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非洲投资需整体战略

 hansa 2012-07-23

对非洲投资需整体战略

2012-07-23 01:17: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0人参与
0

[ 要加强对非洲的整体战略,从更高层面上协调各部门、各企业在非洲的行为,改变目前的一些无序局面 ]

上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落幕。会上,中国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

有人说,非洲是最后一块金矿。可以以此形容非洲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笔者认为,以国家之力支持非洲,最终目的还是为我国企业赴非洲发展铺路架桥。中国企业赚钱,非洲百姓得益,这本是双赢合作,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目前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存在问题,使双赢合作变了味。因此,要加强对非洲的整体战略,从更高层面上协调各部门、各企业在非洲的行为,改变目前的一些无序局面。

曾几何时,中国是非洲人眼中的兄弟,形象单纯。几十年来,中国给了非洲大量援助,最著名的是坦赞铁路。这些援助至今仍然是中国在非洲的“形象红利”,间接为中国人赴非投资服务。

然而,这种单纯的“政治援外”模式必然不可持续。随着中国自身建立了市场经济,中非关系的主题也从政治移向经济。从世纪之交起,“走出去”成为中非关系的新概念。

“走出去”有多重含义。其一是市场,“中国制造”行销非洲。其二是劳务,中国劳动者赴非洲求职谋生。其三是投资与经营,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走进非洲。

不过,在实际运行中,“走出去”有不少问题,需要反思。

先说市场。中国小商品充斥非洲,虽然价廉,但远远谈不上物美,甚至与“假冒伪劣”相连。很多非洲人对中国产的残次商品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再说劳务。有大批中国人漂洋过海,在非洲从事劳务或个体经营,这引发了非洲人的不满。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抢夺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最后说投资与经营。确实,中国企业为非洲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也存在负面情况。一些中国企业不了解、不遵守当地法律,引发矛盾。不少中资企业都不注重与非洲员工的沟通。

这些都是“走出去”中的乱象。这些乱象正在透支着中国过去在非洲建立的良好形象。

曾有非洲人对笔者说:“过去你们只想政治、不想赚钱;现在你们只想赚钱、不想政治。”这话未免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些许事实。

然而,只想赚钱、不考虑政治是不可持续的。在非洲投资,必须依赖良好的政治关系和政府公关。此外,非洲是个多元的、显得有些混乱的社会,在非洲投资兴业,必须搞好和当地社区、当地媒体的关系。因此,如此透支,长期势必不可行。

我们应当借鉴日本对非洲的战略。日本将各大财团的产业、金融和商社捆绑,在对非洲投资中“集团作战”。日本政府与企业互相协调,前者为后者提供保障,后者为前者冲锋陷阵。

据此,一个理想化的对非洲投资体系应当包含三条线。可以把它比作足球队:

在这支队伍里,“前锋”是企业。我们需要有实力的高大前锋——国企和大型企业,更需要善于把握机会的灵巧前锋——民企和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往往善于发现商机,适合冲锋陷阵;

在“中场”,我们需要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发现项目后,往往会遇到资金瓶颈,这时金融机构需要为“前锋”输送养分,同时也承担一定风险,避免一些中小企业因资金不足而违反当地法律;

政府应当扮演“后防线”角色,为赴非中资企业提供保障。关键时刻,外交机构还要当好“守门员”,在海外公民出现人身安全问题时,出面解决,将人的安全置于首位。

三条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才能形成对非投资的完整链条。

然而,现在的三条线职责不明。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有时不分,一旦出事,企业又过于依赖外交机构出面;“民企前锋”时常无视“裁判”,不遵守当地法律、规则;“金融中场”的作用还不明显。“政府后卫”则是满场飞奔,又拿项目又搞融资又搞政府关系,还得负责安全,结果经常是忙得不可开交,效果还不一定好。

要把这支队伍凝聚有序,关键要靠“教练”,即我国对非洲战略的整体设计。需要明确,我们到底要从非洲获取什么,如何获取。我们需要能源资源,但必须取之有道。我们需要非洲的市场,但必须同时培育市场,提升信誉。我们也需要在非洲的国家形象,来为资源和市场服务,途径不仅是政府公关,还需要与当地民众和当地媒体沟通。

当前,首先要加强“中场组织”,即对非金融。要建立灵活的金融安排,既为大企业,也为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金融机构,组织起各种企业都能参与的对非洲投资集群。

(作者系本报记者、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