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眼里,文章发表在国外的,就是好的,特别是发表在英语世界又尤其是发表在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就是上乘的。用英语发表的,就是有水平的,否则就是水平不高甚至低下的。在某些高校,大力提倡甚至硬性规定到国外发表文章。凡是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发表文章的,给予重奖,给予种种好处。
一些高校和学术机构,上至这样那样的“学者”、“特聘教授”,下至青年人才培育,无不以洋身份为重要依据。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有国外工作经历的,其受到的重视程度和得到的优厚待遇,绝非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博士硕士学位并长期在国内为祖国现代化奋斗的学者所能望其项背! 某“985”国家重点大学,其人文学科专业招收博士后,居然规定获得国内博士学位的,只能自费;获得国外博士学位的,就可公费。人文学科的中国哲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向,竟然要求有国外经历者优先!甚至明确规定,在韩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公费;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但在韩国有一年留学经历的,优先;没有韩国经历而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自费,且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学术界公认,韩国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研究,其水准远在中国之下,韩国不少学者把自己的硕士送到中国攻读博士学位,而我们的管理部门居然自卑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地步! 某“985”国家重点大学明确规定:所有申请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不分学科专业,必须有出国经历,否则没有申报资格。于是,校内很多青年教师放下本职工作,托关系找门路到国外去混“出国经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公共行政管理专业的,无一例外! 2006年,国际弦理论学术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开幕当天,三位科学家面对6000多名听众,使用英文演讲,文本资料也是全英文的,导致参加会议的很多中国人听不懂,没有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 2004年,“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 在上海举行。这个“华人”物理学家的国际会议,在“华人”的祖国召开,使用“华人”的钱财,与会者和听众都是“华人”,但从会议发言到论文资料,居然全部使用英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