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 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 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译文】市南宜僚拜见鲁侯,见鲁侯面有忧色。市南宜僚说:“国君面有忧色,为何呢?” 鲁侯说:“我习学先王之道,修整先君之业;我敬鬼神尊贤能,身体力行,未曾片刻离开辨别。竟然还不能避免祸患,我因此而忧愁。” 市南宜僚说:“国君的免除祸患方法过于肤浅啊!皮毛丰厚的狐狸和花纹美丽的豹子,栖息于深林之中,隐伏在岩洞之内,多么安静;夜里出来白天隐居,多么戒备;虽然饥渴困穷,尚且分散观察小心翼翼地到江湖之上去觅食,多么审慎。然而还是不能避免陷进罗网机关之中,它们有什么罪吗?这是珍贵皮毛带来的灾祸啊。如今整个鲁国难道不都是君主之皮毛吗?我愿君能剖去形体舍弃皮毛,清洗心灵去除物欲,漫游于广漠无人境界。南越有个城邑,名字叫建德之国。其民愚昧而质朴,少私心而寡情欲;只知劳作而不知私藏,给与而不求报答;不知义将何往,不知礼将何行。从心所欲不加约束而行,就能遵循大的方向。他们活着适性快乐,死后安然归葬。我愿君抛开鲁国舍弃世俗,与大道相辅相成而并行。” 鲁君说:“去那里路途遥远而艰险,又有江山阻隔,我没有舟车,怎么办哪?” 市南宜僚说:“君主能不凭借有形之成见而傲慢对人,不要留恋于辨别,把这作为国君通往大道之车。” 鲁侯说:“到那里道路幽暗辽远而无人烟,我与谁相伴?我没有干粮,没有食品供给,怎么能到达那里呢?” 市南宜僚说:“减少君之费用,节制君之欲求,虽无粮也可满足。君主将渡过江河而浮游于大海,一眼望去不见边际,愈往前行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护送君主的人都从岸边返回,君主从此将远离尘世!所以把人民视为己有者必然成为牵累,以治理好人民为己任者必为其忧愁。所以尧不以天下为已有,任天下自治而不加干预。我愿意去掉君主之牵累,除去君主之忧愁,而只与大道漫游于广漠空虚之境。并舟而渡河,有空船来冲撞自家之船,虽然心地狭窄之人也不会发怒。有一个人在船上,就一定要呼喊他撑开或并拢过来。一次呼喊没听到,再次呼喊没听到,于是三次呼喊,就一定以责骂之声相伴随。起先不怒而今恼怒,因为起先是空船,而今是有人在上面。人能把自己变成空虚淡漠在世上漫游,谁还能加害于他呢! 【说明】本节与《老子·九章》颇为相同,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名誉地位财富都是灾祸的根源,所以市南宜僚极力劝说鲁君抛开鲁国舍弃世俗生活。抛开鲁国舍弃世俗生活其实也就是抛弃了灾祸。但很明显可以看出,鲁国君主是不可能听从市南宜僚的意见的。就象现代有权有势的人一样,要求他们抛弃富裕的生活方式,那是不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