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妇女妆饰的新款式

 忘忧草草图书馆 2012-07-23

隋唐时期妇女的妆饰之风盛行,发髻式样和首饰种类花样翻新,丰富多
彩;化妆术日益精进,超过前代。人们对妆饰有强烈的追求,往往宫中有什
么新式样流传出来,民间竞相仿效,很快成为全社会的风气。妆饰的发展充
分说明了人们对仪表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相对的
稳定和改善。
发髻隋唐时期妇女发髻的式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据段成式《髻鬟记》、
宇文氏《妆台记》等文献,以及绘画、考古发现可知,妇女发髻有四五十种
之多,其中最具特点的有高髻、花髻、椎髻、双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双
髻等。髻鬟之上,又用各种金玉簪 钗、犀角梳篦等作为装饰,所以又有“宝
髻”之称。
妇女妆饰好追求时尚,许多流行的发髻大都由贵族妇女的倡导所致。唐
朝初年,发髻在隋代平顶式发髻基础上,略有加高,有“半翻”、“反绾”
等样式,其中最具特点的“半翻髻”,便是唐高祖时从宫廷中传出来的。天
宝年间以后,贵妇中流行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明皇杂录》记载:
“杨贵妃尝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天宝末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
裙逐水流。’”①杨贵妃好“义髻”便带动了义譬在社会上的流行。唐僖宗时,
宫人的束发都很紧、很高。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他逃至四川成都,同时
把发根紧束向上梳出的发髻式样,也传至四川,“蜀中妇人都效之”,时谓
之“囚髻”。
发髻的式样因人们年龄、婚姻、职业等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时,未婚女
子梳双髻。双髻又称“双螺髻”,是将头发梳于头顶的两侧,所以又叫“丫
髻”、“丫头”、“丫环”,这成为未婚女子的代称。同时,奴婢头上大都
梳双髻,这从敦煌壁画中可以找到证明。在唐代,只有出嫁的女子才改梳发
髻。高髻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发式。高髻多是在平常的装扮,万楚《茱萸
女》写民间采茱萸的女子,“插枝著高髻,结子置长裙”①。节庆时在高髻上
插上金玉钗钿,于是变成了“宝髻”。从现有材料看,这种高髻尤以娼家中
最流行,所以,元微之《李娃传》说:“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
写妓女以高髻招人的情景。
唐朝末年,社会上最流行的发髻样式是椎髻、抛家髻。椎髻的特点是其
形如椎,不戴饰物,不施粉脂。《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末妇人为圆
鬓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如悲啼者。”这种发髻样
式和化妆便是前面白居易所吟咏的“时世妆”。《五行志》又载:“唐末京
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这种两鬓抱面的发
式,是唐后期最具特色的一种发式。此外,唐末还有一种“闹扫妆髻”。白
行简《三梦记》云:“唐末宫中髻,号闹扫妆髻,形如焱,风散鬓。”此发
式在宫中流行,类似乱发,作火花形,又似暴风自下扶摇而上,十分别致,
当是椎髻的一个变种。
化妆隋唐时妇女脸部的妆饰,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首先是化妆品胭
脂和黛的广泛流行。胭脂又名“焉支”,本出自西域焉支山下,由一种名叫

“红蓝”的花朵提取而成。唐时,妇女以胭脂作红妆的风气盛行。唐诗中有
所反映,李白《子夜吴歌》“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杜甫《新婚别》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敦煌曲子词中也有“红妆垂泪忆何君”、“红
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之句。这种红妆是用胭脂打扮成的。唐代称胭脂为
“红粉”,诗人一再歌咏它。孟浩然的《春情诗》中有“红粉春妆宝镜前”,
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中有“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在敦
煌曲子词中也多次唱到它,《破阵子》中有“焚香祷尽灵神,应是萧湘红粉”
的句子,写女子的恋情。《竹枝子》中也有“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
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说明唐代女子在忧愁时,是不用红粉来扮红妆的。
隋唐时代的妇女十分讲究对眉的修饰。画眉主要用黛。所谓“黛”是一
种青黑色的颜料,是古代专门用来供给女子画眉之用的,一般是用青色细柳
枝点着稀释的这种青黑色颜料来画,所以,敦煌曲子词中有“翠柳画娥眉”
之句。眉饰的样式有许多种,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样式。隋代流行长眉,如
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擅长画长眉。唐初尚粗眉,有“轻鬓丛梳阔扫眉”、
“狼藉画眉阔”的句子。至开元、天宝年间,细眉、长眉又流行起来。天宝
末年诗人刘方平作有一首《京兆眉》,描写了细长眉在长安城中的流行。诗
云:“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史称唐玄宗
有“眉癖”,对妇女画眉极为热心,他命画工画有《十眉图》,其中有鸳鸯
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稄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
倒晕眉,可见当时眉饰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
额头、脸颊的妆饰风俗,除红妆外,还有黄妆、花钿、斜红、面靥、点
唇等。黄妆就是用一种黄色的染料,在额际间妆饰,所以又称“额黄”、“鸦
黄”。朱峤诗云:“额黄侵腻发”,卢照邻诗也云:“纤纤初月上鸦黄”。
花钿是在额头双眉之间用各种材料剪成鸟、虫、花、叶等图案,贴于额间。
斜红是在双颊太阳穴的地方画月牙形,状如伤口。面靥又称“花靥”,是在
妇女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点出各种形象,或月形,或钱样,有的则用
金箔、翠玉等粘贴,有许多花纹。这种面靥,晚唐五代时更加盛行,有的将
剪成的各种花纹贴得满脸都是。唇饰,主要是点唇,唐初,妇女好红唇,敦
煌曲子词中有“朱含碎玉”、“淡施檀色注歌唇”的句子。宪宗元和末年,
妇女们盛行奇异的化妆,不擦红粉在脸上,而是以朱膏涂唇上。据《渊鉴类
函》引《妆台记》记载,唐代女子点唇已有许多种,有石榴娇、大红春、小
红春、嫩吴香、半边桥、万金红、至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
殷、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双唐媚、花奴样子等。总之以娇小为尚,最
美观的是樱桃小口。
首饰隋唐五代时期,生活五彩纷呈,人们审美情趣高昂,创造出辉煌灿
烂的独具特色的首饰文化。
这一时期,首饰的种类十分齐备,包括发饰:簪、钗、步摇、胜、梳、
篦、金钿、珠花、簪花等;颈饰:项链、项圈、念珠、缨络等;耳饰:耳环、
耳坠;手饰:指环、手镯、臂钏等;带佩:带钩、带扣、蹀躞带等;腰饰:
佩鱼、香囊、香毬等。每一种首饰又有许多样式,比如高髻盛行,发钗的样
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除了继承两晋南北朝所流行的样式(钗股的尖端朝外弯
曲,制成一个弯钩,以防发钗的坠落)外,逐渐将钗股上的弯钩去掉,或者
制成一根钗股较短的钗形。此外,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发钗,是
这个时期发钗造型的又一特点。湖南长沙隋墓中出土的一件发钗,就是用玉、

银两种材料制成的。在钗首作出各种形状的花朵,也是这个时期发钗的一个
特征,尤其在中晚唐以后更显著。发钗的形状,通常是根据用途来设计的。
一般来说,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比较简单。用于装饰的发钗,则制作精美,
实际上起着鬓花的作用。这种发钗,钗股较长,钗首制成各种精美的花朵。
浙江长兴唐墓出土一件“鎏金银花钗”,安徽合肥西郊五代墓也出土一件大
型的“银镶琥珀双蝶钗”,制作工艺高超,造型优美,反映了这一时期发钗
的特征。
隋唐五代时期,首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许多新颖而
精巧的首饰造型。比如,发簪中最精美的翠羽簪便出现于唐代。翠羽簪是用
鸟类羽毛装饰的簪。盂浩然《庭桔》诗:“骨刺红罗被,香粘翠羽簪。”即
指此。这种发簪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先用金银制成簪架,然后在簪架上粘
贴羽毛,一般以翠绿色为多。有的在翠色之外,配上一圈“金边”,或镶嵌
宝石,便使发簪产生华丽的装饰效果。在唐代妇女首饰中,步摇的使用十分
流行。有金步摇、玉步摇、水晶步摇等许多种,《杨太真外传》记载,杨贵
妃进见之日,唐玄宗曾“自执丽水镇紫库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
白居易《长恨歌》云:“云髻花颜金步摇”。李贺《老夫采玉歌》则描写了
一种玉步摇,云:“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从出土的步摇来
看,款式甚多,如“金镶玉步摇”和“四蝶银步摇”。前者在金钗上端有一
对翅翼,镶玉片,又嵌有下垂的珠玉穗状串饰,稍动则摇;后者在银钗上有
四只展翅飞舞的蝴蝶,下有珠玉垂饰,动则摇。
这一时期,妇女佩戴首饰的习俗有许多新特色。第一,插梳篦之风极盛。
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喜欢插梳篦。梳篦的制作十分讲究,材料也异常
丰富,有金制,薛昭蕴《女冠子》词:“翠钿金篦尽捨”;有银制,花蕊夫
人《宫词》:“斜插银篦慢裹头”;有玉制,元稹《六年春遗怀》诗:“玉
梳钿朵香毬解”;还有犀角和白角制的。当时妇女插梳篦的方法有横插、对
插和插数把小梳篦等。张萱《捣练图》中的妇女,头上同时插几把小梳篦,
使人联想起元稹“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的诗句。中唐以后,妇女喜欢
插两把大梳,梳齿上下相对。这从周昉《挥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壁画中
可以看到。第二,流行簪花。唐代妇女戴簪花的形象,可以从著名的《簪花
仕女图》中看到。当时的簪花有金钿、翠钿、宝钿等。唐代簪花的制作工艺
十分高超。日本大和文华馆中藏有唐代团花簪花,在一朵葵花形状的花蕊周
围,用金丝编成网纹,制出八片立体的花瓣,造型像一朵盛开的山菊,可谓
精巧别致。除金钿,当时还流行“翠钿”和“宝钿”。前者是用翠绿的鸟羽
粘贴而成。后者则是在金钿上镶宝石,或直接用宝石制成花朵。第三,戴臂
钏。臂钏起初多套在手臂上,至隋唐年间,臂钏戴的位置逐渐下移,最后落
到手腕部位,成为一种腕饰。白居易《盐商妇》诗中写女子“皓腕肥来银钏
窄”,可见当时妇女的银钏,已戴在腕上。在湖北武昌隋墓中出土的女子陶
俑上,腕部都塑有数道螺纹,即臂钏的形象。在《步辇图》、《簪花仕女图》
中也可以看到妇女腕戴臂钏的形象。第四,极少戴耳环、耳坠。从文献及考
古发掘来看,隋唐时妇女中不流行戴耳环、耳坠,这主要由于这时期不尚穿
耳的缘故。只有在少数歌女舞姬及少数民族妇女中间,才偶见戴耳环、耳坠
的现象。第五,中亚首饰传入中国。1957 年8 月,在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一
串项链。项链的链条由28 颗镶有珠宝的金珠构成,上端装有扣纽,下有制作
精美的坠饰,上面均镶嵌青金石,制作精美,造型奇特。整个项链具有与中

亚地区项链相同的风格,而且青金石也出产于阿富汗东北部。所以,学术界
大部认为这件项链是中亚地区制作之后传入中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