当作自己信任的部下。玄武门之变前,李元吉曾经劝李建成不可大意,李建成并没有太当回事,他认为把守玄武门的常何是忠于自己的。李建成放心的直奔玄武门,在他的心中相信只要进了玄武门见着父皇,自己就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没有料到会在常何这里出现问题。 常何就是这样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 这一年六月,因为旱灾的缘故,唐太宗要求文武官员都要对时世政事提出批评和建议。中郎将常何虽说官居四品,却是个武将,对于文章一类事情远逊于弯弓射雕,这时他想到在自己家中的那个书生马周。马周提笔写下了二十多条建议,其中就包括在长安城各个城门相对的大街上设置街鼓,清晨击鼓开启城门坊门,晚上击鼓关闭坊门城门。各个城门行人车马实行左进右出。 唐太宗看过常何交上的奏章后十分满意,他没有料到自己当年亲手发展的卧底会有这些真知灼见,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李世民对常何说,你能有这么深刻的见解真是不容易。常何知道皇上是无所不知的,还是作老实人说老实话比较稳妥,常何告诉唐太宗说这些建议都是臣家的宾客马周写的。 唐太宗李世民求贤若渴,当天就下令召见马周。当马周还在前往皇宫的路上时,太宗迫不及待,连续派出四名使者前去催促。 马周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在唐朝御史里行这个职务最初是专门为马周设置的。马周迈开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最终官居中书令,成为当朝宰相。唐太宗曾经和长孙无忌等人从容谈论大臣们的得失,在讲到马周时他说:“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所称意。”曾经和马周共事的另一位宰相岑文本说:“吾见马周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字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岑文本是文章的行家里手,当需要起草的诏书太多时,他就会叫来六、七个书僮执笔,自己口述,几篇诏书的书写同时进行,在很短的时间就会完成。而在岑文本的口中,马周议论事情时所说出的话是多一个字就繁锁,少一个字就言不达意,人听了之后有一种华美的感觉,可以解除疲倦。这种评价是很高的。 马周晚年身患消渴症,就是现在所说的糖尿病,唐太宗下令在长安城内的形胜之地为马周修建新的住宅,用以压邪,这座住宅就建隆兴坊内。隆兴坊后来成为五王子宅,唐睿宗的五个儿子在这里居住,在这五个儿子中排名第三的李隆基也当了皇帝,隆兴坊从此改建为兴庆宫。 马周病重时唐太宗在南山的翠微宫,他亲自为马周调配药剂并让皇太子李治前往马周家中慰问,连马周的日常饮食也由御厨提供。 贞观二十二年元月九日马周病故,时年四十八岁。 贞观年间治国的人材济济,马周能够从一介寒士做到宰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盛唐时的李白就曾以马周为榜样,企盼着一策打动帝王心进而建功立业。一百六十多年后,郁郁不得志的李贺想到了马周的经历,他写下了那首《致酒歌》 “??????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 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牋上两行书, 直犯龙颜请恩泽。” 同时李贺也在哀叹自己: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 谁念幽寒坐鸣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