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一人三名(香菱)之谜

 挑灯看剑客 2012-07-23

红楼梦一人三名(香菱)之谜

 

  原

  创

  作

  品

 
 

英莲,香菱,秋菱

作者:李德权  收录时间:2008-10-30

 英莲,开卷之第一位女子,哪有不重要之理?其父取名曰“甄士隐”,寓意为“真事隐去”,这是尽人皆知的。书中到底隐去了哪些真事,作者没有(更有可能是不敢)作出交代。但是,作者开卷便已经给读者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与“真事隐”的关系最直接的是“英莲”。

        英莲,也就是后来的香菱,最后又叫秋菱,作者通过这个角色所演义出的“假语存焉”的故事,隐去了什么样的真事?要揭开这个谜底,或许从薛宝琴怀古诗谜第一首——《赤壁怀古》里能找出一些线索或者答案。

      初听此话犹如发烧里的梦呓!——三国赤壁,曹操,英莲(抑或是香菱、秋菱),纯“风马牛”硬撤在一起!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一步步研究。

 一、怀古诗谜《赤壁怀古》解析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作者通过宝琴这个神秘角色,将其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第一首便是:

 《赤璧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首先我们来解析这个诗谜:

 (一)、诗面上的理解: 
     1.“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冈峦壁立,上镌“赤壁”二字。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孙权与刘备联军用火攻大破曹操军于此。“沉埋水不流”——言曹军伤亡重大,折戟沉尸于江中,而江水为之阻塞不流。
    2.“徒留”句——战舰上插帜,上书将帅姓氏,兵败后,空见船上旗号而已。
    3.“喧阗”——声音大而杂。“一炬”——一把火。指三江口周瑜纵火。“悲风冷”——时值隆冬,(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午夜风急,曹军官兵在毫无戒备情况下突然遭受火攻,船上人马落水者无数,他们在寒冷如冰的江水中挣扎直至溺死,所经受的痛苦和折磨是难以想象的。

    4.“无限”句——可怜无数落水将士活命者寥寥无几,几乎都成为“英魂”埋葬于江中,死后尸无葬处。

 (二)、怀古诗进一步解读:

     这是一首对曹操赤壁之败的咏叹调,从诗面上我们至少能够解读出以下信息:

      1、景物上:诗中描述的赤壁之败之场景,一个字,“惨”;而且诗的四句话句句写死,阴森森的。诗的后两句,总让人感觉像是殡葬的场面,也仿佛夹杂着哀哭之声。这让多少人一眼看上去便会猜想成俗物谜底似是“棺材”、“法船”之类。

      2、情感上:作者是报以同情、惋惜、悲痛之心;视曹操为英雄。

      3、诗外音:曹操赤壁之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简单回答,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骄傲轻敌;二是中计连连(蒋干盗书,错杀蔡瑁、张允——中周瑜的反间计;中黄盖的苦肉计;中庞统的连环计等),三是天有不测风云。

 (三)、俗物谜底是什么?

      清代学者周春拟猜作“走马灯之用战舰水操者”,徐凤仪先辈认为是“法船”;当代红学专家陈毓罴也认为是“法船”;孙念祖猜作“蚊子灯”;蔡义江先生猜作“曹家”。还有其他人猜成棺材,坟墓,锅,镜子,书,冰,手炉等谜底,林林总总。而这些谜底总是让我不能完全信服,也正如先辈大某山民所言:“怀古诗谜,人有猜之者矣,予未敢深信。”就说走马灯、棺材、法船之类的谜底,“沉”字根本就扣不上;“水不流”不着边际;“载空舟”解释不通;还有,死去的人不能都称之为“英魂”;“在内游”也得不到解释。其它谜底,无法在此一一试析。一句话,所有谜底,“予未敢深信”。我认为本诗谜中给出的“水不流”和“在内游”是对应关系,它已经提示了谜底的属性——应该是一种有水的池子。本诗谜的谜眼就在“赤壁”二字上,“赤壁”在这个谜语中其实是菱角。以下为本诗谜之“我解”:

    1、菱,即菱角,红色或紫色外壳。菱角开花结实后便“沉”在水中。即“赤壁沉埋”。“壁”字有这样一种解释:物体、身体或生物体等的外围结构的物质层。如肌壁;腹壁;细胞壁等等。

    2、因菱角只能生长于“水不流”的池塘中,而流动之水如江、河等不可能生长菱角。“水不流”即是菱角生长的“池”。

    3、菱角在史上早有记载,仅《本草纲目》中就有其“名姓”,且千百年流传;菱角为一年水生植物,寿命短,名气不大。花开时幽香而不争艳,果实平凡却养分很高。仅“徒留名姓”于世上。

    4、菱角又有一种柄梗巧夺天工,膨胀内空,形成气囊,浮在水上。即“载空舟”。

    5、“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的解释:

先看摘自《水乡采菱》一文的片段:

    “采菱这活很苦、很累。伴朝阳而出,偕落日而归,像是跟日头赛跑。菱角这东西,娇气得很,成熟后,躲在水中,人不容易看见。倘若两日不采,便自己脱离柄梗,懒懒散散,晃晃悠悠,如同醉酒的汉子一般落入水底。那样,采菱人只能望菱兴叹了。”

 对应解释:

(1)喧阗:采菱时姑娘们都争先恐后,池塘中只听见“唰啦唰啦”的翻菱叶声,“哗啦哗啦”的往舱里扔菱角声,谁都不愿在采菱时分散自己的精力,更有“采菱不顾马上郎”为证。另有一种说法是采菱时姑娘们互相对歌,也有《采红菱》歌曲为证。总之,采菱场面“喧阗”一片。

(2)一炬:从日出到日落为“一炬”,形容采菱如同与日头赛跑一般忙。

(3)悲风冷:采菱都在秋季,日落后秋风寒冷。采菱者“悲叹”寒冷的秋风会使很多菱角“脱离柄梗,懒懒散散,晃晃悠悠,如同醉酒的汉子一般落入水底。”采菱人只能望“菱”兴叹了。也正是:“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中,宝玉于紫菱洲前的自吟诗。)

(4)无限:可解释为“无线”,“无弦”,相当于脱离柄梗的(菱角)。也可以解释为“数不清的”。

(5)英魂:解释一:“菱”谐音为“灵”,即扣上“英魂”。解释二:书中人物“菱”乃“英”之魂。(小时身世全忘记了,仅“英”之魂依附于体)。

6、两句整体解释为:白天采菱“喧阗”一片,日落后采菱人不得不回家,悲叹今夜秋风寒冷,“重露繁霜”严相逼,又会有数不清的菱角脱梗落入水底了。

7、整个谜语,不是单说一个菱角,而是养菱的池塘。

 俗物谜底是“菱池”。

 真正谜底是“凌迟!”——最为惨绝人寰的酷刑!

 提起“凌迟”,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有明大将军袁崇焕的旷世悲剧,擎天一柱之千古奇冤!

 先看这个猜测与怀古诗的吻合度如何,也就是曹操的赤壁之败与袁崇焕之死做对比:

    1、论曹操的赤壁之败,其结果为“惨”,其原因有三,一是骄傲轻敌;二是中计连连,三是天有不测风云。——与袁崇焕之死犹如克隆一般。

    2、赤壁之战曹操阵亡的将士仅“英魂在内游”,与袁崇焕《临刑口占》:“忠魂依旧保辽东。”之句极其类似;而且他们同属于死后“尸无葬处”。 而且死前都承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

    3、当年的袁崇焕被誉为曹操也有实证——天启二年,袁崇焕赴任辽东前,往见革职听勘在京的熊廷弼。廷弼问:“操何策以往?”袁崇焕曰:“主守而后战。”

    4、诗的主调是一个“惨”字,而且句句写死,与谜底“凌迟”有一致性。

    5、“赤壁”二字可以有另解:“壁”字的另一种解释是:物体、身体或生物体等的外围结构的物质层。如肌壁;腹壁;细胞壁等等。“赤”字有两个主要意思,①红色;②裸露。因此赤壁可以另解成:裸露的、满是血色的肌壁、腹壁。——与受“凌迟”酷刑之惨状又是何等的吻合!

    回过头来再读这首诗,感受大有不同:前两句,如泣如诉:千古沉冤,惜英雄 “一生事业总成空”,空怀报国热情。(袁崇焕《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英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后两句,犹如为英雄之冤死而号啕大哭一般。

    这里仿佛听到了曹雪芹的声音,仿佛看见了他的“一把辛酸泪。”恕我在此对曹公留下的这首诗谜之用意枉猜一二:

   袁公蒙冤凌迟惨,平生遭际真应怜。

   但使辽东将军在,安得虏马渡山关!

    从俗物谜底上看,这首诗其实是与人物“香菱”直接相关的,不单单是在一个“菱”字上的吻合。我们知道,正如“芙蓉女儿诔”实际是为黛玉作谶一样,宝玉的“紫菱洲自叹诗”实际上是给香菱作谶,既是对“悲风冷”作出注脚和提示,也是香菱结局的暗示。另外,第一回里的“隔壁”二字,脂砚斋给出十分奇怪的注解:甲侧:“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再看关于葫芦庙起火一事的描写: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甲侧:土俗人风。蒙侧:交竹滑溜婉转。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眉: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葫芦庙这一夜大火,和三国赤壁的那场大火,又是多么相似!——都是夜里起火;都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也都是“因劫数”。而此时大火袭来,“隔壁”甄家不正是成了“赤壁”吗?

最后,开卷第一女子与怀古诗的第一首,两个“第一”碰到一起了,不能说是偶然的。

  二、英莲、香菱、秋菱的含义:

     “英莲”寓意“应怜”;“香菱”寓意“相怜”;这是脂砚斋作的注解。“秋菱”的寓意,脂砚斋和其他批书人都没有作解,这是为什么呢?是她(他)没明白作者的寓意呢?还是怕作了注解就太露骨呢?

     再说“英莲”和“香菱”,就只有谐音上的一层含义吗?我以为不然。我们知道《红楼梦》一书,作者在人物的取名上,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取名上,花费的工夫之深,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而且曹雪芹在“香菱”这个人物上尤为凸显,给她三次更名,在书中是无二的,而且在八十回里,以“英莲”开卷,以“秋菱”结尾,这样的安排焉能没有深意?兹从字义、植物的特性、故事情节、相关的批注,《赤壁怀古》的谜底以及袁崇焕的事迹等多方面对英莲、香菱、秋菱试解:

    第一阶段的“英莲”:

     英:①本义:花。英,草荣而不实者。——《说文》。毋夭英。——《管子·禁藏》。注:“谓草木之初生也。”②杰出的人:才能过人曰英。——《正字通》;尧、舜者,天下之英也。——《荀子·正论》;智过万人者谓之英。——《淮南子·泰族》;德过千人曰英。——《礼记·辨名记》。③精华:含英咀华。——韩愈《进学解》。

     莲:①本义:莲子,荷的种子:莲,扶渠之实也。——《说文》。②也称芙蓉、芙蕖、菡萏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宋·周敦颐《爱莲说》。③指佛家净土世界。其中,荷,芙蕖叶。——《说文》。藕,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管状小孔,可以吃,也可作中药。

     由此可见,“英莲”可以有以下几种寓意:1、尚未开花结实的莲之初生的意思;2、杰出过人的意思;3、根基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的意思;4、其精华难掩的意思。作者给这个角色幼年时取名“英莲”的用意,或许是上面说的部分,或许是全部;也或者是不仅限于这些。

     书中“英莲”阶段的故事梗概:生来有痣,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视如掌上明珠。四岁时元宵节失踪,父母“昼夜哭啼,”“思女构疾。”祸不单行,不久(二个月后)家里又遭受隔壁葫芦庙大火殃及,父母被迫流离,寄岳父篱下,贫病交攻。最后士隐随道士出走,封氏哭个死去活来。小英莲在拐子收养的七八年间,被打怕成只知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后又因拐子贪财,及薛霸子横行霸道强占,使冯渊丧命,贾雨村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胡判葫芦案,致使英莲不能得以与家人团圆。而仆人的“侥幸”,更是英莲命运不济的对比写照,此盖因运数也。

    书中的故事自然是“假语存焉”,透过现象看本质,“英莲”是一个根基不凡,但生不遇时之人;一个不幸连连,遇又非偶之人;一个有命无运,又累及爹娘之人。一句话,命中注定她是一个天下“应怜”之人。——这是“应怜”的一层含义。

    英莲的一个特征是生来有痣,其寓意就是生来有志!这也证明了“英莲”有杰出过人的一层意思。关于这一点,书中第一回有一段非常要紧的文字:

    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

    注意,“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这八个字后面砚斋留下了非同寻常的批注:

    【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一个三岁女孩儿的命运如何要解释得如此玄之又玄?我们知道脂砚斋是个内情人,相信她(他)绝不会在此故弄玄虚,应该是在提示读者,“英莲”是英雄、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的化身; 是男子的化身;是武侯、武穆般大英雄人物的化身。

 接着,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如果把这首诗与袁崇焕平台落狱的过程做对比,确有诸多吻合之处。以下引用阎崇年著《明末清初60年》中有关袁崇焕平台落狱一节——

   一、平台落狱

     明崇祯二年即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祯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紫禁城建极殿即今保和殿居中向后为云台门,其两旁向后为云台左门、云台右门,又名平台),召见袁崇焕,传谕是要“议军饷”。

    袁崇焕当时的职务是:明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蓟辽督师的全称是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军务,就是说袁崇焕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兼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地区的军事防务,负责抵御后金军队南进,守卫山海关,保卫北京城。袁崇焕的驻地在宁远(今辽宁兴城)。

     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当即下令将他逮捕下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要从头说起。这年十月,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就是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袁崇焕巡视到山海关时,得到了皇太极进攻北京的军报。他心焚胆裂,愤不顾死,急点九千兵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就是行军途中兵不再吃饭,马不再喂草,日夜兼驰,赶在皇太极之前,到了北京广渠门外。

    时值寒冬,大营露宿,缺乏粮料,兵饥马饿。而袁崇焕率领援军,在这样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背依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打退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袁崇焕身先士卒,策马迎敌,甲胄上布满箭镞,如刺猬皮一般。当时场面,马颈相交,挥刀厮杀,险象环生。一个后金军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焕,幸亏袁崇焕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格,才使他幸免于难。

    皇太极与袁崇焕有着难解的仇恨。想当年,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曾受挫于袁崇焕固守的宁远城下,百战百胜的神话就此破灭,不久郁郁而终。还有说法认为努尔哈赤是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打伤后饮恨而死的。后来,决心雪耻的皇太极又在宁锦战场上败给了袁崇焕。两次兵败的奇耻大辱,父亲丧命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极不能善罢甘休。

    在北京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战之后,皇太极的八旗大军没有撤退,等待时机;袁崇焕也在休整兵马,准备再战。皇太极一面伺机向北京城发动更强大的进攻,一面使用“反间计”,离间明朝君臣。

    此前,后金大军在广渠门战败屯驻南海子时,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据《崇祯长编》记载:大清兵驻南海子,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第二天,皇太极命将杨春、王成德带到德胜门外,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和巴克什达海等,对他们加以监守。高鸿中、鲍承先等按照皇太极的旨意,夜里回营,坐在两个太监卧室的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城下之盟,很快可以成功。太监杨春、王成德假装卧睡,倾耳窃听。

    二十九日,高鸿中、鲍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杨太监、王太监。杨太监等回到紫禁城,将窃听到的高鸿中、鲍承先的密谈内容,奏报了崇祯皇帝。崇祯帝既惑于阉党的蜚语,又误中后金的反间计,决定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议饷”。

    隆冬时节,大地冰封,袁崇焕率领的军队,露宿城外,无粮无草。此时听到皇帝要议军饷,袁崇焕自然非常高兴。这里面还要插个一块面饼的故事。袁崇焕治军十分严明,在军队无粮无草,人饥马疲的情况之下,仍明令:不许官兵抢老百姓家的粮食充饥,不许砍伐老百姓的树木点火取暖。但是有一个士兵实在是饿极了,就偷了老百姓家的一块面饼。袁崇焕知道后,为了严肃军纪,含泪把这个士兵当众斩首。军队缺饷已经成为当时的最大问题,袁崇焕急不可待地要入城“议饷”。有的军官提醒说,这里面会不会有别的事情?袁崇焕没有理会。

    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北京这时是九门戒严,城门禁闭。城上用绳子吊一个筐子下来,袁崇焕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居然不能从城门进去,要缒城而入。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严肃地坐在那里,没有议军饷,而是下令将袁崇焕逮捕。这件事情,学者张岱在他的《石匮书后集》里面有记载,《崇祯长编》也记载,说:“逮督师袁崇焕于狱。”就是逮捕袁崇焕下狱。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述较详:“著锦衣卫拏(ná)掷殿下。校尉十人,褫(chǐ)其朝服,杻(chǒu)押西长安门外锦衣卫大堂,发南镇抚司监候。”袁崇焕被剥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我们再重新来理解这首诗:

     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从小说的故事情节讲,应该是指英莲从小已命中注定,未来是无根飘零之 “菱” 的命运(由下句得知),父母全然不知,尚且对她“惯养娇生”,痴心可笑。脂砚斋对此句的批注是:【甲侧: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换个角度理解,这句话主要突出的是一个“痴”字。“痴”字几乎是袁崇焕的标签。正是因为他的痴呆,不顾别人提醒,一心想着朝廷召见只是为了“议饷”,结果平台落狱被捕。

     第二句“菱花空对雪澌澌。”——预示未来的“菱”与“薛”的结合。“菱”本是在夏天开花结实,偏遇雪,暗喻她未来将受尽雪(薛)的摧残直至夭折。“空对” 也预示了她不可能有子。脂砚斋在此批注为:【甲侧:生不遇时。遇又非偶。】。这句话也有一头热,空抱幻想的意思,也正如袁崇焕空怀幻想一样。

     第三句“好防佳节元宵后,”——这句话本来是暗示了元宵节后葫芦庙起火一事,和故事情节是一致的。可是脂砚斋在此却是这样的批注:【甲侧: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为什么说“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按脂砚斋的注解应该是事发于元宵前;袁崇焕落狱时间正是明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是不是“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所指呢?而且“元”字与袁崇焕的字“元素”吻合。

     第四句“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句话所指的是,隔壁葫芦庙起火一事是不可避免的,须谨防便能免灾。脂砚斋在此批注是:【甲侧:伏后文】。而且“隔壁”二字脂砚斋给出费解的注解:【甲侧:“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记清”有人认为是“记为清朝”的意思,如果是,那么“葫芦”就应该是“胡虏”的意思。也就是意味着灾难源于“胡虏”。“火”字与袁崇焕的“焕”字同义。焕,火光也。——《说文新附》。“烟消火灭”等于“焕”的消失。

我不否认有“指鹿为马”之嫌,但此“鹿”的确很像马。

    第二阶段的“香菱”:

    香,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说文》。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

     菱,本是无根飘零、任风浪摆布的生水之物,成熟后任人采掘,最终被“剥皮食肉”之物,她更是命短之物。然而,在有生的夏季,她开着白色小花,幽雅却不争艳;散发出的一股使人心神爽快的清香,又非其它花香可比。“香菱”,正是盛夏开花之菱,散发幽香之菱。故事中的香菱有何尝不是如此?

    自雨村胡判葫芦案致使英莲不能得以重返家园,她的名字从此也就成为“香菱”,相当于“莲”不能重返自己的藕根上,成为无根飘零之“菱”。事实上,甄氏家园已不复存在了,相当于“莲”之根——藕已败,“莲”自然变枯。正所谓“莲枯藕败”。“莲”和“菱”为同池之水生植物,“莲”不能得以生,魂托于“菱”;或者是,因非偶之遇,无根之“莲”异变成“菱”。不管哪一种情形,都属于环境的恶变使“莲”委屈成“菱”。所以“连自己的家乡,父母,姓氏,年龄等都不记得。”这是对作者在取名上的艺术构思的猜想。

    香菱阶段的故事梗概:成为薛蟠之妾的香菱(名字是宝钗给起的)随薛家一同来贾府,住在梨香院(应该是离乡怨的意思)。她的贤德忠贞、美貌端庄、矫憨天真、纯洁温和的善良,贾府上下,无人不赞,也无人不为她感到惋惜——可怜她连自己的家乡,父母,姓氏,年龄等都不记得。正如出身高贵的“莲”异变成苦命飘零的“菱”一样,可惜,可叹。当薛蟠在外寻花问柳被打,她竟哭得眼晴都肿了,让人怜爱,让人心酸。

     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是香菱的重头戏——呆兄远行,菱卿方有入园之隙。她拜师苦学,如痴如魔。“苦心人,天不负”, 几经失败,毫不气馁。最后一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精彩诗句,赢得众人赞赏,入诗社,进画卷。香菱的可爱,让多少读者感慨万千。脂砚斋在这一回对香菱作出高度评价:

     庚夹: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然阿呆兄又如何方可远行?曰名,不可;利,不可;无事,不可;必得万人想不到,自己忽发一机之事方可。因此思及“情”之一字及呆素所误者,故借“情误”二字生出一事,使阿呆游艺之志已坚,则菱卿入园之隙方妥。回思因欲香菱入园,是写阿呆情误,因欲阿呆情误,先写一赖尚荣,实委婉严密之甚也。脂砚斋评。

      看这一回像不像是袁崇焕考取进士的过程?以下引用阎崇年著《明末清初60年》中有关袁崇焕读书科考一节——

他教诲二弟要少年立志:“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要专心学习:“精神宜专精,勿以传说上图为袁崇焕青年时代跑马射箭之地半途废。”要修养品德:“此心不可欺,贵真不贵伪。”要珍惜光阴:“老大徒伤悲,年华不能再。”

    他有一番凌云之志,其《咏独秀山》五言绝句云: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

     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袁崇焕念书准备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天举行,也称“秋闱”,在省城桂林考试,由主考官主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考中为举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袁崇焕在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这年他23岁。对当时的全国生员来说,考中举人是一件大事。举人每科名额,各省数量不同,人数不多,读书之人,皓首穷经,很难得中。《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因考中举人,高兴得发了疯。这个例子说明:中举,既是科举考试的一件大事,也是科举考试的一件喜事。清朝《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9岁中秀才后,参加乡试,屡试屡败,“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到老也没有考中举人。袁崇焕23岁中举,年龄不算太大,是比较早地得到了功名。他的心情可从《秋闱赏月》诗中得到反映: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

   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北京贡院

    袁崇焕中举后,像其他举子一样,要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在北京贡院,由礼部主办,皇帝特派高官主考。外省来京应试者给路费、驿马,踌躇满志,风光进京。考场叫贡院,考生入号,关门上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袁崇焕中举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很不顺利,屡考不中。就是说,他从中举人到中进士,中间经过13年。袁崇焕连续12年,四次机会,都没有取得进士的功名。袁崇焕也有过落第的苦恼,《下第》诗云: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岫云应懒,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他虽萌生归园钓鱼的闪念,但实际并未气馁,而是愈挫愈奋,更加努力,积极进取,一定要金榜题名。“苦心人,天不负”,袁崇焕会试考中,成为贡士。接着,再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分为会试、殿试两次考试。会试在二月初九日开始,十五日结束。三月初一日殿试,也称廷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在北京通过会试和殿试(廷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这一科的状元是庄际昌,所以万历己未科进士又称“庄际昌榜”进士。

    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在玩斗草的游戏中,香菱使出“夫妻蕙”,并加以解释。后因与荳官争闹于草地中时,把新石榴裙脏污了。宝玉也拿“并蒂菱”来玩斗草时,见香菱石榴裙脏污了,忙找袭人帮忙,换了袭人的石榴裙解尴尬之围。通过这段故事,反映出香菱的品德。蕙,代表内心的纯美,品德的高洁。一个人喜爱什么花,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香菱就夫妻蕙的一番争辩,一方面反映了香菱有独特见解,不从数如流的耿直特点;一方面也反映了香菱有一定的学识。换石榴裙之事,以及宝玉将夫妻蕙与并蒂菱精心掩埋,体现出宝玉对香菱怜爱之心,同时也借笔道出香菱在薛家常常是因一点小事便要遭受指责的境遇。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一个大有深意的伏笔,后面将加以讨论。

     第六十三回,在玩抽签的酒令时,香菱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这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落花》诗中的一句,全诗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翠苔。”朱淑真工诗善画,很有才华,生于仕宦家庭,由于婚姻不幸,抑郁而终。这首《落花》诗是她幽怨伤感,自叹不幸的心理流露。这首诗的内容,恰恰暗合了香菱日后的遭遇——正所谓“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这里也暗示了香菱将与朱淑真拥有同样的命运。

     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香菱之结束,秋菱之开始。宝玉紫菱洲自吟歌罢,香菱出现,说起薛蟠又将娶夏金桂,以及“桂花夏家”一二。香菱“巴不得(夏金桂)早些过来,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天真无忌的想法,宝玉冷笑,表露出担心和提醒,香菱浑然不觉,却怪宝玉“是个亲近不得的人。”自己“盼过门的日子比薛蟠还急十倍。”“十分殷勤小心伏侍。”哪知这金桂“来者不善”,一来就对香菱妒恨,正所谓“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她先挟制住薛蟠,欺薛姨妈,但多少忌怕宝钗,便对香菱开始暗算,而香菱却毫无戒心。袁崇焕又何尝不是和香菱一样痴呆?

     金桂的“桂”字,正是判词里“自从两地生孤木”的拆字解。金桂的出现之际,便是香菱的厄运的开始之时。

    “桂花夏家”是个有钱有势、欺行霸市的京城官商,脂砚斋作了这样的注脚:

      庚夹: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三事原系风马牛,今若强凑合,故终不相符。来此败运之事,大都如此,当局者自不解耳。

     夏家非常富贵,却落得绝后。夏奶奶见了薛傻子,“竟比见了儿子的还胜。”出落得花朵似的姑娘,与薛傻子却有“天缘”,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留多住几日,好容易苦辞才放回家。”很明显,作者对“桂花夏家”给以强烈的丑化和讽刺,有切齿之恨。

     总之,“桂花夏家”是个“不善之家”, 金桂也自然是“来者不善”。她一开始就对香菱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足见用心何其歹毒。

     “宋太祖灭南唐”——即“阶下囚”的来历:宋灭南唐后,赵匡胤故意装作不认识李煜,高声询问:“阶下之囚何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后主请求附属于宋朝,而自己封为南国宫,宋太祖不同意,复其此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第三阶段的“秋菱”:

     秋天的菱角,即是成熟之时,又是生命完结之时。少数沉落于泥底,多数是被人采集,剥去硬壳食用。那么“秋菱”会不会是“秋凌”的意思,即秋天凌迟斩首的意思?如果是,脂砚斋不能在此作注解就是一个合理的解释。秋天,菱角的结局是,被人采入筐内,存在家中,然后被“剥皮食肉”。像不像袁崇焕平台落狱,最后遭秋后凌迟的过程?

第八十回开始,夏金桂便开始陷害香菱,先引香菱说忌口的“桂花”,又把改香菱叫“秋菱”:

     “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菱角菱花皆盛于秋,”纯属扯淡,菱角明明是五、六月开花。夏金桂分明是指鹿为马,香菱却不敢不从。——菱,永远是被风浪和人摆布之物;秋天的菱角,恰恰是开始受人摆布之时。

      接着,夏金桂就开始设计摆布香菱了:

      先是让香菱撞见薛蟠与宝蟾的偷情,引薛蟠对香菱的憎恨以至到后来的踢打。接着令薛蟠和宝蟾在香菱房中去成亲,命香菱过来陪自己先睡。捶背、倒水等,一夜七八次,总不使其安逸稳卧片时。忽又装起病来,从金桂的枕头内抖出纸人来,并诬陷是香菱所为。薛蟠毒打,要卖掉,宝钗求情,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姑娘,薛姨妈也只得罢了。“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金桂”者,“金诡”之意乎?袁崇焕落狱乃至凌迟含冤离世的旷世悲剧,正是崇祯中了金人的诡计所至!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至此,我们再来看香菱的判词,几乎可以说,句句与袁崇焕的一生相吻合。

      非常遗憾的是,八十回里没有看到香菱的结局,高鄂作的后四十回续明显与作者原意不符。应该是八十回后的不久,很可能是在八十一回里,香菱(或者叫秋菱)即死去。这种推论的理由有六:

1. 八十回题目说得很清楚,叫做“姣怯香菱病入膏肓”,这已经意味着她的病不可能治愈,离死去不远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已经说明,她已经是万念俱灰。更何况后来她“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预示了她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了。

2. 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已经暗示,自从夏金桂出现,香菱便开始受尽摧残直至死去。

3.“秋菱”的直接含义是秋天的菱角,即是成熟之时,又是生命完结之时。

4.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当香菱换上袭人的给她的石榴裙后,香菱道:

     “好姐姐,你拿去不拘给那个妹妹罢。我有了这个,不要他了。”袭人道:“你倒大方的好。”香菱忙又万福道谢,袭人拿了脏裙便走。

      香菱的这句话,实际是她自己的谶语,暗寓她从此再也不能穿上她自己的这件裙子了。日后袭人留下了她的一件遗物。很可能是她唯一的一件遗物。

      5、“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这句话,表面上看是香菱怕惹出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应该是,日后宝玉守口如瓶,没有人知道裙子这件事,宝玉为香菱埋衣冠冢也没有知道。——就像余家为袁崇焕守陵之事一样。

      6、  第六十二回写宝玉将夫妻蕙与并蒂菱精心掩埋——

    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而第六十三回,在玩抽签的酒令时,香菱掣出的就是一根并蒂花,并蒂菱自然就是指香菱。宝玉将夫妻蕙与并蒂菱精心掩埋了,应该是暗示宝玉将香菱提前埋葬了。

    关于香菱结局的猜测

    如果上述所猜不谬,如果作者要把香菱的结局写完,用类比凌迟之状来写香菱之死是不大可能的。首先是即不雅,又露骨;最关键是作者又如何落得下笔?因此最多只能是香菱以一种不得善终而死,死后也是尸无葬处的结果。是大观园里死得最惨的一个。谁能为她处理善后之事呢?唯有宝钗,可是“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这句话不是闲笔,应该是暗喻宝钗对日后香菱的死没料到。从“致使香魂返故乡”看,香菱返回姑苏的可能性是没有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更无可能灵柩返回姑苏,连料理之人都不一定会有。因此,“致使香魂返故乡”应该指香菱之魂返回了荷塘——莲的故乡。

    具体情节猜测:香菱已经彻底灰心,而且自己又无子,也自知病入膏肓,无可就药,万念俱灰。她不想给别人添累赘,自己留下遗言(很可能是诗句),让人不要去寻找她。一个元宵之夜(可能性最大),她去了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她自己选择一种了却生命的方式:香菱独自望水中之月感叹“缘何不使永团圆”,似梦似幻中,前面看到了小时侯自己熟悉的家园,听见了父母的召唤,飞身奔去,最后落水溺死。宝玉又是在梦中于紫菱洲看到她的身影,听到香菱声音——“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家乡。”应了此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之伏笔;也等于香菱返回了“莲”的故乡。宝玉惊醒后知香菱死了,而且已无法找到尸首。宝钗发现香菱的遗言后悔不已,自己没有留意香菱的一些不正常反应而自责;最后宝玉偷偷把香菱的遗物石榴裙埋成衣冠冢。

   另一种可能是,作者已经无法落笔再写下去了。想到英雄之悲之惨,最后“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三、结束语

    在八十回里,以“英莲”开卷,以“秋菱”结尾,作者这种安排是大有深意。香菱是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她只是一个副钗。

    怀古诗谜第一首《赤壁怀古》隐藏了天大的玄机,实际上作者是在此悲痛悼念袁崇焕将军,也是阐述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管中窥豹,可见作者的“一把辛酸泪”是为亡国之恨而洒。

    《赤壁怀古》与书中人物香菱是对应关系,香菱应该是袁崇焕的化身。事实上,香菱在书中的故事情节,与真实人物也有极其相似的类比。

     作者在人物取名上花费的功夫和高超的艺术才华让人叹为观止。英莲、香菱、秋菱无论从谐音上,还是从字义上,与人物乃至人物的化身都吻合得天衣无缝。

    脂砚斋的批注,帮助我们理解作者“托言寓意之旨”。通过一个人物的解析,可以深刻理解红楼梦的创作思想——红楼梦是亡国之恨的咏叹曲。

发表于《红楼研究》2007年9月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